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没有聚光灯,没有妆发,她像任何一个暑假带娃看比赛的妈,只是顺手把碎发别到耳后的动作,依旧像从前念“这里是《朗读者》”那样,好看得过分。
中网观众席最后一排,有人拍到她——白T恤、牛仔裤,头发随手一挽,手里攥着两瓶儿童防晒喷雾。
镜头扫过,导播愣了半秒,字幕条没敢打名字,弹幕却集体认出:董卿。
没有聚光灯,没有妆发,她像任何一个暑假带娃看比赛的妈,只是顺手把碎发别到耳后的动作,依旧像从前念“这里是《朗读者》”那样,好看得过分。
那场球结束,她牵着两个孩子混在散场人潮里,小儿子蹦着问“妈妈谁赢了”,她蹲下来,用球票挡太阳,耐心解释“双抢十规则”。
旁边大爷大妈没认出她,只感叹“这妈真有耐心”。
同一天,微博小号爆出她出现在中国科技馆“太空探索”展,背的还是那只2018年《诗词大会》用过的帆布袋,袋口露出一本《给孩子的天文绘本》。
有人酸“作秀”,可馆里保洁阿姨说,她蹲在地上帮陌生小孩系鞋带,手上拎的是超市塑料袋,里面装着两桶打折酸奶。
八月底,上海儿童戏剧展演,她坐在第六排,演出结束小演员冲下台喊“阿姨可以合影吗”,她摆摆手,把女儿往前推:“今天小主角是妹妹,阿姨负责按快门。
”照片里她半蹲着,防蓝光眼镜滑到鼻尖,笑出眼角细纹。
那副眼镜,就是三个月前被谣传“暴瘦失明”的同款道具——其实只是她熬夜看女儿学校PPT,干眼症犯了,去医院配了副最普通的防辐射镜。
关于“复出”,台里老同事透露,7月她确实回央视大楼,不过不是录样片,是办社保转移。
电梯里遇到新入职的00后实习生,小姑娘怯生生问“您是董卿老师吗”,她点头,实习生激动到语无伦次:“我小学就背您主持的《开学第一课》!
”她笑,拍拍人家肩:“现在轮到你给孩子们上课啦。
”一句话,把小姑娘眼泪都说下来。
老公密春雷的债务重组六月落地,她之前急售的“老洋房”已过户给某互联网新贵,成交价比市价低一成,唯一条件是保留地下室那面书墙。
中介传话:买家女儿看完《朗读者》,指定要“董卿阿姨的书房”。
洛杉矶那套投资房也挂牌了,涨价25%,她没还价,只要求买家资助当地华人学校一年的中文图书经费。
算盘打得精,却让人觉得就该是她干的事。
最意外的是教育部官网悄悄更新:全国青少年读书行动专家指导委员会名单里,她名字排在儿童文学作家之后,头衔极简:“阅读推广人 董卿”。
没有通稿,没有热搜,她自己都没转发。
直到9月开学,有家长收到学校通知:本学期“亲子共读”书单,扉页推荐语落款是她——“把读过的书,变成走过的路;把走过的路,变成孩子看向世界的窗。
”落款日期,是她被偶遇在看中网那天。
网传浙江卫视想请她做文化节目策划,台里领导亲自飞上海三顾茅庐,她提的条件不是酬劳,是“录制不能占周末,我得送女儿上国画课”。
对方愣住,她补一句:“孩子作业现在要求家长拍视频,我得自己拍,不想假手阿姨。
”谈判当场,80后导演秒变迷弟:“姐,您这才是最高级的文化输出。
”
出版圈更低调,她随笔集已通过重大选题备案,暂定名《把日子过成诗》,责编说交稿进度慢,因为她坚持每篇都要读给十岁儿子听,“小孩听得打哈欠,就删;他听完问然后呢,就留。
”书里有一页插图,是她拍的阳台角落:两双小雨靴、一把折起的《诗词大会》提词器、半瓶没盖盖的驱蚊液。
配文只有一句:“原来舞台和菜台,都要自己擦。
”
央视2024改版方案流出,“董卿风格主持人培养计划”赫然在列。
内部培训PPT第一页,是她当年在《朗读者》说过的话:“总有一段文字,影响生命的成长。
”下面有人手写一行小字:她没离开,只是把朗读变成了日子。
所以,别再问“她什么时候回来”。
她正用防蓝光眼镜后面那双眼睛,帮女儿挑下周要带去学校的绘本;用卖豪宅省下的时间,给全国青少年读书行动录3分钟音频;用不再登台的声音,在厨房教儿子背《春江花月夜》,锅铲当拍子,汤沸当伴奏。
那个曾经把舞台灯关掉、让观众打开手机灯陪斯琴高娃读《写给母亲》的人,如今把灯关掉,陪两个孩子看投影仪里的星空——投影墙就是她当年拿奖拿到手软的那面背景墙,现在贴着歪歪斜斜的太阳系贴纸。
她当然还会再出现,也许是以制作人,也许是新书分享,也许只是某个公益读本的朗读者——但大概率,你第一眼认不出。
她会坐在观众席最后一排,白T恤、牛仔裤,头发随手一挽,像任何一个普通妈妈,只是开口提醒孩子“小声点”,声音依旧温柔而清晰,像从前说“我们在朗读,我们在生存”那样,轻轻落在你心坎上。
来源:竹影扫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