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从 买买买 到 卖卖卖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4 09:43 1

摘要:星巴克,正考虑出售中国区的大部分股权,潜在交易对价高达50至60亿美元,高瓴、KKR、EQT等中外资本巨鳄跃跃欲试。

2025年的外资圈,像菜市场一样热闹,“卖身”之声此起彼伏:

法国运动零售巨头迪卡侬,正计划出售中国业务约30%股权,估值高达10至15亿欧元。

星巴克,正考虑出售中国区的大部分股权,潜在交易对价高达50至60亿美元,高瓴、KKR、EQT等中外资本巨鳄跃跃欲试。

工业领域,最近百年老店通用电气(GE)的传闻同样震动业界,据说将出售在华部分医疗业务股权,同时宣布投入30亿美元在美国本土建立家电生产线。

三个不同领域的跨国巨头,却在同一年动了相似的念头,这或许不是巧合,而是揭示了一种风向变化:

在中国市场,外企正经历从“买买买”到“卖卖卖”的剧烈转折。

01

那些年,他们拼命“买买买”

回到上世纪末到2010年代,外企进入中国,开启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淘金潮。那时的关键词是:扩张、投资、收购。

星巴克曾经为了彻底掌握中国市场,不惜从统一、美心等合作伙伴手中斥巨资收回所有合资股权,推进全直营;

迪卡侬凭借“一切运动装备于一屋之下”的理念,从2003年首家上海门店出发,到十几年后门店数突破两百家,几乎是狂奔;

GE、ABB、西门子等工业巨头,纷纷在华买地建厂、设立研发中心,把中国当作全球最重要的制造与增长引擎。

那是外企被仰望的时代 — 它们带来的不仅是产品,还有生活方式和先进的管理理念。

02

如今,他们开始“卖卖卖”

到了202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今年,有不少外企进入了卖卖卖的节奏,这份“出售资产”的名单越拉越长:

细看这份出售清单,会发现有几个共性:

卖的往往是部分股权或业务板块,买家多为本土资本或国企平台,领域从重工业延伸到了零售餐饮这样的C端赛道。

03

到底发生了什么?

十几年前,迪卡侬在中国几乎没有对手。

但2022起,安踏、李宁等本土品牌不满足于高端时尚或专业运动,直接杀入大众运动市场,用明星代言、国潮设计等迅速做大了市场,2023年,安踏集团营收突破500亿元人民币,市值稳居全球体育用品第一。

这让迪卡侬在高低端两头都被对手步步紧逼,从开始的迎头抵抗,到今年开始主动谋求引入本土股东来对抗安踏们的攻势。

星巴克的对手则是瑞幸和库迪,2023年瑞幸门店数突破1万家,“生椰拿铁”卖出超亿杯,单价却不到星巴克的一半,库迪在2024年铺开5000+家门店,以9.9元定价掀起价格战。

面对这样的进攻,星巴克30多元一杯的产品定价显然失去了过往高端的护城河。

其次,00后、05后的消费观与上一代截然不同:“洋气”不再等于“高质量”,他们要的是性价比、新鲜感和文化共鸣。

哈根达斯的情况最能说明这一点,2000年进入中国时,它是冰淇淋奢侈品的代名词;可到了2023年,本土新锐钟薛高、互联网爆款小样冰淇淋在社交媒体疯传,蜜雪冰城3元冰淇淋在下沉市场横扫一切。

结果是,哈根达斯中国业务增长放缓,开始被母公司通用磨坊列入出售考量。

04

还有些“卖”并非因为不行了,而是为了换一种参与方式。

麦当劳就是现成的案例,2017年,它将中国业务控股权(52%)卖给中信资本+凯雷,自身退为小股东。之后中资管理团队快速扩张,门店数从2500家不到,飙到2023年的5500+,覆盖至三四线城市。

如今麦当劳依旧收品牌授权费、规制菜单标准,却不用自己花钱抢地盘,坐收其成。

星巴克和迪卡侬今天要走的模式,是否会与此异曲同工:与本土资本组建合资,由本地团队应对价格战和下沉市场的复杂运营,本部保留品牌话语权,降低运营风险?

还有一些出售,是全球战略的必然调整。

现代汽车在2023年出售重庆工厂,就是因为销量连续多年下滑,以及韩中政治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同时将投资转向印尼等新兴市场。

GE在2025年宣布投资30亿美元回迁美国家电产能,一边评估出售在华部分医疗业务,一边在全球“多点撒网”,背后是美国制造业回流政策的推动,以及供应链“去依赖化”的安全考量。

05

从买到卖,是失败还是升级?

很多人把这种“卖”看作外企的溃退,我认为更准确地说,这更是一种市场成熟后的角色调整。

在高速增长期,买地、建厂、全资直营是唯一的进入路径,而在竞争充分、利润摊薄的市场,合资、授权、合作反而可能是更理智的策略。

退一步,换来的是更稳的现金流、更轻的资产负担,以及更贴合本地规则的增长引擎,假如作为全球外资的CEO,你会如何选择?

出售的传闻,并非就是外企故事的终章,也可能是篇章的翻页。

麦当劳中国的转型告诉我们,卖出不等于放弃,外企的“卖卖卖”,有可能正是在为一次更长线的合作埋下伏笔。

未来,我们或许会看到更懂中国的星巴克,更有国潮味的迪卡侬,甚至是和国产品牌共舞的GE中国,这不是好事吗?

商业的世界里,没有永远的买家,也没有永远的卖家,只有更懂得如何在浪潮中换位生存的玩家。

外企,很明白这点。

来源:信号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