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6年起,少林寺的资金流向开始“模糊”。香客往功德箱塞的钱,没进寺庙公账,反而通过“文化发展”“产业投资”之类的空壳公司转走。核心21人里,有释永信的亲戚和弟子,他们分工明确,有人管钱转出去,有人在国内接应。
2016年起,少林寺的资金流向开始“模糊”。香客往功德箱塞的钱,没进寺庙公账,反而通过“文化发展”“产业投资”之类的空壳公司转走。核心21人里,有释永信的亲戚和弟子,他们分工明确,有人管钱转出去,有人在国内接应。
从2016到2021年,“少林无形资管”账户陆陆续续转了1.2亿去澳洲新南威尔士州,说是要盖禅修酒店。可钱投进去,项目进度只到17%,当地政府因为没达到协议要求,直接收回土地。最后那两块地只剩一圈铁皮围墙,里面杂草长得比人高。
现在释永信的二审还没出结果,但少林寺已经“变样”了。2023年10月官网上挂出了收入明细,门票一年3.2亿,72%用在修古建筑:给大殿换瓦、给壁画做保养、给佛像刷漆。
僧人们的医保也全覆了,生病能去医院刷医保卡。还成立了监督委员会,有审计署的人、佛教协会的老居士,还有两个注册会计师。以前的十几家商业公司砍到只剩几家,年收入降到4.3亿,9999的“龙柱香”也下了架。游客满意度涨了27%,都说现在的少林寺“看着踏实”。
释永信1999年当上少林寺方丈后,一直想“让少林文化走出去”,比如2008年成立“少林文化传播公司”,2010年搞“少林禅茶”品牌,本意是想通过商业化扩大影响力。可后来步子迈太大,资金监管没跟上,才出了问题。比如澳洲项目,本来想打造“海外禅修胜地”,吸引国际游客,可没算到当地政府的“进度要求”,协议规定3年内完成80%,可少林寺这边迟迟没动静,才导致土地被收回。
还有那些空壳公司,名字都带“文化”“投资”,就是为了掩人耳目,可最终还是被审计部门查出来了。现在整改后,少林寺把商业扩张的步子收了回来,反而赢回了游客的信任,这说明“透明”比“规模”更重要。
寺庙不是不能挣钱,毕竟要修古建筑、养僧人。但挣钱得“透亮”,香客的钱不是大风刮来的,得让他们知道花在哪。就像少林寺现在晒账本,大家看得到钱用在修庙、养僧,才愿意掏腰包。
要是藏着掖着,就算香火再旺,也会凉了人心。希望其他寺庙能学学,把钱的来去摆到台面上,这样才能守住佛门的“清净”。
来源:天天看娱乐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