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酒都别喝?研究称:2024年全球七十多万人因饮酒罹癌!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7 21:17 4

摘要:酒这东西,中国人感情里是绕不开的。从古到今,喜事喝,忧事也喝。可最新的全球研究显示,有超过七十万人因为饮酒得了癌。这可不是危言耸听,一下就把“酒是粮食精”的老话,给翻了个篇。

酒这东西,中国人感情里是绕不开的。从古到今,喜事喝,忧事也喝。可最新的全球研究显示,有超过七十万人因为饮酒得了癌。这可不是危言耸听,一下就把“酒是粮食精”的老话,给翻了个篇。

酒桌上,敬来的不仅是感情,还有潜藏的健康账。很多人心里想,“我就喝一点,没啥事。”可真要算账,一滴都可能是多的。

人喝酒后,酒精进了身体,先在胃里打个照面,转眼就进了肝脏。肝脏拼命干活,把乙醇分解成乙醛。问题就出在这儿——乙醛是癌症风险中的硬角色

它能损伤DNA,打乱细胞修复。人一旦长期喝酒,乙醛就像屋里的烟味,散不掉还渗进墙里。别看只是几口酒,反反复复,身体就被“泡”成病根。

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酒精是头颈癌、食管癌、肝癌、乳腺癌等至少七种癌的直接诱因。这可不是“喝太多才中招”,而是“只要沾上,就埋了雷”。

有些人说“我酒量大,能顶住。”其实那不是能耐,是肝脏在替你硬抗。肝脏耐不住长期刺激,慢慢就憋出毛病。中国每年新发肝癌病例中,约有四分之一与饮酒有关,这数字很扎人。

老话说“滴水穿石”,喝酒也是这理。没人是一口酒就中招,可麻烦的是——酒精伤身是积少成多

一些研究提到,哪怕是每天不到15克乙醇的“轻度饮酒”,也可能让乳腺癌风险上升约10%。看着不多,但要知道,15克乙醇差不多就是半瓶啤酒。

很多人图个高兴,天天小酌。说白了,那是给癌症一点一点铺路。身体不喊疼、不发烧,以为和平无事,其实细胞早在内部悄悄崩坏。

有医生打过比方,酒精就像一根慢火柴,燃得不快,但能把身体烧出窟窿。等真正有症状,往往已经不早。

在门诊,遇到不少人一脸疑惑:“我也不抽烟,咋查出肝癌?”问细点,一年到头饭局不断,逢聚必喝。烟是明火,酒是暗伤

还有人迷信“红酒护心”,这话得掰开讲。的确,红酒里有点多酚,有人吹得像“护心灵丹”。但研究显示,这一点微量物质远不及酒精带来的负担。

要想护心,不喝酒、多吃果蔬、走几步,比喝一瓶所谓“保健酒”强百倍。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早就强调:没有安全饮酒量

人在酒精里找放松,身体却在暗中还账。酒桌的豪爽,转头可能是病床的孤单。健康这事,一次次退让,换来的往往是失控。

在中国,酒不只是饮品,它是社交的“润滑剂”。喝不喝,成了态度。很多人明知道身体撑不住,还得硬着头皮应付。

其实这种“以酒为礼”的习惯,是健康的大敌。近年来,我国因酒精导致的肝癌、胰腺癌上升趋势明显。年轻人也逃不开,因为“少喝一口不好意思”成了压力。

很多人以为自己控制得住,结果次次破戒。喝酒的“灵活掌控”,往往是一种自欺。身体不会因为人情而网开一面。

也有些人抱着侥幸心理,觉得喝好酒就安全。可无论是啤酒、白酒、红酒、洋酒,关键伤的是“乙醇”,不分贵贱。换说法就是,喝啥都一样伤。

酒精进入体内,除了生成乙醛,还能造成激素失衡与肠道菌群紊乱。特别是乳腺癌,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关系密切,而酒精恰巧能刺激雌激素上升。

再加上,一些人平时缺乏营养均衡,身体防御力下降,酒精作用更大。这就像一堵老墙,本来就风化严重,一遭风雨就塌了。

还有个被忽略的点:饮酒的人往往饮食油腻、作息紊乱。酒精和高脂饮食叠加,会让代谢负担翻倍。身体不是机器,长期过载就出错。

从社会层面看,这已不是个人问题。医疗系统每年花在“酒精相关疾病”上的负担惊人。不止癌症,还有肝硬化、胃病、心脑血管病,全都被牵连。

想戒酒,光靠“自控”难,得从“动机”转到“认知”。人喝酒,多半不是嘴馋,而是想借酒放松、社交、解压。

要改这个习惯,得先找“替代法”。有的人换成茶,有的人干脆推几次酒邀,让身边人适应。有了人情的界限,身体也能喘口气。

我还记得,一个老病人半年戒酒后,脸色变亮,睡眠好转,连血脂也降了。健康的回头路,从来不晚。怕的,是一边讲道理、一边偷喝两口。

其实中国有句老话挺透彻:“水能救命,也能淹人。”酒亦如是。能不喝就好,不喝不是不懂人情,而是懂自己命值钱。

酒桌文化是社会习惯,但健康不是谁能替你承担的。别把“喝得起”当本事,能戒得了才是真本事。照顾身体,说白了,就是为自己和家人省心。

做人嘛,喝水也能聊感情,敬茶也能有面子。命在,日子才有盼头。别让那一杯酒,换来后半生的药单。

你怎么看待“适量饮酒”?你身边有人因为喝酒吃了亏吗?留言聊聊你的看法。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全球疾病负担研究:饮酒相关健康影响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24, 40(5): 582-587.
[2]世界卫生组织. 酒精与健康的全球状况报告(2023年版)[R]. 世界卫生组织, 2023.

声明:本文旨在传播健康知识,非诊疗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线下就医。内容引用的资料均来源于公开权威渠道,确保科学性与准确性。如有异议或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修正或删除。

来源:健康快车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