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央视中秋晚会上,那个曾经在《快乐大本营》里"疯疯癫癫"的谢娜,以端庄大气的形象站上了央视舞台。这一转变不仅让观众惊叹"认不出",更标志着她职业生涯的一次重要突破。从综艺"太阳女神"到央视秋晚主持人,谢娜用20年时间完成了一场成长蜕变。让我们一起来看一
2025年央视中秋晚会上,那个曾经在《快乐大本营》里"疯疯癫癫"的谢娜,以端庄大气的形象站上了央视舞台。这一转变不仅让观众惊叹"认不出",更标志着她职业生涯的一次重要突破。从综艺"太阳女神"到央视秋晚主持人,谢娜用20年时间完成了一场成长蜕变。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谢娜的逆袭成长经历吧!
一、草根逆袭的"野蛮生长"(2002-2017)
1981年,谢娜出生在四川德阳中江县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文艺工作者,母亲是曲艺团舞蹈演员,艺术基因早早就在她身上显现。14岁时,她参加"全国影视推新人大赛"四川赛区夺冠,却因普通话不标准在北京决赛中落败。这段经历成为激励她日后苦练普通话的原动力。
2002年,带着川味普通话的谢娜闯进《快乐大本营》,用《九妹》的魔性表演开启综艺新时代。她开创的方言梗与夸张肢体语言,在《百变大咖秀》里达到巅峰——模仿甄嬛时故意把"臣妾做不到"说成"川普版",一时间广为流传。
随着谢娜的走红,争议也随之而来。2014年金鹰晚会上,她将新闻突发状况应对曲解为"编故事",引发"专业素养缺失"的质疑。彼时正值她同时主持5档卫视综艺的巅峰期,争议与荣耀如同硬币的两面,上帝给与你的,撒旦都会收回去。
二、母亲身份与职业危机(2018-2022)
谢娜婚后,开始有了变化。生育双胞胎后的谢娜在《妻子浪漫旅行》中展现出意外的情感叙事能力。当她在镜头前哽咽讲述产后抑郁经历时,观众突然发现这个总是大笑的女人也会脆弱。
时间来到2021年,《快乐大本营》停播成为谢娜转型的关键节点,传统综艺式微迫使她寻求新出路。参演赖声川话剧《十三角关系》是迈出这一步的重要试探。排练时她坚持每天提前两小时到场,最终获得"具有惊人可塑性"的评价。
这种沉淀在2023年《浪姐》中显现成效,她既能活跃气氛又能把控流程,被赞"有了董卿的框架,保留了自己的底色",这个赞誉是对她专业转型的最高评价。
三、央视舞台的"精准蜕变"(2023-2025)
德阳秋晚成为谢娜职业生涯的里程碑。为适应央视舞台,她提前三个月进行台词训练,自爆手机屏保设为"稳住"以此来警示自己。晚会中她语速降至每分钟220字(综艺时期常超300字),走位精确到0.5米范围内,介绍三星堆文物时准确使用"纵目面具"等专业术语。
同时与李斯丹妮合作的四川话RAP《火辣的毛血旺》成为破圈之作。将川剧变脸元素融入说唱,歌词中"中江挂面细又长"的乡愁表达,介绍家乡地域特色引发了很多观众的共鸣。
四、公众评价:从两极分化到广泛认可
谢娜的主持风格一直伴随着两极评价。喜欢她的人觉得她是"太阳女神",不喜欢她的人则吐槽她"咋咋呼呼"、"业务不精"。
但央视秋晚后,舆论风向明显转变。有网友评论:"从疯癫到端庄,谢娜的转型太成功了!"业内人士也评价:"她为传统端庄的央视舞台注入了年轻化、综艺化气息,拉近了与年轻观众距离"。有网友直接表示,如果不是有谢娜,是不会看央视秋晚的。
谢娜的转型源自多年的专业沉淀。从综艺的即兴发挥到大型晚会的精准控场,需要长期的专业训练。从搞笑娱乐到情感叙事到展现真实自我,需要与观众情感共鸣。
正如谢娜在微博上所说:"不敢相信,我,谢娜,要主持央视中秋晚会啦!!!我好激动!我好紧张!希望你们给我力量。"这声源自心底的惊呼,不仅袒露了她对国家级盛典舞台的敬畏与紧张,也标志着她职业生涯一次关键性的跨越。
来源:咨询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