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岳父走了九天,他那三个在外地“做大事”的儿子,终于开着三辆锃亮的小车,回来了。
岳父走了九天,他那三个在外地“做大事”的儿子,终于开着三辆锃亮的小车,回来了。
他们进门,没有哭,甚至连眼圈都没红一下,只是熟练地从后备箱里拎出一条条的烟、一箱箱的酒,往我那小小的客厅里堆。为首的大哥,拍了拍我的肩膀,从怀里掏出一个厚厚的信封,塞进我手里,语气沉稳地说:“建华,这些年,辛苦你了。”
我捏着那个信封,隔着纸,都能感觉到里面那沓崭新票子的硬度和温度。那一刻,我心里说不出是种什么滋味,像是数九寒天里,被人兜头浇了一盆凉水,从头到脚,一片冰凉。我伺候了老人家九年,到头来,在他亲生儿子眼里,只值这么一沓“辛苦费”。
也就是在那个瞬间,我好像忽然明白了点什么。
第1章 不速之客
岳父的灵堂,就设在我家客厅。
那张他生前最喜欢坐的藤椅还摆在原来的位置,只是上面空了。我婆娘,也就是他唯一的闺女,眼睛肿得像两个熟透的桃子,跪在蒲团上,一张一张地烧着纸钱。火光跳跃,映得她脸上一片凄惶。
门“吱呀”一声开了,一股混着风尘和高档香烟味道的冷气灌了进来。
我那三个大舅子,风尘仆仆地站在门口。
老大叫李建国,在县里一个不大不小的单位当着个副科,一身板正的深色夹克,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脸上带着一种惯于示人的、恰到好处的严肃。
老二叫李建业,早年在南方倒腾服装,发了家,如今是“李总”,挺着个不大不小的肚子,手腕上的金表在昏暗的灯光下晃了一下我的眼。
老三叫李建军,在省城给一个大老板开车,人活络,见识广,一身休闲打扮,看着最随和,但眼神里总透着一股子精明。
他们回来了,像是来视察工作的领导,而不是奔丧的儿子。
“小霞,别太伤心了,人老了,总有这么一天。”建国大哥走过去,不轻不重地拍了拍我老婆的背,话说得四平八稳,挑不出一点错处。
建业二哥则直接走到了灵堂前,从西装内袋里掏出三根精装的香,点燃了,毕恭毕敬地拜了三拜。动作很标准,像是在完成一个早就设定好的程序。
建军老三没说话,只是绕着屋子看了一圈,目光在我家那台老旧的电视机上停了停,又落到墙角那台嗡嗡作响的冰箱上,嘴角撇了撇,没让人察觉。
我默默地给他们倒了三杯热茶。
“建华,坐。”建国大哥发话了,他天生就有那种发号施令的气场。
我们就在灵堂边上的小饭桌旁坐下,我老婆也擦了擦眼泪,坐到了我身边。
气氛很沉闷,只有纸钱燃烧的“噼啪”声。
还是建国大哥先开的口,他清了清嗓子,那架势,跟在单位开会一模一样。“爸走了,我们心里都难受。这些年,多亏了建华和小霞。我们兄弟三个,常年在外,实在是……唉。”
他叹了口气,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他的无奈和歉意。
建业二哥接过了话头,他的声音比他大哥要直接得多:“大哥说的是。建华,妹夫,咱们都是实在人,不说那些虚的。这九年,老爷子在你这儿吃、在你这儿住,你跟小霞没少操心。我们当儿子的,心里有数。”
说着,他从随身的皮包里,也掏出一个信封,比建国大哥那个还要厚实,推到我面前。
“这是我们哥仨的一点心意,你拿着。密码是六个八,图个吉利。不多,但你别嫌少。”
我看着桌上并排躺着的两个信封,心里那股凉气,又开始往上冒。
我老婆的脸色“刷”地一下就白了,她想说什么,被我用眼神按了下去。
我没去碰那两个信封,只是低着头,看着自己那双因为常年跟机油、铁屑打交道而变得粗糙无比的手。这双手,给岳父端过饭,接过屎尿,搓过背,剪过指甲……九年的光阴,好像都刻在了这双手的纹路里。
“大哥,二哥,三哥,”我缓缓开口,声音有些沙哑,“老爷子在我这儿,不是外人。我是他女婿,小霞是他闺女,我们照顾他,是应该的。”
“应该归应该,情分归情分,账要算清。”建业二哥摆了摆手,语气不容置疑,“我们当儿子的,不能让你们两口子又出人又出钱,传出去,我们兄弟的脸往哪儿搁?”
“脸”,又是这个“脸”。
我心里冷笑一声。九年,九年里他们回来看老爷子的次数,一个巴掌都数得过来。过年过节,也就是一通电话,几百块钱。如今老爷子走了,他们倒回來講“脸”了。
“钱的事,先不谈。”我把那两个信封推了回去,“老爷子的后事要紧。”
建国大哥点了点头,似乎对我的“识大体”很满意。“对,后事要紧。我们已经联系好了,城里最好的殡仪馆,最好的骨灰盒。追悼会也要办得风光,不能委屈了老爷子。”
他们三兄弟你一言我一语地商量起了葬礼的细节,从请哪个司仪,到用什么档次的酒席,讨论得热火朝天,仿佛在策划一个项目。
我老婆听着听着,眼泪又下来了,她捂着嘴,跑回了卧室。
我坐在那儿,听着他们嘴里蹦出一个个我听不懂的套餐名和价格,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
这个小小的灵堂,仿佛不是为了悼念一个刚刚逝去的生命,而是一个即将开场的、证明他们“孝心”的舞台。
而我这九年的付出,不过是这个舞台开场前,需要用钱结清的一笔“场地费”。
第2章 九年光阴
九年前,岳父不是这个样子的。
那时候,他还是个身板硬朗的小老头,腰杆挺得笔直,尤其是一双手,布满老茧,却异常稳定。他是个老木匠,方圆几十里,谁家要打个像样的家具,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
他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儿子们都有出息,一个吃了公家饭,两个在外头赚了大钱。按理说,他该是享福的命。
可偏偏,岳母走得早。岳母一走,那个家,就散了。
起初,岳父是轮流住。在老大建国家住一个月,帮着看看孙子,可嫂子嫌他抽烟,说把屋子熏得一股味儿。在老二建业家住一个月,二哥家住的是高档小区,邻居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嫌岳父穿着土气,跟小区的环境格格不入。老三建军家在省城,房子小,自己一家三口都挤得慌,更别提再添个老人。
轮了一圈,老人家那点自尊心,被磨得差不多了。
最后一次,是在建业家。据说是因为岳父没用抽水马桶,还是按乡下的老习惯,蹲在了上面,结果踩裂了。二嫂当着外人的面,数落了他半天。
那天晚上,岳父自己一个人,坐着最后一班长途车,摸到了我家。
我记得很清楚,是个下着毛毛雨的秋夜。我刚下班,一身油污还没来得及洗,就听见敲门声。打开门,岳父就站在门口,背着一个旧帆布包,手里拎着个小马扎,雨水顺着他花白的头发往下淌。
他看着我,嘴唇哆嗦了半天,才说出一句:“建华,我……能在这儿住几天吗?”
我老婆当时就哭了,拉着他进屋,给他擦头发,嘴里不停地埋怨他怎么不提前打个电话。
岳父没说话,只是一个劲儿地搓着手。
我什么也没说,转身进了厨房,给他下了一碗热腾腾的鸡蛋面。
他就这么住了下来。
起初,我老婆还觉得别扭,总觉得对不起她那几个哥哥,好像我们把爹给“抢”了过来。她给大哥打电话,大哥在电话里沉吟了半天,说:“既然爸愿意在你们那儿,就先住着吧。我们每个月给你们打点生活费。”
这“生活费”,第一个月打了五百,第二个月三百,后来,就渐渐没了音讯。
我倒没觉得什么。我爹妈走得早,我从小就是吃百家饭长大的。我当钳工师傅,一个月工资不高,但养活一家人,再添双筷子,不成问题。
岳父是个很要强的人。刚来的时候,总想找点活干。他看见我那套用了十几年的旧家具,非要给我重新打一套。我说不用,他非不听。自己跑到旧货市场,淘换了一堆老榆木,就在我家那个小小的院子里,叮叮当当地敲打起来。
那段时间,我们家院子里,天天都飘着木头的清香。
我下班回来,就搬个板凳,坐在他旁边,看他刨木头、开榫卯。他干活的时候,不爱说话,眼神专注得像个入定的老僧。那些在他手里慢慢成型的桌子、柜子,仿佛都有了生命。
有时候,他会停下来,递给我一支烟,跟我聊几句。聊他年轻时候的手艺,聊哪种木头有什么样的脾气。他说,做木匠,跟做人一个道理,不能耍滑头,一是一,二是二,榫卯差一丝一毫,就合不拢。
我听着,觉得他说得比我厂里那些工程师讲的课还有道理。
我们俩,一个木匠,一个钳工,都是靠手艺吃饭的人,有很多话说。
后来,他身体渐渐不行了,先是腿脚不利索,然后是脑子,有时候会犯糊涂,连我老婆都不认识了,却偏偏还认得我。他会拉着我的手,叫我的名字:“建华,我的那些家什,你可得给我收好了。”
我总是一口答应:“爸,您放心,都在呢。”
他说的“家什”,是他那个宝贝木工箱。那箱子是上好的香樟木打的,跟着他走南闯北几十年,里面的刨子、凿子、墨斗,每一件都磨得油光锃亮。
他病得最重的那两年,大小便失禁,全是我和我老婆伺候。我老婆是女人,有些事不方便,大部分时候都是我来。给他擦身子,换尿布,端屎端尿。厂里的工友都笑我,说我比亲儿子还亲。
我没觉得有什么。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对他好,他心里有数。
他清醒的时候,会看着我,浑浊的眼睛里,会流出泪来。他话说不清楚,就只是紧紧地抓着我的手。
那份重量,我懂。
这九年,就像放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在我眼前闪过。那些琐碎的、平淡的、甚至有些狼狈的日子,此刻想起来,却觉得无比的珍贵。
那不是负担,那是一个老人,把他生命最后的一段时光,托付给了你。
这份托付,又岂是几个钱能算得清的?
第3章 老木匠的箱子
葬礼的流程,在建国大哥的“总指挥”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他们兄弟三个确实舍得花钱,灵车是最好的,花圈摆满了整个院子,酒席订在县里最高档的饭店。来吊唁的亲戚邻居,看着这排场,都纷纷点头,说老李家这几个儿子,到底还是孝顺的。
我听着这些话,心里五味杂陈。
我和我老婆,像两个提线木偶,被他们安排着,迎来送往,磕头答谢。
忙了三天,总算把岳父送上了山。
回到家,一屋子的狼藉。我老婆累得瘫在沙发上,一动也不想动。
我刚想收拾一下,建国大哥他们就跟着进来了。
“小霞,建华,你们也累了,先歇歇。”建国大哥说,“我们哥仨,有点事,想跟你们商量。”
我心里“咯噔”一下,知道正题来了。
果然,建业二哥搓了搓手,开门见山:“爸也走了,他留下的一些东西,我们得收拾一下。毕竟是念想,我们当儿子的,也想留几件。”
我点了点头:“应该的。爸的衣服被褥,我们都洗干净打包好了,就在他那屋。”
“不止是这些。”建军老三插了句嘴,眼睛却瞟向了墙角。
我顺着他的目光看过去,心里顿时明白了。
墙角里,放着岳父那个香樟木的木工箱。箱子上了锁,一把黄铜的老式锁头,在灯光下泛着暗哑的光。
这箱子,是岳父的命根子。他清醒的时候,每天都要摸一摸,擦一擦。后来病糊涂了,谁碰一下,他都要发脾气。
“爸那个箱子,我们想打开看看。”建国大哥的语气很平淡,像是在说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我老婆一下子从沙发上坐了起来,脸色很难看:“哥,爸都走了,你们动他那箱子干嘛?”
“怎么叫动呢?那是爸的遗物,我们做儿子的,看看怎么了?”建业二哥的嗓门高了一点,“再说了,谁知道里面有没有爸留下什么重要的东西?比如房契?存折?”
“爸要是有房契存折,还能在我这儿住九年?”我老婆气得声音都发抖了。
“话不能这么说。”建国大哥摆了摆手,制止了他们的争吵,目光转向我,“建华,你是个明事理的人。我们不是图爸这点东西,主要是怕有什么遗嘱之类的,别到时候说不清楚,伤了和气。”
他说得冠冕堂皇,滴水不漏。
我沉默了。
我比谁都清楚,那箱子里有什么。除了那些陪伴了他一辈子的工具,什么都没有。
可我也知道,在他们眼里,那箱子,或许藏着他们想要的“价值”。
“我听街坊说,”建军老三慢悠悠地开了口,像是在闲聊,“以前的老木匠,手艺好的,都喜欢在家伙什里藏点金叶子,图个吉利。还有人说,爸年轻的时候,收过一些黄花梨、紫檀的老料头,现在可值钱了。”
原来,他们打的是这个主意。
我心里那股火,“噌”地一下就冒了上来。
岳父尸骨未寒,他们想的,不是他这个人,而是他可能留下的那点财物。
“箱子,不能开。”我一字一句地说。
三兄弟的脸色,同时沉了下来。
“建华,你这是什么意思?”建国大哥的语气里,已经带了些官腔的威严,“这是我们老李家的东西,你一个女婿,有什么资格说不能开?”
“就凭爸临走前,把这箱子的钥匙,交给了我。”我站起身,从贴身的口袋里,掏出那把小小的、已经被摩挲得温润的黄铜钥匙。
钥匙在我手心躺着,沉甸甸的。
那是我替岳父擦完最后一次身后,他用尽全身力气,塞到我手里的。当时,他已经说不出话了,只是看着我,眼睛里,有嘱托,有信任,还有一丝恳求。
我答应过他,会替他守好他的“家什”。
“钥匙在你这儿?”建业二哥的眼睛亮了,“那正好,打开吧。我们当着你的面,清点清楚。要是有值钱的东西,也少不了你们两口子一份。”
他这话,像是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地扇在了我的脸上。
原来在他们看来,我这九年的付出,我守着这把钥匙的举动,都只是为了“一份”。
第4章 一把钥匙的重量
空气仿佛凝固了。
客厅里静得可怕,只能听到那台老冰箱还在固执地嗡嗡作响。
我老婆紧紧地攥着我的胳膊,手心冰凉,全是冷汗。她看着她的三个哥哥,眼神里充满了失望和悲哀。
“大哥,二哥,三哥,”她带着哭腔说,“你们怎么能这么想建华?这么多年,他对爸怎么样,你们心里没数吗?你们要是真的为了爸留下的那点东西,你们的良心呢?”
“良心?小霞,你跟一个外人,跟我们讲良心?”建业二哥冷笑一声,他彻底撕下了伪装,“我告诉你,我们就是心里有数,才要打开看看!爸凭什么把钥匙给他一个女婿,不给我们亲儿子?这里面要是没鬼,谁信?”
“你……”我老婆气得说不出话来。
“建华,我再问你一遍,这箱子,你开不开?”建国大哥的脸色已经铁青,他盯着我,目光像刀子一样。
我迎着他的目光,没有丝毫退缩。
我把那把钥匙,重新揣回了怀里,揣得紧紧的。
“不开。”
我的声音不大,但每个字都清清楚楚。
“好,好,好!”建国大哥连说了三个“好”字,气得直点头,“真是养了个好女婿!李家的事,轮到你一个外姓人做主了!”
“反了你了!”建业二哥“霍”地一下站了起来,指着我的鼻子骂道,“你别给脸不要脸!信不信我今天就把这破箱子给砸了?”
他说着,就朝墙角走去,作势要搬那个箱子。
“你敢!”我一个箭步,挡在了箱子前面。
我这辈子,没跟人红过脸,更没跟人动过手。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钳工,信奉的是“以和为贵”。
但那一刻,我感觉浑身的血都涌上了头。
我不能让他们动那个箱子。
那不是一个普通的箱子,那是岳父一辈子的尊严和体面。他把钥匙交给我,就是把这份尊严和体免,交给了我。
我要是退了,我就对不起他老人家最后的那份托付。
“怎么?你还想动手?”建军老三也站了起来,皮笑肉不笑地看着我,“妹夫,我劝你识相点。我们哥仨今天要是拿不走这箱子,这事儿,没完。”
气氛剑拔弩张,一触即发。
我老婆吓得死死抱住我的腰,哭着求他们:“哥,我求求你们了,别这样,爸在天上看着呢!你们这样闹,他怎么能安心啊?”
可他们已经听不进去了。在他们眼里,我护着的不是一个箱子,而是他们认定的“遗产”。我的阻拦,就是想独吞这份遗产的证明。
“建华,我最后给你一次机会。”建国大哥下了最后通牒,“把钥匙交出来,我们打开箱子,里面的东西,我们看一眼就走。不然,今天咱们就只能撕破脸了。”
我看着他们三张因为欲望和猜忌而变得扭曲的脸,忽然觉得很可笑。
他们是岳父的亲生儿子,却一点都不了解他们的父亲。
他们的父亲,一个穷尽一生与木头打交道的老木匠,一个把手艺看得比命都重的老人,他最珍贵的遗产,怎么可能会是金子和存折?
我深吸了一口气,胸口的怒火,慢慢平息了下去。
跟他们争吵,没有意义。
我需要让他们亲眼看看,他们到底错过了什么。
“好。”我看着他们,缓缓地点了点头,“我开。”
第5章 账本与人心
听到我松口,三兄弟的脸上,都露出了不易察觉的、胜利者的微笑。
建业二哥甚至还假惺惺地走过来,拍了拍我的肩膀:“这就对了嘛,妹夫。一家人,有什么话不能好好说?非要闹得这么僵。”
我没理他。
我让我老婆扶着,慢慢走到墙角,蹲下身。
我的手,抚摸着那个香樟木箱子。箱子的表面,因为年代久远,已经包上了一层温润的浆,摸上去,像是在抚摸一位老人的皮肤。
我掏出钥匙,插进锁孔。
“咔哒”一声轻响,那把锁了几十年,也锁住了无数人心思的黄铜锁,开了。
三兄弟的眼睛,齐刷刷地盯住了箱子,连呼吸都屏住了。
我缓缓地,掀开了箱盖。
一股浓郁的、混着木香和岁月味道的气息,扑面而来。
箱子里,没有金叶子,没有黄花梨,更没有房契和存折。
里面,整整齐齐地码放着一套木工工具。
一把把大小不一的刨子,刃口闪着幽幽的寒光。一排排长短各异的凿子,手柄被磨得油光锃亮。还有墨斗、角尺、锯子……每一件工具,都被擦拭得一尘不染,安放在它们专属的位置上,像是一排等待检阅的士兵。
这些,就是岳父一生的战友。
三兄弟都愣住了,脸上的表情,从期待,到错愕,再到失望,最后,是掩饰不住的尴尬。
“就……就这些破烂玩意儿?”建业二哥喃喃自语,声音里满是不敢相信。
“不可能,肯定还有别的东西,你再找找!”建军老三不死心,伸手就要去翻。
“别动!”我低喝一声,拦住了他。
我的目光,落在了箱子最底层,那几件工具下面,露出了一个蓝布包裹的一角。
我小心翼翼地,将上面的工具一件件挪开,然后,将那个蓝布包裹,取了出来。
包裹不大,方方正正的,外面用一根红绳,扎得整整齐齐。
三兄弟的眼睛,又一次亮了起来。
我解开红绳,一层层地,打开那块已经洗得发白的蓝布。
里面,不是什么值钱的宝贝。
而是一个小小的,硬壳笔记本。就是那种最普通、最便宜的学生用的作业本。
封面上,岳父用他那手漂亮的仿宋体,写着两个字:账本。
我翻开了第一页。
上面,用钢笔,清清楚楚地记录着:
“建国,寄来,五百元。给小孙子,买书包文具,一百二十元。买药,八十五元。余,二百九十五元。”
“建业,寄来,一千元。人情往来,二百元。买米买油,一百五十元。余,六百五十元。”
“建军,寄来,三百元。……”
一笔一笔,清清楚楚。从他住到我家的第二个月开始,直到他病得再也握不住笔为止。他们每一个儿子,寄来的每一分钱,他都记得明明白白。不仅记了收入,还记了支出,每一笔钱花在了哪里,都写得一清二楚。
他没有用这些钱,给我和老婆添过一分一毫的“麻烦”。他用儿子们的钱,维系着他作为一个长辈的体面,给孙子买礼物,支付自己最基本的开销。
他活得,比谁都清白。
本子的后面,还夹着几张薄薄的纸。
是几张医院的缴费单。都是他后期住院的费用。上面的缴费人,签的都是我的名字:陈建华。
总数加起来,有三万多。这笔钱,我从未跟任何人提起过。
三兄弟看着那个账本,看着那些缴费单,脸上的血色,一点一点地褪了下去。
建国大哥的手,开始微微发抖。
建业二哥那张总是精于算计的脸,涨成了猪肝色。
建军老三则低着头,不敢看我们。
这个小小的账本,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他们所谓的“孝心”,是多么的苍白和可笑。
也像一把最锋利的凿子,凿开了他们用金钱和借口堆砌起来的、那层坚硬的外壳,露出了里面,那颗愧疚不安的人心。
第6章 无声的传承
账本翻到了最后一页。
最后一页,没有记账。
而是几行歪歪扭扭的字,看得出,写字的人,当时已经没什么力气了。
那是岳父留下的。
不是留给他的儿子们,而是留给我的。
上面写着:
“建华,
我这辈子,没求过人。到老了,给你添了大麻烦。
这几个不成器的东西,指望不上了。他们不懂,人活一辈子,手里没个吃饭的家伙,心里就不踏实。
这箱家什,跟了我一辈子,没让我饿过肚子,没让我丢过人。
现在,我把它交给你。
你也是个手艺人,你懂它。
别让咱这手艺,断了根。”
没有一个“谢”字,也没有一句煽情的话。
就是这么几句朴实得像木头一样的话,却像一把重锤,狠狠地砸在了我的心上。
我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一滴一滴,落在了那本陈旧的笔记本上,洇开了一片墨迹。
我终于明白,他临走前,塞给我那把钥匙时,眼神里的嘱托和信任,到底是什么意思。
他不是在托付一箱财物。
他是在托付他一生的信念,是在进行一场无声的传承。
他知道他的儿子们,早就在追逐金钱和地位的路上,把他这个老木匠,连同他这身手艺,都丢在了身后。他们看不起这身手艺,觉得这是“下等人”干的活。
所以,他把这份他看得比命还重的传承,交给了我。
一个跟他一样,靠手艺吃饭,懂得尊重手艺的女婿。
客厅里,死一般的寂静。
我老婆已经哭得泣不成声。
建国大哥低着头,肩膀在微微地抽动。这个一向以严肃、沉稳示人的男人,此刻,终于卸下了他所有的伪装。
建业二哥,那个把“账要算清”挂在嘴边的生意人,一屁股瘫坐在了地上,双手抱着头,发出了野兽一样的、压抑的呜咽。
建军老三,则默默地走到灵堂前,“噗通”一声,跪了下来,朝着他父亲的遗像,重重地,磕了三个响头。
每一个响头,都像是磕在了我的心上。
这一刻,所有的争吵、猜忌、算计,都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
在这个小小的账本和这封简短的遗言面前,他们终于看清了,自己这些年,到底失去了什么。
他们失去了的,不仅仅是一个父亲,更是一种他们永远也无法理解,也无法拥有的,属于一个手艺人的、最质朴的骄傲和尊严。
我慢慢地,把那个账本合上,重新用蓝布包好,放回了箱子里。
然后,我把那些工具,一件一件,小心翼翼地,放回了原位。
最后,我盖上箱盖,重新把那把黄铜锁,锁上。
我站起身,走到他们面前。
我没有说一句指责的话。
我只是把那两个装着钱的信封,重新推到了他们面前。
“大哥,二哥,三哥,”我的声音很平静,“爸的后事,花销我来出。这钱,你们拿回去吧。”
“爸留下的这个箱子,我也不能要。”
“你们是他的儿子,这个念想,该由你们留着。”
我说完,转身走进了卧室。
我需要一个人,静一静。
我知道,从这一刻起,这个家,有些东西,已经彻底不一样了。
第章 迟来的醒悟
那一晚,谁都没有睡。
我老婆在卧室里,陪着我,我们俩一夜没说话,但彼此都能感觉到对方心里的那份沉重。
客厅里,隐隐约约传来三兄弟压抑着的说话声,偶尔,还夹杂着几声低低的啜泣。
天快亮的时候,门响了。
我走出去,看到他们三个人,眼睛都是红肿的。
建国大哥手里,捧着那个香樟木箱子。
他走到我面前,把箱子递给我,声音沙哑得厉害:“建华,这箱子,还是你收着吧。”
我看着他,没有接。
“我们……不配。”他艰难地吐出这三个字,头垂得更低了。
建业二哥走上前来,从口袋里掏出那两张银行卡,硬塞到我老婆手里:“小霞,密码你们知道的。这不是什么辛苦费,这是我们……我们当儿子的,替爸补给你们的。不够,我们再想办法。”
他的声音里,没有了之前的盛气凌人,只有浓浓的疲惫和愧疚。
“爸的医药费,不能让你一个人出。我们……我们不是人。”
我老婆看着手里的卡,眼泪又下来了,但这一次,不是委屈,也不是悲伤。
“建华,”建国大哥看着我,眼神很复杂,“以前,是我们糊涂。我们总觉得,给爸寄点钱,就是尽孝了。我们忙,我们有自己的家,有自己的难处……这些都是借口。”
“我们忘了,爸他要的,从来都不是钱。”
“他要的,是人。是陪着他,说说话,看看他干活的人。”
“这些,我们都没做到。只有你,做到了。”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对着我,郑重地鞠了一躬。
“谢谢你。谢谢你替我们,当了九年的儿子。”
他身后,建业和建军,也跟着,深深地弯下了腰。
我连忙扶住他们。
那一刻,我心里所有的怨气、所有的不平,都烟消云散了。
他们是错了,但他们终究,还是岳父的儿子。血,浓于水。
或许,这份迟来的醒悟,对他们来说,才是岳父留给他们最宝贵的遗产。
他们没有再坚持,把木箱留了下来,然后就走了。
没有了来时的意气风发,三辆小车,开得很慢,像是载着满车的沉重,消失在了巷子口。
第8章 日子还得过
生活,很快就恢复了平静。
就像一颗石子投入湖中,激起了一圈圈的涟漪,但湖水,终究还是要回归平静。
我把岳父的那个木工箱,擦拭干净,放在了我自己那个小小的工具间里,和我的那些扳手、卡尺、千分尺摆在一起。
有时候,我下班回来,会打开箱子,拿出里面的工具,一件一件地,用棉纱蘸着机油,仔细地保养。
那些刨子、凿子,握在手里,还能感觉到岳父手心的温度。
我仿佛能看到,很多年前,一个精神矍铄的老木匠,就是用这些工具,刨出了一缕缕带着清香的木花,也刨出了一个家的生计,刨出了几个孩子的未来。
而如今,这些工具,传到了我手里。
我是一个钳工,不是木匠。但我想,手艺人的心,是相通的。
那就是对你手里的活,要有一份敬畏;对你做出来的东西,要有一份担当。
老婆把那两张卡收了起来。她说,这钱,我们先存着。以后,等哥哥们有需要的时候,再拿出来。
我知道她的意思。家,不能因为钱,就散了。
周末,我儿子从大学放假回来。他学的是计算机,满嘴都是我听不懂的代码和算法。
他看到那个木工箱,很好奇,问我这是什么。
我打开箱子,把里面的故事,讲给了他听。
他听完,沉默了很久。
然后,他拿起一把小刨子,在手里掂了掂,对我说:“爸,这里面的学问,好像比我写的代码,要深得多。”
我笑了。
我把他拉到我的工作台前,指着那些冰冷的铁家伙,对他说:“这些,是我的吃饭家伙。你外公那些,是他的吃饭家伙。东西不一样,但道理是一样的。”
“什么道理?”他问。
“做人,得像这墨斗里的线,要直。做事,得像这卡尺上的刻度,要准。”
“不管时代怎么变,不管你将来是写代码,还是做别的,这个根本,不能丢。”
儿子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我不知道他能听懂多少,但我知道,有些东西,就像种子,今天种下去了,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
我抬起头,窗外的阳光正好,照在那些油光锃亮的工具上,反射出温暖的光。
日子,总得往下过。
而我们这些普通人,能留给这个世界,留给下一代的,或许不是多少钱,也不是多大的名。
而是这点,靠手艺吃饭的本事,和凭良心做人的骨气。
这,就够了。
来源:浊酒敬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