摘要:1948年的东北战场,枪炮声从春到冬就没停过,,国民党这边,卫立煌顶着东北“剿总”总司令的头衔坐镇沈阳,手里握着几十万大军,却活得像个提线木偶,蒋介石天天从南京发来电报,一会儿让他派兵增援锦州,一会儿让他死守沈阳,甚至连一个团的调动都要亲自过问。
1948年的东北战场,枪炮声从春到冬就没停过,,国民党这边,卫立煌顶着东北“剿总”总司令的头衔坐镇沈阳,手里握着几十万大军,却活得像个提线木偶,蒋介石天天从南京发来电报,一会儿让他派兵增援锦州,一会儿让他死守沈阳,甚至连一个团的调动都要亲自过问。
这种“让你指挥又不让你说了算”的怪事,背后藏着比战场炮火更复杂的门道。
卫立煌能当上这个总司令,本身就是蒋介石没办法的办法,1947年东北战局恶化,杜聿明因病离职,陈诚接手后越打越糟,手下部队丢了不少地盘,连他自己都在沈阳被骂得抬不起头。
蒋介石环顾四周,能撑得起东北局面的将领没几个,卫立煌是其中最能打的一个,但这人有个致命问题:不是蒋介石的“自己人”。
国民党军队里,“亲疏远近”比能力还重要,老蒋的核心圈子,得是黄埔毕业、浙江老乡,或者跟他从黄埔建军就绑在一起的人。
卫立煌是安徽人,早年跟着孙中山打天下,后来才归到蒋介石麾下,既没进过黄埔,也不是浙江帮,这种出身,注定了他在蒋介石眼里永远是“可用但不可信”的角色。
就说抗日战争时期,卫立煌在山西指挥部队跟日军硬拼,打了不少硬仗,可蒋介石总觉得不放心。
1943年让他去缅甸指挥远征军,刚打了胜仗,就赶紧把他调回国内,理由是“防止与盟军走得太近”,实际上就是怕他手里兵权太久,形成自己的势力。
到了东北战场,这种猜忌变本加厉,蒋介石给卫立煌配的副手、参谋长,大多是黄埔嫡系,明着是协助,暗着就是监视。
更让蒋介石心里发毛的是卫立煌的“人脉”,1938年他去延安考察,跟八路军将领见过面,还拨过不少弹药给八路军。这事在国民党高层一直是个疙瘩,有人私下说他“通共”。虽然没证据,但蒋介石记在心里了。
1948年东北局势紧张时,南京有人向蒋介石递报告,说卫立煌跟对面有秘密联系,建议赶紧换将,蒋介石嘴上说“再看看”,手里的电报却发得更勤了,生怕卫立煌真敢“捅娄子”。
卫立煌到东北时,国民党军已经丢了长春外围和锦州以西的大片地盘,几十万部队被分割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孤立的据点里。
怎么盘活这盘棋?卫立煌和蒋介石的想法完全拧着来。
卫立煌的主意很简单:死守,他觉得这三个据点像三颗钉子,只要钉在那里,就能牵制对方主力。
沈阳有兵工厂,能造弹药;长春、锦州各有粮仓,能撑住一时,要是贸然把部队拉出来打运动战,等于把弱点暴露给对方,东北的平原开阔,对方擅长打伏击,几十万部队一动,很可能被一口口吃掉。
他多次跟蒋介石说:“要打就集中兵力守,要撤就趁早全撤,最忌半撤不撤。”
可蒋介石不这么想,他怕这三个据点被逐个围死,更怕东北一丢,华北就成了前线。他的算盘是:让沈阳主力往西走,去锦州跟那边的部队汇合,实在不行就从锦州撤到关内,保住有生力量。
为此,他从南京飞沈阳三次,每次都把卫立煌叫到指挥部,指着地图骂:“再不出兵,锦州一丢,东北就全完了!”
卫立煌偏不买账,他知道沈阳主力是国民党在东北的本钱,新一军、新六军都是精锐,真拉出去未必能到锦州。
1948年9月,锦州被围的消息传到沈阳,蒋介石急得发电报逼卫立煌出兵,卫立煌直接把电报扣了,跟部下说:“老总(指蒋介石)不懂东北的地形,这时候出兵就是送死。”
他不光不出兵,还把从锦州往沈阳跑的部队拦住,让他们回去守城,气得蒋介石在南京骂他“抗命不遵”。
这种僵持最坑的是前线部队,沈阳的军官不知道该听谁的,卫立煌让修工事,蒋介石让备粮草准备出发,部队整天在城里瞎折腾。
有个师长后来回忆:“那时候天天开会,一会儿说要打出去,一会儿说要守到底,士兵们都懵了,仗还没打,士气先泄了一半。”
国民党军队的派系斗争,到东北战场已经成了公开的笑话,卫立煌名义上是总司令,可手下的军长、师长,好多人根本不把他当回事。
最典型的是廖耀湘,他是黄埔六期的,跟蒋介石走得近,手里的第九兵团是沈阳主力。卫立煌让他守沈阳外围,他嘴上答应,转头就给蒋介石发电报,说卫立煌“畏敌怯战”,建议按南京的意思往西打。蒋介石正愁没人能制约卫立煌,立刻给廖耀湘回信,让他“相机行事”。
这一下,廖耀湘更有底气了,卫立煌的命令到他那儿,要么拖着不办,要么打折扣执行。
还有杜聿明,这人跟卫立煌是老对头,1948年10月被蒋介石派到东北当副总司令,明着是帮忙,实际上是来夺权的。杜聿明一到沈阳,就绕开卫立煌,直接找廖耀湘、郑洞国这些嫡系将领开会,商量怎么执行蒋介石的撤退计划。
卫立煌知道后气得拍桌子,跟身边人说:“他杜聿明是来拆台的!”可没办法,杜聿明拿着蒋介石的手令,部队调动、弹药分配都能插一脚,卫立煌的司令部慢慢成了摆设。
地方势力也来添乱,东北的一些保安部队,是原来的伪军改编的,跟国民党嫡系不对付。
卫立煌想把他们调到前线填空缺,这些部队的头头就找沈阳的国民党元老告状,说卫立煌“借刀杀人”。蒋介石为了稳住这些人,又给卫立煌下命令,让他“善待地方部队”,结果这些部队整天躲在城里,根本不上前线。
这种乱糟糟的局面,让东北国民党军成了一盘散沙,锦州被打的时候,沈阳有30万兵,却迟迟出不了城;长春被围五个月,城里的部队饿得吃树皮,却没人管他们的死活。
有个参谋后来总结:“不是打不过,是自己人先把自己人绊住了,卫立煌想拉绳子,可手里的绳头太多,根本攥不住。”
蒋介石这辈子就改不了“瞎指挥”的毛病,他总觉得前线将领不如自己懂打仗,不管多远的战场,都要亲自管到营连一级。到了东北战场,这毛病变本加厉。
1948年10月,锦州快守不住了,蒋介石在南京给锦州守将范汉杰打电话,让他“再坚持三天,沈阳援军就到”。可他根本没跟卫立煌打招呼,卫立煌那边压根没收到出兵的命令。范汉杰信了蒋介石的话,硬挺着没突围,结果三天后城破被俘。
更荒唐的是对廖耀湘的指挥,廖耀湘带着第九兵团往西走,本来想绕路去锦州,走一半听说锦州丢了,想转头回沈阳,蒋介石却从北平发来急电,让他“继续前进,收复锦州”。
廖耀湘不想去,可蒋介石派了飞机到他指挥部上空,空投手令,逼着他往前走,结果这支部队走到黑山、大虎山,被对方围住,几十万人马没几天就垮了。
卫立煌看着这一切,心里跟明镜似的,他知道蒋介石的指挥有问题,可不敢明着反对。有一次开会,他跟部下叹气道:“老总(蒋介石)在南京指挥,比我们离前线还近,他说往东,我们不能往西,打输了还是我们的错。”
他能做的,只有尽量拖延,比如找借口说部队没准备好,或者弹药不够,可终究拗不过南京的命令。
蒋介石还怕卫立煌“搞小动作”,在沈阳安插了不少眼线,卫立煌跟将领们开会,第二天内容就能传到南京;他晚上跟老婆说的话,说不定都有人记下来汇报。
有一次,卫立煌跟参谋长说:“实在不行,就跟对方谈谈(指停战)。”这话很快传到蒋介石耳朵里,气得蒋介石直接发电报警告他:“坚守待援,勿生他念!”
这种监视让卫立煌彻底没了心气,他后来在回忆录里说:“那时候在沈阳,天天像戴着镣铐跳舞,想好好打仗,可四面八方都是绳子,动一下就被勒得喘不过气。”
1948年11月初,沈阳城破的消息传到南京,蒋介石在日记里写:“东北之失,非战之罪,乃人心涣散所致。”可他没说,这涣散的人心,有多少是他自己折腾出来的。
卫立煌在城破前坐飞机跑了,后来被蒋介石抓起来软禁,成了东北战败的“替罪羊”。
但真要论起责任,他顶多算“执行不力”,真正把东北拖垮的,是蒋介石的猜忌、派系的内斗,还有那套混乱到骨子里的指挥体系。
锦州丢了,是因为援军迟迟不到;廖耀湘兵团覆没,是因为被蒋介石逼着往火坑里跳;沈阳守不住,是因为部队早就没了士气。
几十万精锐,就这么在“该守还是该撤”的争论里,在“听总司令还是听委员长”的拉扯里,一点点被消耗干净。
后来有人说,要是蒋介石真信卫立煌一次,让他放开手脚指挥,东北战局或许能不一样。
可这话没意义,国民党的体制里,从来就容不下“信任”这两个字,蒋介石宁愿让部队打败仗,也不能让非嫡系的将领掌实权;嫡系将领宁愿违抗命令,也不肯听“外人”的调度。
来源:渝鲜生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