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这压根不是剧本,就是山东某个小县城里,一对父母为女儿的“前途”下的血本。
把家里那套住了半辈子的房子换成一张飞澳洲的机票,这剧本够疯吧?
可这压根不是剧本,就是山东某个小县城里,一对父母为女儿的“前途”下的血本。
几乎就在同时,河北有对工薪夫妻,为了儿子能去美利坚呼吸上“更香甜的空气”,把亲戚朋友的门槛都快踏破了,最后背上了80万的债。
说真的,我每次看到这种新闻,心里都五味杂陈。
这究竟是父母用尽全力的托举,想让孩子跳出自己没能逃离的循环?
还是一场被整个社会架在火上烤,不得不参与的命运豪赌?
成年人的世界,早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了,想要啥都得自己拿命去换。
可一到孩子这,家长们就集体选择性失忆,好像只要砸下这笔钱,就能买到一个通往精英阶层的VIP通行证。
这赌局,玩得太大了。
赢了,可能也就是孩子在大城市当个高级“打工人”;输了,那可是整个家好几代人的万劫不复。
来,咱们看看赌桌上的筹码有多刺激。
去日本读个公立,一年学费三万块顶天了,够省心吧?
可你要是把目光投向英美,那数字后面就得多个零,一年没四十万根本打不住。
这中间的差价,就是普通家庭的“生死线”。
一边是全球百强名校毕业生起薪比国内高53%的诱惑,另一边是东京大学留学生抑郁率高达27%的冰冷现实。
黄金和悬崖摆在一起,你怎么选?
我一朋友的孩子,当年一头热血扎进了日本的动漫专业,家里也是把积蓄掏了个底朝天。
结果呢?
毕业发现,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
在日本,你一个外来的,拿什么跟人家从小泡在秋叶原的本土大神卷?
回国后更懵,国内的行业环境跟他在学校学的完全是两码事。
折腾了一圈,最后跑去做电商直播了。
他后来跟我喝酒时吐真言:“我花了一百多万,就是为了证明自己有多天真。”
这玩笑,听得我心口直发堵。
当一场教育的投入,超过了一个家庭流动资产的八成,这就不再是简单的“为你好”,而是一场生存游戏了。
咱们来玩个更残忍的算术题,算算所谓的ROI,也就是投资回报率。
比如你去日本读个计算机,五年下来花了40万。
毕业回国,年薪25万,可以吧?
你留在国内的同学,混得也还行,年薪15万。
你比他每年多挣10万,这40万的“本钱”,你得不吃不喝干四年才能挣回来。
这还是最理想的模型,万一你回国找不到这么好的工作呢?
万一国内的同学突然踩中风口,薪水翻倍了呢?
所以你看,这事儿的关键,从来不是“出不出国”,而是“怎么出去”。
好多人把眼睛都盯死了英美澳,却不知道德国的公立大学压根不要学费。
还有人脑子活,先去美国读个社区大学,当个跳板,两年后凭着好成绩直接跳进顶尖名校,一下子省出几十万。
条条大路通罗马,可太多人就认准了那条最贵、最堵的。
我们对“成功”的定义,是不是也该换换了?
非得是华尔街精英、硅谷大牛才叫成功?
我听说个事,一个留学生在日本便利店打了四年工,愣是把一个收银员的工作干成了“跨文化交际与零售业管理实践”的博士后课题。
他后来回国,没去互联网大厂996,反而在连锁服务业把这套经验玩得炉火纯青。
你能说他这学上亏了吗?
他学到的那些东西,可是在任何课堂上都买不到的。
说白了,留学正在从一场精英的“镀金之旅”,变成普通人的“命运大迁徙”。
它是一个杠杆,撬动的是孩子的未来,压上的,却是父母的现在。
当然,也有赌赢了的。
当那个山东姑娘,用一口地道的伦敦腔在深圳的写字楼里拿下非洲大单时,当那个河北小伙,把美国实验室的技术带回国变成自己的创业公司时,这场投资的回报,早就超越了金钱本身。
教育的本质,可能就是为孩子打开一扇他自己原本推不开的门。
只是,在推门之前,咱是不是得先掂量掂量,万一门后不是天堂,我们还有没有退路?
这道题,太难了。
换作是你,你会怎么选?
来源:育儿秦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