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论语・子罕》载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此非夫子闲吟之句,实是其周游列国十四载,历经陈蔡绝粮、诸侯冷遇后,于寒风中观松柏而生的感慨。彼时孔子年近花甲,仁政理想屡屡碰壁,弟子或有动摇,而他仍守初心。这句叹惋,既是对自然物象的洞察,更是对君子逆境节操的注解
《论语・子罕》载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此非夫子闲吟之句,实是其周游列国十四载,历经陈蔡绝粮、诸侯冷遇后,于寒风中观松柏而生的感慨。彼时孔子年近花甲,仁政理想屡屡碰壁,弟子或有动摇,而他仍守初心。这句叹惋,既是对自然物象的洞察,更是对君子逆境节操的注解,值得后世细品。
一、岁寒境遇:夫子的困顿与观照
孔子离鲁后,先后至卫、陈、蔡等国,却始终未得重用。在陈蔡边境,楚军欲聘孔子,陈蔡大夫恐其辅佐楚国威胁己国,遂发兵围困,弟子们断粮多日,子路愠怒问 “君子亦有穷乎”,子贡亦欲妥协。孔子却弦歌不辍,而后带弟子漫步林间,见寒冬里众木凋零,唯有松柏枝干挺拔,绿意尚存。他手指松柏对弟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 “岁寒”,是自然之冬,更是人生之困 —— 当世事艰难、理想蒙尘,方能看清谁在坚守,谁已退缩。孔子以自身境遇为镜,借松柏点出 “困境见真章” 的道理。
二、松柏之质:逆境中的坚守哲学
松柏之 “后凋”,非不畏寒,而是能在酷寒中撑到最后。这恰如君子之守:非无逆境之苦,而是不因苦而改其志。孔子虽屡遭挫折,却从未放弃 “克己复礼” 的追求,晚年归鲁后仍整理《诗》《书》《礼》《乐》,授徒三千,将仁道思想传承下去。他所赞的松柏精神,不是逆势逞强,而是在困境中保持本心 —— 如松柏深扎根、坚立干,君子亦需在磨难中筑牢信念,不随波逐流。这种坚守,不是固执,而是对自身价值观的笃定,是 “士不可不弘毅” 的具象化。
三、千年回响:岁寒精神的传承
夫子之语流传千年,无数仁人志士以松柏自勉。苏武牧羊十九载,北海风寒雪骤,他手持汉节,节旄尽落仍不改归汉之心;文天祥兵败被俘,元人以高官厚禄利诱,他却在狱中写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如松柏般在绝境中坚守气节。这些人都曾身处 “岁寒”,却以行动印证了 “后凋” 的力量 —— 真正的品格,从不在顺境中彰显,而在逆境中淬炼。
今日再读 “岁寒知松柏”,已不只是回望孔子的境遇,更是对当下的叩问。生活中难免有 “岁寒” 时刻:或许是事业的低谷,或许是信念的考验。此时当念松柏之姿 —— 不急于凋零,不轻易妥协,以坚守渡困境,以初心抵风霜。正如夫子所言,唯有经住 “岁寒”,方能见得人格的 “苍翠”,这便是千年古训留给我们的精神养分。
来源:萌鹰杂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