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因时在农历八月十五,且恰值三秋之半,故得此名。据说此夜月亮最大、最圆、最亮。从古至今,人们都有在中秋之夜饮宴赏月的习俗,以寓圆满、吉庆之意。
中
秋
团
圆
Mid-Autumn Festival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因时在农历八月十五,且恰值三秋之半,故得此名。据说此夜月亮最大、最圆、最亮。从古至今,人们都有在中秋之夜饮宴赏月的习俗,以寓圆满、吉庆之意。
中秋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汉代普及,唐朝初年定型,宋朝以后盛行,现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在千百年的传承中不断演变与发展。古老的礼俗和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传说,以及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诸多因素,为中秋节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文人墨客借此创作了无数的诗词文章,最终,“阖家团圆”的精神内涵,成为了今天中秋节的主要象征。
诗
词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
秋
传
说
想了解更多节日相关知识吗?
《中秋佳节》
简介:中秋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秋习俗》
简介: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日,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日。
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着古老的渊源。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中秋词话》
简介:中秋节,又称月夕、仲秋节、拜月节等,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纷纷寄情于中秋佳节,无数的佳作名篇千古流传。
提到中秋的诗词文赋,大家一定会想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是大文人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自古以来写中秋的作品中,公认的绝唱。秋实之际,月圆之时,同样本该映照着人生的圆满的时节,来看看诗人们是怎样吟咏心志,感抒胸怀的吧。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