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来拆个误区:月饼不是毒药。任何食物,吃得对,它就是营养;吃得不对,它就是负担。问题不在月饼,而在我们怎么对待它。尤其是高血糖人群,吃月饼不是不能,而是要讲点策略。
月饼刚一摆上货架,家里的老人就开始念叨:中秋节快到了,该买点月饼了。
可一转头,家里那位查出来血糖偏高的亲戚,脸色立刻变了。
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不是说甜食对血糖控制不利吗?那月饼是不是从此就跟高血糖人群无缘了?
可是眼瞅着节日氛围越来越浓,月饼香气也越来越勾人,难道真要眼睁睁看着别人吃,自己只能啃点馒头解馋?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患者吃月饼等于“自毁血糖”。但真的是这样吗?是不是吃一口就血糖飙升,血管爆表?是不是每种月饼都不能碰?
那有没有什么办法,既能尝到节日的味道,又不让血糖翻车?这些问题,不只是患者本人头疼,家属、朋友也一样纠结。
说到底,是不是完全不能吃,关键还是看怎么吃。月饼本身不是“洪水猛兽”,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吃的方法”和“了解自己”。
先来拆个误区:月饼不是毒药。任何食物,吃得对,它就是营养;吃得不对,它就是负担。问题不在月饼,而在我们怎么对待它。尤其是高血糖人群,吃月饼不是不能,而是要讲点策略。
先从一个现实说起。很多人会觉得,只要是“无糖月饼”,就可以放肆吃。听起来是不是很合理?无糖,不就意味着对血糖没影响吗?但问题就出在这“无糖”两个字上。
它只是不加蔗糖,但并不代表没有碳水化合物。面粉、豆沙、莲蓉、糯米,这些都能转化成葡萄糖,照样让血糖上升。你以为自己吃的是“糖友专属”,其实血糖在背后偷偷笑你“天真”。
无糖≠无血糖风险,这事儿得搞清楚。不然你以为自己在吃健康,身体其实已经在“加班”了。尤其是一些标榜无糖的月饼,里面加了糖醇类代糖,比如山梨醇、麦芽糖醇。
虽然它们升糖指数低,但吃多了也照样能让血糖飘上天。更别说还有人吃了之后胃胀、腹泻,肠胃比血糖先崩溃。
那怎么办?是不是只能看着别人吃月饼,自己默默喝白开水?其实也不是。只要了解身体、掌握节奏,吃月饼也可以变成一场“技术活”。
先说时间,这一点很多人忽略。大多数人在晚上吃月饼,尤其是看电视、刷手机的时候,嘴巴一刻不停。问题就是,到了晚上,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身体处理糖分的效率也跟着走下坡路。
这时候吃月饼,血糖就很容易“坐电梯”往上冲。所以更好的方式是,把月饼安排在白天,尤其是饭后两小时左右,血糖相对平稳,代谢能力更好。
再来说份量。你可能不知道,一块传统广式莲蓉蛋黄月饼,热量能顶上一碗半米饭。就是这么“密集”。
别拿它当主食,也别拿它当零食。高血糖人群,吃月饼时一定要控制在四分之一块以内,而且最好和家人分着吃,既有了仪式感,又避免了“血糖爆表”。
还有一个关键点是“换餐”。不是你吃了月饼,还照常吃饭、吃肉、吃水果,那样血糖当然要罢工。聪明的做法是——吃月饼那一餐,适当减少主食。
比如原本要吃两碗饭,就减到一碗,空出来的“碳水额度”留给月饼。这种“碳水置换”,是控制血糖波动的实用技巧。
月饼的“门道”也不少。现在市面上什么口味都有了:五仁、豆沙、莲蓉、冰皮、流心、甚至还有榴莲味、辣条味的。对高血糖人群来说,挑选月饼并不是看包装多精美,而是看它背后的“成分表”。
选的时候,尽量避开高糖高脂的馅料,比如奶黄、流心、双黄莲蓉这类“豪华型月饼”。相对来说,坚果类、杂粮类、豆类馅料的升糖速度慢一点点,更适合控制血糖。
这也不是说,看到“杂粮”就放心了。很多所谓“粗粮月饼”,加点燕麦、红豆、芝麻就号称健康了,但面皮还是用精制面粉,馅料还是加了不少油和糖,真正的“粗粮”含量可能连10%都不到。
别被名字骗了,还是要学会看营养成分表,关注总碳水含量和脂肪含量。
吃月饼时还有个隐藏问题,那就是饮料。不少人吃月饼喜欢配杯茶,有的甚至喝点果汁、奶茶、可乐。这时候就踩雷了。
甜饮料再加上月饼,等于给血糖添柴加火。建议搭配温水或清茶,尤其是茶水能稍微缓解油腻感,也不影响血糖走势。
还有一点容易被忽视,那就是“节日聚餐”。月饼通常不是单独吃的,它往往和一桌子丰盛的菜肴一起登场。一不小心,月饼只是导火索,真正让血糖崩塌的是整顿饭。中秋聚会时,更要掌握节奏,别把“团圆”变成“血糖炸弹”。
生活不是只有血糖,还有情感。中秋节,一块月饼代表的不只是味道,更是一份心意。对高血糖人群来说,完全不吃固然安全,但也未免太冷冰冰。
有时候,心理满足也很重要。适当吃一点,不但不会对身体造成明显负担,反而能减轻饮食压力,不至于在节后“反弹式暴食”。
说到底,管理血糖,不是靠“禁止一切”,而是靠“科学平衡”。吃月饼这件事,既要有自控力,也要有弹性。一味限制,会让生活失去温度;过度放纵,身体又会拉响警报。找到那个平衡点,才是节日里最重要的智慧。
最理想的状态是——你知道自己吃了多少、吃了什么、吃的后果是什么。吃完之后去散个步,监测一下餐后血糖,身体给你的回馈,是最靠谱的“健康指南”。别怕麻烦,这比事后“后悔”要划算得多。
如果你是高血糖人群,也别把月饼妖魔化。想吃不是问题,关键是能不能掌握节奏、懂得分寸。节日是一种氛围,也是一种选择。你可以选择不吃,也可以选择聪明地吃。
别把自己排除在团圆之外,用科学的方法,享受每一个属于你的节日味道。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3]中国营养学会.食品营养成分表(第6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0.
来源:张Sir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