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管理的尽头是什么?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4 09:24 1

摘要:凌晨 5:20 起床、吃饭限时 10 分钟、男女分区吃饭、教室摄像头 24 小时无死角……当“管”成为条件反射,学生被“驯化”为不会犯错的“安全产品”,却也同时失去自我教育与自我负责的能力。于是,大学一年级出现“报复性失控”——通宵游戏、酗酒、挂科、抑郁,便成

凌晨 5:20 起床、吃饭限时 10 分钟、男女分区吃饭、教室摄像头 24 小时无死角……当“管”成为条件反射,学生被“驯化”为不会犯错的“安全产品”,却也同时失去自我教育与自我负责的能力。于是,大学一年级出现“报复性失控”——通宵游戏、酗酒、挂科、抑郁,便成为必然。
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如果学生离开外部约束就“原形毕露”,那么所有精细化的“管”都是失败的。管理的尽头,只能是“不用管”——而通往“不用管”的唯一桥梁,是文化。

一、在管理的范畴里谈管理

1.管理具有反复性

学生管理往往呈现出明显的反复性特征。在严格的管理制度下,学生行为规范、秩序井然,但一旦管理松懈,问题便会接踵而至。这种现象背后反映的是学生对规则的依赖,而非对规则的认同。管理者——包括学校领导和教师——不得不投入大量体力和精力,进行重复性、机械性的监督与纠正。这种管理模式虽然能在短期内见效,却难以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反复性的管理不仅消耗教育资源,也容易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容易形成“被管出来的乖”,而非“自觉的善”。一旦脱离外部约束,他们就可能失去方向,甚至出现行为失控。

2.管理的本质是限制与约束

从本质上讲,管理是一种限制与约束的手段。它通过制定规则、设定边界、实施奖惩,来规范个体的行为。在学生管理中,这种约束是必要的,尤其是在学生尚未形成成熟判断力的阶段。规则的存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有序的成长环境。

然而,如果管理仅仅停留在“限制”层面,就容易陷入“为管理而管理”的误区。过度强调控制,反而会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造力,甚至引发逆反心理。管理的本质应当是一种“引导式的约束”,而非“压制性的控制”。

3.学生不具备完全自觉性

现实中,大多数学生并不具备完全的自觉性。他们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定型,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许多从管理严格的学校毕业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出现适应困难,甚至沉迷游戏、荒废学业,正是因为他们长期处于“被管理”状态,缺乏自我管理的实践与能力。

这说明,单纯依靠外部管理,无法真正培养学生内在的成长动力。管理的目标,应当是从“他律”走向“自律”。

二、管理的尽头是什么?

管理的尽头,不是更严格的制度,也不是更细致的规定,而是“文化”。

文化,是一个群体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精神气质。它不像制度那样靠强制力推行,而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内化于每个人的心中。当学生不再因为害怕惩罚而遵守规则,而是因为认同某种价值而自觉行动时,管理的使命才算真正完成。

换言之,学生管理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在没有外部管理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走正确的路。这种能力的背后,是文化的支撑。

三、管理与文化的关系

1.管理是文化建设的基础与前提

任何群体文化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程度的秩序与共识作为基础。如果学生思想零散、行为随意、精力分散,就很难形成统一的群体文化。管理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清场”与“奠基”的作用。

通过管理,学校可以清除那些干扰学生发展的不良因素,营造一个整洁、有序、积极的环境。在这个基础上,学校才有条件进行文化引导和价值传递。没有管理的文化是空洞的,没有文化的管理是盲目的。

2.文化是学生管理的目标

“管是为了不管。”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学生管理的终极追求。管理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永远处于被管理状态,而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引导与约束,帮助学生找到自身发展的道路,形成独立的价值判断与选择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文化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的塑造。通过文化的浸润,学生学会认识道路、认可道路、选择道路,并对自己的选择充满信心。这种自信,不是来自外部的评价,而是来自内心的认同。

四、理论模型:文化生长的四级阶梯

基于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场域—惯习—资本”框架,结合德育学者檀传宝“价值—规范—德行”递进理论,笔者绘制“学生管理→学生文化”四级阶梯模型:

1.约束级(他律)

制度、检查、评比、惩戒,对应“场域”的边界划定;

2.认同级(互律)

同伴压力、舆论、仪式,对应“规范”的内化;

3.习惯级(自律)

自动化行为、自我监督,对应“惯习”的生成;

4.创生级(律他)

学生主动输出规则、影响他人,对应“资本”的再生产。

五、从管理到文化:学生管理的实践路径

1.从“制度育人”到“文化育人”

学校应当逐步从“制度育人”向“文化育人”转变。制度是底线,文化是高线。制度告诉学生“什么不能做”,文化则引导学生“应该做什么”“成为什么样的人”。通过校风、班风、师德师风等软环境的建设,让学生在氛围中感受价值,在参与中体验成长。

山东某农村初中,学生把“早读前 10 分钟”改造成“日出演讲台”,每天 3 名同学轮流用方言讲家乡故事,坚持两年,早读迟到率从 38% 降到 2%,语文平均分提高 11.4 分。

2.构建共同价值观

学校应当有意识地去构建和传递一种共同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不是口号,而是体现在课程设计、活动组织、师生互动等方方面面。例如,通过主题班会、校园文化节、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责任、尊重、合作等价值理念。

当学生自发形成的“黑话”对外排斥、对教师贬损时,需启动“文化消毒”机制——由学生、心理教师、家长共同组成的“文化评审团”对黑话进行“二次编码”,剥离侮辱性,保留创造性。

3.赋予学生主体性

学生不是被动的管理对象,而应当是文化的参与者与创造者。学校应当鼓励学生参与规则的制定、活动的策划、校园的建设,让他们在参与中感受到归属感和责任感。这种主体性的激发,是文化内化的关键。

违纪学生不再由老师批评,而是接受“学生法官团”质询,法官团由班级抽签产生,依据《学生公约》作出“修复性”裁决,如“为班级种 10 盆向日葵”“给图书馆写 3 篇推荐语”。

4.教师作为文化的引领者

教师在学生管理与文化建设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他们不仅是制度的执行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教师的言行举止、教育理念、人格魅力,都会深刻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因此,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与文化素养,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

“班主任早读盯班”改为“学生领读员制”,教师只负责培训领读员,一学期后班级人均朗读音量提升 9 分贝,教师却节省 42 小时/学期。

学生管理的尽头,不是纪律的严明,不是秩序的表象,而是文化的自觉。管理的意义,在于为学生扫清成长的障碍,为他们铺就一条通往自我认知、自我选择、自我实现的道路。这条路,不是学校强加的,而是学生在文化的引导下,自己走出来的。

当我们真正理解“管是为了不管”的深意,就会明白:学生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在没有管理的时候,依然能够活得精彩、学得踏实、走得坚定。而这,正是教育最动人的地方。

来源:安子侃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