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中秋节,记住“5大习俗,4大禁忌”,为家人祈福,添好运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4 00:18 1

摘要:古人称这日子为 “月夕”,说 “十二度圆皆好看,其中圆极是中秋”,连月亮都要给足面子。

桂花香一飘,就知道中秋要到了。

古人称这日子为 “月夕”,说 “十二度圆皆好看,其中圆极是中秋”,连月亮都要给足面子。

老辈传下来的习俗和禁忌,看似细碎,实则藏着对团圆的期盼,今天就掰开揉碎了跟大伙聊聊。

1. 祭月:女眷主事的古老仪式

别以为祭月只是摆摆水果,这里头门道可深了。

《礼记》里就有 “秋祭月” 的说法,到了唐代更是成了规矩,还讲究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我奶奶那辈祭月,得在院子里摆方桌,月饼要摆双数,西瓜得切成莲花状,女人们按辈分排着拜,祈求阖家平安。

传说齐国丑女无盐氏就是靠中秋拜月被齐王看中,后来女子们也借着拜月祈愿容颜康健。

2. 分食月饼:团圆的仪式感藏在刀工里

现在月饼花样多,但老规矩不能丢。

明代《西湖游览志余》里写得明白,月饼要 “相遗取团圆之义”,必须全家人分着吃才吉利。

记得小时候奶奶切月饼,得从中心下刀,切成均等的份数,连出门的家人都要留一份。

这习俗打唐朝就有了,那会儿月饼还叫 “胡饼”,据说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时才给改了名。

3. 赏月:选对时辰才叫雅致

中秋赏月不是瞎看,老辈说 “月上中天最明亮”,大概是晚上七八点的光景。

李白那句 “欲折月中桂” 可不是瞎写,古人觉得中秋桂香是 “天香云外飘”,赏月时配壶桂花酒才叫应景。

要是家人不在身边,对着月亮喝口酒,也算 “天涯共此时” 了。

4. 品桂饮酿:秋天的专属清欢

桂花这东西太讨喜,古人称它 “百香之首”。

中秋前后摘些桂花,泡在酒里密封,来年就是上好的桂花酿。宋代人最爱这口,说是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喝的不只是酒,是秋天的意境。

不想喝酒也能煮碗桂花糖芋苗,甜香能飘半条街。

5. 团圆家宴:缺一不可的心意

明清以后,中秋就成了 “团圆节”,这天再忙也要回家吃饭。

老辈讲究家宴要有 “圆” 味,比如丸子、月饼,连桌子都要摆圆桌。

我老家还有个规矩,出嫁的女儿这天必须回婆家,说是 “团圆节不团圆,来年难圆满”,其实就是盼着一家人整整齐齐。

1. 忌用手指月亮:老辈的敬畏之心

小时候指月亮被奶奶拍手,说会被割耳朵。这说法不是瞎编,道教里讲日月星是 “三光”,不可冒犯,《铁罐炼》里还记载过亵渎三光遭惩罚的故事。

其实是古人觉得月亮象征圆满,手指是不敬,怕折了福气。

2. 忌赠单数礼品:好事要成双

走亲戚送月饼,千万别送三盒五盒。

老辈说双数象征 “团圆成对”,单数容易让人想起 “形单影只”,跟中秋的氛围相悖。要是实在不小心买了单数,添包茶叶凑成双数,礼数就周全了。

3. 忌吃残缺月饼:圆满不能破

祭月的月饼得完整无缺,就算分着吃,也要用干净刀切开马上吃。

《帝京景物略》里说中秋要供 “团圆饼”,破损了就失了吉利。而且月饼糖油重,破了口容易坏,古人的讲究里藏着生活智慧。

4. 忌深夜独自赏月:阴阳调和的讲究

古人认为月亮属阴,中秋阴气最盛,女子尤其忌深夜独自在户外赏月。

倒不是迷信,中秋昼夜温差大,深夜露水重,待久了容易着凉。最好是家人围坐赏月,热闹又安全。

其实这些习俗禁忌,核心都是 “求圆满”。就像冯骥才说的,传统是 “传递的火焰”。

今年中秋,不妨按老规矩办,摆上月饼桂花酒,跟家人热热闹闹聚一场。

不用太讲究形式,心里装着团圆,月亮就会格外圆。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