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苏乔,你还记得当初那个方案吗?"张总的声音在电话里有些发颤。苏乔看着窗外十月的梧桐叶,金黄得像她曾经加班到深夜时办公室里的灯光。
文:清希有话说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地名人名虚构,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苏乔,你还记得当初那个方案吗?"张总的声音在电话里有些发颤。苏乔看着窗外十月的梧桐叶,金黄得像她曾经加班到深夜时办公室里的灯光。
"哪个方案?"她明知故问。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张总说:"就是你离职前提的那个,关于用户增长的。"
苏乔轻笑一声,"张总,那个方案现在值多少钱呢?"
01
苏乔记得那个九月的下午,阳光斜斜地洒进会议室,她坐在靠窗的位置,看着张总宣布新同事的入职。那个叫李雯的女孩,二十六岁,海归背景,简历上写着"曾在硅谷某知名公司实习三个月"。
"大家欢迎我们的新产品经理李雯,她会负责我们接下来的几个重要项目。"张总的笑容标准而职业,"她的起薪是年薪四十二万。"
苏乔手中的咖啡杯停在半空。四十二万。她在这家公司干了三年,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应届生成长为能够独立操盘整个产品线的核心员工,现在的年薪是三十二万。这个数字她记得很清楚,因为前不久她刚刚被拒绝了涨薪申请。
"苏乔经验丰富,到时候多带带李雯。"张总的话音落下,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她。苏乔扬起标准的微笑,点了点头。
会议结束后,苏乔回到自己的工位。这是一个靠近窗户的位置,三年前她争取到的。从这里可以看到对面那座写字楼,有时候她会想象那里面的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李雯被安排在她旁边的空位上。女孩穿着一件米色的针织衫,头发扎成低马尾,看起来干净利落。她主动跟苏乔打招呼:"苏姐,以后请多指教。"
"客气了。"苏乔说,"有什么不懂的可以问我。"
接下来的几天,苏乔确实在指导李雯。她把自己三年来积累的工作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如何与设计师沟通,如何处理技术需求,如何分析用户数据,如何制作项目汇报。李雯很聪明,学得很快,经常说:"苏姐,你懂得真多。"
但苏乔很快发现了问题。在一次部门例会上,李雯提出了一个关于用户增长的建议。那个建议苏乔觉得很眼熟,仔细想想,那正是她半年前在内部会议上提过的方案,当时被张总以"时机不成熟"为由搁置了。
"李雯这个想法不错,"张总在会上说,"很有创新性,我们可以尝试一下。"
苏乔看着李雯,女孩的脸上没有任何异样的表情,仿佛那真的是她原创的想法。苏乔张了张嘴,最终什么也没说。
那天晚上,苏乔加班到很晚。她在整理自己的工作笔记,那里面记录着她三年来的所有想法和方案。很多想法当时被认为"过于超前"或"不够成熟",现在看来却都是有价值的。
她想起了上个月的绩效考核。张总给她打了B+,理由是"工作太稳定,缺乏突破性"。苏乔当时问:"那我需要怎么做才能有突破?"张总说:"你一直很稳定啊,公司更希望你带带新人,发挥传帮带的作用。"
"我不是师傅,"苏乔那时候心里想,"我是备胎。"
十月的第二个星期,苏乔接到了HR的通知,今年的调薪幅度是5%。她的年薪将从三十二万涨到三十三万六千。而坐在她旁边的李雯,入职第一个月就拿着四十二万的年薪。
苏乔走进张总的办公室。"张总,我想谈谈薪资的事情。"
张总正在看电脑屏幕,头也不抬地说:"已经涨了5%,在行业里算不错的了。"
"但是新员工的起薪比我高出很多。"
"她是海归,而且市场价就是这样。"张总终于抬起头,"苏乔,你要理解公司的难处。你的能力我们都认可,但是薪资体系有它的规则。"
苏乔看着张总,这个四十多岁的男人,永远穿着熨得平整的衬衫,永远说着冠冕堂皇的话。"那我的价值呢?"
"你的价值就体现在稳定性上。公司需要像你这样的员工,可以放心把事情交给你。"
"可是我也需要成长空间。"
"成长空间当然有,比如带新人,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苏乔点了点头,没有再说什么。她明白了,在张总眼里,她就是一颗螺丝钉,只要能用,就不需要更换。至于螺丝钉的感受,那不重要。
02
十一月的第一个周一,苏乔照常来到公司。她带了一盒饼干,是周末在家烤的柠檬曲奇,准备和同事们分享。这是她的习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给大家带点什么。
上午的会议是关于第四季度的产品规划。李雯准备了一份PPT,主题是"用户生命周期管理优化方案"。苏乔听着她的汇报,感觉像是在听自己去年的想法。那个方案她当时花了一个月时间调研,写了详细的竞品分析和可行性报告,但张总认为"太复杂了,用户不一定买账"。
现在,同样的方案从李雯嘴里说出来,变成了"基于用户行为数据的精准运营策略"。
"这个思路很好,"张总点头赞许,"李雯,你对用户心理的把握很准确。"
苏乔低头看着自己的笔记本,上面记录着会议要点,但字迹有些潦草。她的手在微微发抖,不是因为愤怒,而是因为一种难以名状的悲哀。
会议结束后,同事们都走了,苏乔和李雯最后离开会议室。
"苏姐,你觉得我今天的汇报怎么样?"李雯问。
苏乔停下脚步,转过身看着她。李雯的眼睛很亮,带着一种初入职场的兴奋。苏乔想起自己三年前也是这样,对每一个项目都充满热情,相信努力就会有回报。
"很不错。"苏乔说。
"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吗?"
苏乔想了想,说:"没有,你做得很好。"
当天晚上,苏乔没有加班。她收拾好东西,准备离开办公室。路过李雯的工位时,看到她还在埋头工作,电脑屏幕上是一个新的PPT文档。
回到家,苏乔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她很少为自己一个人做这么多菜,但今晚她想好好吃一顿。她开了一瓶红酒,一边吃一边想着今天的会议。
吃完饭,她打开电脑,新建了一个文档。标题是"辞职信"。
她写得很简单:
"张总,由于个人原因,我申请辞职,最后工作日为本月底。工作交接我会安排好,感谢公司三年来的培养。"
写完之后,她又删掉了"感谢公司三年来的培养"这句话。最后只留下:"以后你们别再找我背锅了。"
第二天早上,苏乔把辞职信发给了张总,抄送给了HR。
不到十分钟,张总就来找她了。"苏乔,怎么突然要离职?是薪资的问题吗?"
"不是。"苏乔继续整理着自己的文件。
"那是什么原因?我们可以谈谈。"
苏乔抬起头看着他:"张总,没什么好谈的。我想换个环境。"
"是不是我上次说话的方式不合适?如果是这样,我道歉。"张总难得地表现出诚意,"年后我们会调整薪资结构,你再看看。"
苏乔笑了笑:"不用了,我年后不打算过'这年'了。"
张总愣了一下,显然没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我的意思是,"苏乔耐心地解释,"我不想再过这样的职场生活了。"
"那你想要什么样的?"
苏乔想了想,说:"被尊重的。"
接下来的一个月,苏乔安静地做着工作交接。她把所有的项目资料整理得井井有条,每一个文档都标注了详细的说明。她还专门给李雯写了一份"工作要点总结",把自己三年来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
李雯看着那份长达二十页的文档,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苏姐,这太详细了,你真的很用心。"
"应该的。"苏乔说,"希望对你有帮助。"
最后一天,同事们为苏乔举办了一个小小的欢送会。大家在会议室里吃蛋糕,聊天,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苏乔笑着和每个人告别,就像平常一样和气。
张总也来了,他举着咖啡杯说:"苏乔是我们团队的重要成员,虽然她要离开了,但我们之间的友谊不会变。以后有什么需要帮助的,随时找我们。"
苏乔点了点头,没有说话。她知道,这是客套话。等她走出这扇门,她就不再是"我们"中的一员了。
收拾个人物品的时候,苏乔发现抽屉里还有一本笔记本,那是她刚入职时买的,封面已经有些褪色。她翻开看了看,里面记录着她刚来时的想法和计划,字迹青涩但认真。
她把笔记本装进纸箱,和其他东西一起带走了。
03
苏乔的新工作是在一家叫做"蓝鲸科技"的公司,就在原公司对面的那栋写字楼里。这个巧合让她觉得有些命运的意味。
面试她的是公司的CTO王峰,一个三十五岁的男人,戴着金丝边眼镜,说话温和但有力。苏乔在大学时参加过一次产品设计竞赛,王峰是当时的评委之一。
"苏乔,我记得你。"王峰在面试时说,"当时你的方案让我印象深刻,虽然最后没有获奖,但思路很有意思。"
苏乔有些意外,那已经是六年前的事了。"您还记得?"
"创新的想法总是让人难忘。"王峰笑了笑,"这些年你在做什么?"
苏乔简单介绍了自己的工作经历。王峰听得很认真,偶尔点头,偶尔提问。当苏乔说到自己负责的项目和取得的成果时,王峰的眼神变得更加专注。
"为什么想离开原来的公司?"
苏乔想了想,说:"我觉得自己需要一个更大的平台。"
"蓝鲸确实是个更大的平台,但也意味着更大的挑战。"王峰说,"我们正在开发一个新的产品线,需要一个有经验的产品负责人。这个位置的压力很大,你有信心吗?"
"我有。"苏乔毫不犹豫地回答。
"那好,欢迎加入蓝鲸。"王峰伸出手,"我一直在等你成熟。"
苏乔的职位是资深产品经理,年薪四十五万,还有年终奖和股权激励。第一天入职时,王峰亲自带她熟悉环境。
"这是你的办公室。"王峰推开一扇门,里面是一间独立的办公室,有大大的落地窗,可以俯瞰整个城市。
"办公室?"苏乔有些惊讶,在原来的公司,只有总监级别以上的人才有独立办公室。
"你是我们产品线的核心,当然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来思考。"王峰说,"你的团队有八个人,都是很优秀的年轻人。"
苏乔在新的环境里很快适应下来。她负责的是一个面向B端客户的SaaS产品,这正是她的专长领域。在原公司时,她就提过类似的想法,但被认为"市场不够成熟"。
现在,她有了充分的资源和支持来实现自己的想法。团队成员都很专业,配合度也很高。更重要的是,王峰给了她充分的自主权。
"你是专家,我相信你的判断。"王峰在第一次项目会议上说,"有什么需要支持的,随时找我。"
苏乔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新项目中。她制定了详细的产品规划,从用户调研到功能设计,从技术架构到市场策略,每一个环节都亲自把关。这种工作状态让她重新找回了刚入职场时的激情。
项目进展得很顺利。苏乔的经验和专业能力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团队的效率也很高。更重要的是,她感到自己的价值被认可和尊重。
在项目开发的第二个月,苏乔提出了一个关于用户增长的策略。这个策略基于她对B端客户需求的深度理解,核心是通过精准的客户画像来实现个性化服务。
"这个思路很好,"王峰在项目评审会上说,"苏乔,你对客户需求的把握很准确。我们按照这个方向推进。"
苏乔听着这些话,想起了在原公司时的情景。同样的想法,不同的反应。她开始明白,不是她的想法有问题,而是平台不同。
产品上线的日子很快到了。苏乔和团队成员一起在会议室里等待着第一批用户数据。当数据显示在大屏幕上时,整个房间都安静了下来。
首日注册用户数超过了预期的三倍,用户活跃度也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更重要的是,已经有几家大客户表示了合作意向。
"太棒了!"团队成员们欢呼起来。王峰走到苏乔身边,拍了拍她的肩膀:"苏乔,你做得很好。"
苏乔看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心里有一种成就感。不是因为数字本身,而是因为她的价值终于被正确地衡量了。
第二天,苏乔在朋友圈发了一条状态:「有些路,只有走过了才知道值不值得。」她配了一张办公室窗外的照片,阳光正好洒在对面的写字楼上。
04
十二月的第三个星期,行业内最重要的年度发布会在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苏乔作为蓝鲸科技的产品负责人,被安排在主要演讲嘉宾的位置。
这个发布会她以前也参加过,但总是坐在台下的观众席里。现在,她要站在台上,向整个行业介绍自己的产品。
发布会的主题是"数字化转型的新机遇",苏乔的演讲被安排在下午的第二个时段,时长二十分钟。她准备了很久,PPT修改了十几遍,每一页都精雕细琢。
演讲的前一天晚上,王峰给她发了一条微信:"明天加油,我相信你会表现得很好。"
苏乔回复:"谢谢王总的信任。"
"不用客气,你本来就很优秀,只是需要一个合适的舞台。"
苏乔穿了一件深蓝色的西装,化了淡妆,看起来专业而自信。她提前一个小时到达会场,熟悉了一下设备和环境。观众陆续入场。苏乔在后台等待的时候,看到了一些熟悉的面孔。行业内的同行,合作伙伴,还有一些原来公司的同事。
然后,她看到了张总和李雯。
他们坐在中间偏前的位置,张总穿着他标志性的白色衬衫,李雯坐在他旁边,正在翻看会议手册。
当李雯看到苏乔的名字和照片出现在演讲嘉宾列表上时,她停下了动作,然后转头对张总说了什么。
张总抬起头,朝台上看了一眼,神情有些惊讶。
苏乔在后台看到了这一幕,但她的表情没有任何变化。她继续检查着自己的演讲稿,就像没有看到他们一样。
时间到了,主持人开始介绍:"下面有请蓝鲸科技资深产品总监苏乔女士,为我们分享《B端SaaS产品的用户增长策略》。"
苏乔走上台,台下响起了掌声。她站在讲台前,目光扫过整个会场,最后停留在张总和李雯身上,然后微微一笑。
"大家好,我是苏乔,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们在B端产品方面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她的声音清晰而有力,没有一丝紧张。演讲正式开始。
可苏乔当场的一句话,却让张总嘴角的笑意僵住,顿时如遭雷劈——
苏乔讲的是基于用户生命周期的精准运营策略,这正是她在原公司时提过但被否决的方案。现在,这个方案在蓝鲸科技得到了成功的实践,用户增长率达到了行业平均水平的三倍。
"我们的核心理念是,每一个用户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关键是如何在正确的时间点提供正确的服务。"苏乔在台上说,"这需要我们对用户行为有深入的理解,也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合适的时机。"
台下的观众听得很认真,不时有人记笔记。苏乔注意到,张总的表情从一开始的惊讶变成了专注,然后是若有所思。李雯则一直低着头,没有抬起来看过台上。
"这个策略的实施并不容易,"苏乔继续说,"它需要团队的深度合作,需要技术的支持,更需要管理层的理解和信任。在我们公司,从CTO到产品团队,每个人都认同这个方向,这是成功的关键。"
当她说到"管理层的理解和信任"时,目光再次看向了张总。张总似乎意识到了什么,脸上的表情有些不自然。
演讲进行到一半的时候,苏乔展示了一个具体的案例。那是关于如何通过数据分析来优化用户体验的案例,其中用到的方法和思路,正是她一年前在原公司的一次内部分享中提到的。
"这个方法看起来简单,但需要对用户心理有深刻的理解。"苏乔说,"这个方向我提过,但当时没人听。感谢曾经那些不被重视的建议,让我知道哪里真正值得我付出。"
这句话说得很轻松,但台下的一些人听出了其中的含义。张总的脸色明显变了,李雯仍然低着头。
演讲结束后,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有几个观众举手提问,苏乔一一回答,表现得从容不迫。
"请问您认为B端产品和C端产品在用户运营方面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一个观众问。
"B端产品的决策链更长,影响因素更复杂,但用户的粘性也更高。"苏乔回答,"关键是要理解决策者的真实需求,而不是被表面的需求所迷惑。"
另一个观众问:"您的团队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遇到过什么困难吗?"
"当然有,"苏乔说,"最大的困难其实是如何让所有人相信这个方向是正确的。但幸运的是,我们有一个开明的管理层,他们愿意给我们试错的机会。"
演讲结束后,苏乔走下台。很多人围过来和她交流,交换名片,讨论合作的可能性。她应付着这些社交场合,但心里想的是刚才在台下看到的那两个熟悉的身影。
大约半个小时后,人群渐渐散去。苏乔正在收拾自己的资料,张总走了过来。
"苏乔,没想到在这里见到你。"张总的声音有些复杂,"恭喜你,演讲很精彩。"
"谢谢。"苏乔礼貌地回应,继续整理着资料。
"你现在在蓝鲸做得不错啊,产品总监,还是资深的。"
"还行吧。"苏乔终于抬起头看着他,"张总,有什么事吗?"
张总似乎想说什么,但又不知道从何说起。"没什么,就是想祝贺你一下。你刚才讲的那些想法很有意思。"
"是吗?"苏乔淡淡地说,"其实这些想法也不算新,我记得以前就听说过类似的。"
张总的脸色有些尴尬。他当然知道苏乔在说什么。
这时候,李雯也走了过来。她看起来有些局促,主动向苏乔打招呼:"苏姐,好久不见。"
"李雯,你好。"苏乔的态度很平和,"工作还适应吗?"
"还好,就是有很多东西要学。"李雯说,"你留下的那些资料对我帮助很大。"
"那就好。"苏乔把资料装进包里,"我还有个会议要参加,先走了。"
她向两人点了点头,然后离开了。张总和李雯站在原地,看着她的背影消失在人群中。
05
发布会结束后的第三天,苏乔正在办公室里处理邮件,手机响了。来电显示是张总的号码。
苏乔看着手机屏幕,让铃声响了几声才接起来。
"苏乔,你好。"张总的声音听起来有些试探性。
"张总,有什么事吗?"
"是这样的,前天听了你的演讲,我觉得很有启发。我们公司最近也在考虑往B端方向发展,想咨询一下你的意见。"
苏乔靠在椅背上,看着窗外的城市风景。"咨询?"
"对,就是想了解一下市场情况,技术方案这些。如果可能的话,我们也想考虑一些合作的机会。"
"合作?"苏乔重复了一遍这个词。
"是的,比如技术合作,或者资源互换之类的。你现在带项目了,应该有这方面的决策权吧?"
苏乔笑了,这笑声在电话里听起来有些冷。"张总,你觉得我们两家公司有什么合作的基础吗?"
"当然有,我们在不同的细分领域,可以互补。而且你对我们的业务很了解,沟通起来会比较容易。"
"张总,恕我直言,"苏乔的语气变得正式起来,"我们不接受没有契约精神的合作方。"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一个连自己员工的价值都不能正确评估的公司,我们很难相信它能在合作中保持诚信。"
"苏乔,你这样说是不是有些过分了?"张总的语气有些不悦,"我们当时也有我们的考虑。"
"我知道,你们的考虑就是能用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价值。"苏乔站起身,走到窗边,"但是张总,商业合作需要的是对等和尊重,而不是单方面的获取。"
"那你的意思是拒绝合作?"
"不是拒绝,是不合适。"苏乔看着对面的那栋写字楼,"我们的经营理念不同,合作起来会有很多分歧。"
"苏乔,我觉得你可能对以前的事情还有误解。"
"没有误解,张总。"苏乔的语气很平静,"我很清楚发生过什么,也很清楚各自的价值观。这些都没有对错之分,只是不同而已。"
"那好吧,"张总似乎意识到继续这个话题没有意义,"如果你以后改变主意了,可以随时联系我。"
"会的。"苏乔说,但她知道这种可能性很小。
挂掉电话后,苏乔继续处理邮件。其中有一封是来自一家知名企业的合作邀请,对方希望采用蓝鲸的产品方案来升级他们的内部管理系统。这个客户苏乔很熟悉,因为她在原公司时曾经多次尝试接触这家企业,但都没有成功。
现在,客户主动找上门来了。
苏乔回复了邮件,约定了下周的会面时间。然后她给王峰发了一条消息:"王总,有个好消息要和您分享。"
王峰很快回复:"什么好消息?"
"华泰集团想和我们合作,下周我们去谈具体方案。"
"华泰?那可是个大客户。"王峰回复,"苏乔,你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惊喜。"
苏乔看着这条消息,心里有一种满足感。不是因为获得了认可,而是因为她的价值得到了正确的体现。
当天下午,苏乔在公司楼下的咖啡厅里遇到了一个原来的同事。
"苏乔!"同事很惊喜地跟她打招呼,"听说你在对面的蓝鲸工作?"
"是的。"苏乔点了一杯拿铁,"你们现在还好吗?"
"还是老样子,不过最近压力挺大的。"同事压低声音说,"你走了之后,很多项目都出了问题。李雯虽然聪明,但经验还是不够。"
"慢慢来吧,经验需要时间积累。"
"对了,"同事又说,"张总最近好像在到处打听B端市场的情况,还专门请了几个顾问。听说是想转型。"
苏乔点了点头,没有多说什么。
"你现在过得怎么样?看起来气色不错。"
"还好,工作很充实。"苏乔说,"新环境让人有动力。"
"羡慕你,能够果断地做出改变。"同事感叹道,"我们很多人其实都想换工作,但又不敢迈出那一步。"
"其实没有那么难,"苏乔说,"关键是要相信自己的价值。"
聊了一会儿,同事要回去上班了。分别时她说:"苏乔,看到你过得好,我们都很高兴。你的选择是对的。"
苏乔坐在咖啡厅里,透过落地窗看着街上的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有些路平坦,有些路崎岖,但只要方向正确,就值得坚持下去。
她的手机响了,是王峰发来的消息:"苏乔,我刚刚收到消息,华泰集团那边今天下午就想见面,你有时间吗?"
苏乔回复:"当然有时间。"
她收拾好东西,准备回公司。路过原来公司楼下的时候,她看到李雯正站在门口,似乎在等什么人。两人的目光碰到了,李雯主动走过来。
"苏姐,真巧。"
"是挺巧的。"苏乔说,"在等人吗?"
"在等车,要去见一个客户。"李雯停顿了一下,然后说,"苏姐,那天发布会上你讲得很好。"
"谢谢。"
"有些东西,我现在才开始理解。"李雯的表情有些复杂,"工作这些月,我发现很多事情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苏乔看着她,这个曾经让她感到威胁的女孩,现在看起来有些疲惫。"慢慢来,时间会给你答案的。"
"苏姐,如果我当初..."李雯欲言又止。
"没有如果,"苏乔打断了她,"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车来了,李雯上车前回头说:"苏姐,希望我们都能过得好。"
苏乔点了点头,看着车子远去。然后她转身走向自己公司的大楼,步伐轻快而坚定。
06
春节过后,苏乔接到了一个电视台的邀请,希望她参加一个关于职场话题的访谈节目。节目的主题是"新时代职场人的选择与成长",主要讨论年轻人如何在职场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苏乔原本不太愿意参加这类节目,但王峰建议她去:"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可以分享你的经验,也有利于公司的品牌建设。"
录制节目的那天,苏乔穿了一件淡灰色的西装,看起来专业而亲和。主持人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女性,很有经验,聊天的氛围很轻松。
"苏乔,我了解到你去年换了工作,而且发展得很好。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当时的想法吗?"主持人问。
"其实换工作这个决定,我考虑了很久。"苏乔说,"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是什么让你最终下定决心的?"
苏乔想了想,说:"我觉得是尊重的问题。不是说原来的公司不好,而是我觉得自己的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能具体说说吗?"
"比如说,我提出的想法被忽视,我的经验被当作理所当然,我的成长需求被认为是不切实际。"苏乔的语气很平静,"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功能性的存在,而不是一个有思想、有追求的人。"
"那现在的工作给了你什么不同的感受?"
"被信任,被尊重,被期待。"苏乔说,"我的上司经常说,'你是专家,我相信你的判断'。这句话听起来简单,但对我来说意义重大。"
主持人点了点头:"很多观众可能会问,跳槽是不是主要因为薪资的原因?"
"薪资当然是一个因素,但不是最重要的。"苏乔说,"离开的不是岗位,是不被尊重的能力;加入的不是公司,是相信我的人。"
"这句话很有哲理。"主持人笑了,"那你对那些正在考虑换工作的朋友有什么建议吗?"
"首先要明确自己的价值和需求,"苏乔说,"不要因为一时的不满就冲动行事,但也不要因为害怕改变就一直忍受不合适的环境。"
"如何判断一个环境是否适合自己?"
"看你的成长空间,看你的价值是否被认可,看你是否能在这里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苏乔停顿了一下,"最重要的是,看这里的人是否把你当作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而不是一个工具。"
访谈进行了一个小时,内容涉及职场选择、个人成长、价值实现等多个方面。苏乔的回答真诚而有见地,得到了现场观众的认可。
节目播出后,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很多职场人士表示有共鸣,还有一些HR和管理者开始反思自己的管理方式。
更让苏乔意外的是,她收到了很多工作邀请。有些是猎头公司推荐的高级职位,有些是创业公司的合伙人机会,还有一些是投资机构的顾问邀请。
但苏乔都一一谢绝了。她现在很满意目前的工作状态,不想轻易改变。
节目播出的第二天,苏乔收到了一条微信消息,是她原来的一个同事发来的:"苏乔,昨晚看了你的访谈,很受启发。我们都觉得你说得很好。"
苏乔回复:"谢谢,只是分享一些个人体会。"
"张总也看了,他在会上提到了你的一些观点。"
"是吗?"
"他说,'当年低估她,是我们最大的人才损失。'"
苏乔看着这条消息,心情有些复杂。她不是因为张总的认可而感到满足,而是因为这种认可来得太晚了。
她回复:"每个人都会犯错,关键是能从错误中学到什么。"
接下来的几个月,苏乔继续专注于自己的工作。蓝鲸科技的B端产品线发展得很顺利,用户数量和营收都在稳步增长。苏乔的团队也在不断壮大,从最初的八个人发展到现在的二十多人。
在公司的年中总结会上,王峰特别表彰了苏乔的贡献:"苏乔用她的专业能力和敬业精神,为公司开拓了一个全新的业务领域。她证明了什么叫做'对的人在对的位置上'。"
台下响起了掌声。苏乔站起来鞠躬致谢,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会后,王峰单独找她谈话:"苏乔,公司准备在下半年启动C轮融资,你有兴趣参与股权激励计划吗?"
"当然有兴趣。"苏乔说,"能够和公司一起成长,这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体现。"
"很好,"王峰笑了,"我就知道你会这样想。对了,我听说你原来的公司最近也在寻求融资,好像遇到了一些困难。"
苏乔点了点头,她也听说了这个消息。"市场竞争很激烈,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挑战。"
"是的,"王峰说,"但我相信,只有真正重视人才的公司才能在长期竞争中胜出。"
当天晚上,苏乔在家里给自己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她开了一瓶香槟,独自庆祝这一年来的成就。不是因为物质上的收获,而是因为精神上的满足。
她拿起手机,看到朋友圈里有很多关于工作的抱怨和吐槽。她想了想,发了一条状态:「价值的实现不在于你做了多少事,而在于你的事被如何对待。」
很快就有人点赞和评论。其中有一条评论是李雯发的:「苏姐说得对,我现在才开始明白这个道理。」
苏乔看着这条评论,想起了那个曾经让她感到威胁的女孩。现在想来,威胁从来不是来自于别人,而是来自于自己对价值的不确定。
她回复了李雯:「慢慢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
夜深了,苏乔站在窗前看着对面的写字楼。有些窗户还亮着灯,那里面可能还有人在加班,为了生活,为了梦想,或者仅仅是为了完成工作。
她想起了一年前的自己,也是在那栋楼里加班到深夜。现在,她在这栋楼里,做着自己真正热爱的工作,被尊重,被信任,被期待。
改变,有时候只需要一个决定。但这个决定的背后,是对自己价值的清醒认识,是对未来的坚定信念,更是对尊严的坚持。
苏乔关上窗帘,准备休息。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又有新的挑战等着她。但她不再害怕,因为她知道,自己值得更好的。
07
六个月后,苏乔在一次行业会议上再次遇到了张总。这次,他主动走过来打招呼。
"苏乔,恭喜你,听说蓝鲸的C轮融资很成功。"
"谢谢。"苏乔礼貌地回应。
"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聊聊,"张总说,"关于人才管理这方面,我觉得我们公司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苏乔看着他,这个曾经让她感到压抑的老板,现在看起来有些疲惫。"张总,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发展阶段和管理理念,这很正常。"
"但是我现在意识到,"张总说,"真正的人才是公司最宝贵的资产,不应该被当作成本来控制。"
"这个认识很好,"苏乔说,"希望对你们公司的发展有帮助。"
张总还想说什么,但苏乔已经礼貌地告辞了。她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有更值得的人要见。
走出会议室,苏乔接到了王峰的电话:"苏乔,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你。我们刚刚签下了今年最大的一个合作项目,对方指名要你来负责。"
"是吗?哪家公司?"
"华为。"
苏乔笑了,这笑容比任何话语都更有说服力。她知道,自己的路选对了。
来源:阿妞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