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铁路餐车厨师长退休,预估退休金有点低,但低的原因找到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3 21:06 1

摘要:回忆起十八岁那年,我高中毕业,接了父亲的班。父亲是餐车厨师,我却先成了列车员。跑长线的日子,说苦也真苦。绿皮车,一站一停,风吹雨打,夜夜熬人。

我叫老李,今年六十二。前年刚退休,一算工龄,整整四十二年。有人问我:“老李,你退休金得有九千吧?”我笑笑摇头:“才七千二。”

听到这数字,朋友们愣住了:“你跑了一辈子车,咋这么少呢?”我点上一支烟,慢慢说:“原因不复杂,只是我们那时候的政策。”

回忆起十八岁那年,我高中毕业,接了父亲的班。父亲是餐车厨师,我却先成了列车员。跑长线的日子,说苦也真苦。绿皮车,一站一停,风吹雨打,夜夜熬人。

冬天最难熬,手伸出去就被冻僵。到站开门子,一趟跑下来,掉几斤肉。父亲劝我:“当厨师吧,比列车员强。”段里领导也点名:“你家传的手艺,不学可惜了。”

我心里一动,八年后终于调进餐车,从头学起。可当厨师得有证。没证,只能打下手,干零活,工资少得可怜。段里办培训班,我认真钻研。父亲也教我刀工火候。几年后,我终于拿到一级厨师证。

那一年,我才真正成了餐车上的厨师。跑短线,旅客少,饭菜卖不动。跑长线,旅客多,餐车才有钱赚。大家都抢着跑长线,辛苦些,却能多挣。

那时餐车是承包制。每趟要上缴固定的钱,剩下的归我们。我们拼命想办法,多种经营,土特产也卖,茶座也开。车上站票旅客多,买份饭就能坐下来几个小时。饭钱就是座钱。

列车长、乘警常常来打招呼。检查组来了,也得安排饭菜。亲戚朋友坐车,更得留面子,送点吃的,安排个座。乘务人员吃饭,也要交钱,不白吃。大家心照不宣。

一趟乘务下来,分完钱,心里踏实,干劲也大。那时我常想:“这活值!”年轻,能干,能挣。可惜政策变了。后来餐车收归单位管理,再后来交给客运段。

一层层改革,制度越来越严,承包的活法结束了。工资回归固定数额,奖金有限,光靠手艺,收入平平。当年我们没在意,谁也没想太远。只顾眼前能挣多少。

可缴保险时,只按固定基数。承包赚的钱,不算工资,不算缴费。结果就是——养老金低。“甘蔗哪有两头甜。”我苦笑着对朋友说。

朋友听完叹口气:“原来是这个原因,难怪差了这么多。”我点点头:“是啊,少缴就是少领,算是自己埋下的坑。”那年代,谁懂养老金?我们只顾眼前。

多挣一趟是一趟,谁会管几十年后的事。有人提醒过,说:“保险基数低,将来退休吃亏。”可我们没听进去。父亲也说过:“当下够花就行,哪管以后的事。”

如今想来,那是老一辈的眼光。年轻时的我,哪里懂“未雨绸缪”。总觉得钱到手才是真的。跑长线回来,数钞票的快感,比什么都实在。谁还记得那点基数工资?

同事们也都这样想。大家分钱分得快活,没人关心社保缴多少。四十二年一晃而过。等到退休时,才发现差距。同期工友,有人拿八千多,有人九千多。我七千二,看着真别扭。

老张打趣我:“老李啊,你可算亏了。”我笑着回:“认了,谁让我当年图痛快呢。”人都说,“出来混,迟早要还。”养老金低,就是我当年的代价。

老伴劝我:“别想太多,够花就行。”我笑笑:“话是对,可心里总觉得差点。”其实差的不只是钱,而是一份心理落差。三五个老伙计聚一起,大家都聊退休金。

有人抱怨:“政策坑了咱们。”我摆手:“政策没坑咱们,是咱们自己没在意。”有人不服:“当时谁懂啊?段里也没说清楚。”我慢慢说道:“可事实就是事实,少缴必然少得。”

一阵沉默。大家心里都明白,抱怨也没用。有人劝:“别纠结了,活得长才是真。”我点头:“对,健康才是大账本。”但心里还是会想:要是当年多缴一些,现在是不是能多拿两千?

这个念头常常冒出来,又被我自己压下去。毕竟日子要往前走。老话说得好,“既来之,则安之。”七千二,也能过日子。关键是别和人比。

我常告诫自己:“知足常乐。”可真要做到,不容易。坐在阳台抽烟时,我常想,那些年拼命干活,到底值不值?想来还是值的。没在餐车干过的人,不懂那种滋味。

一趟下来,累得腰都直不起来,可数钱时心里踏实。那是一种属于餐车人的豪气。也是一段青春记忆。只不过,这段记忆,换来的不是高额养老金,而是心里的一声叹息。

老伙计老周常安慰我:“老李啊,你当年挣得比我们多,那时候我们可眼红你呢。”我笑笑:“是啊,年轻时确实风光过。”

当年跑长线,餐车就是热闹的地方。人声鼎沸,锅碗瓢盆的响声,伴着车轮轰鸣。旅客排队打饭,喊声此起彼伏。那场景,我至今难忘。

餐车长拍拍我的肩说:“老李,你这手艺撑起一车生意。”我心里美滋滋。日子虽累,却有干劲。钱分到手,更觉心里踏实。

可谁料多年后,养老金成了短板。有人说,“人算不如天算。”我心想,这话一点不假。记得有位列车长和我说过:“李师傅,咱们这行当,不长远。”我当时没听进去。

那时候觉得:“有钱花就行,哪想几十年后。”回头想,真是年轻不懂事。但凡多考虑未来,也不会今天差这一截。有人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其实我认同。

虽然养老金少点,但我也有过高光时刻,那是别人羡慕不来的。老伴常劝:“别老和人比,差距比不完。”我笑着点头:“是啊,比来比去,心里难受。”可人活一世,哪能不比较呢?

我曾经也气馁过。看到工友退休金比我高,心里不是滋味。可转念一想,“钱多少是一方面,活得舒心更重要。”我在餐车干了一辈子,留下的故事不少。

有人还记得我那道招牌红烧肉,说:“李师傅的手艺,不输大饭店。”这话让我心里一暖。再低的退休金,也换不走那份荣耀。毕竟手艺在身,这是我立身之本。

一个老友拍着我的肩说:“你别后悔,当年我们还得靠你照顾呢。”我笑了:“那就算是值了吧。”值与不值,其实早已写在岁月里。人不能光看数字,还要看经历。

如今每月七千二,够花,也算稳定。我对自己说:“别纠结,珍惜眼前。”街坊邻居听说我退休金多少,有人惊讶:“哎呀,这么少?”我就笑:“少也能过,关键是心态。”

一位年轻人问我:“李师傅,要是让你重来,你还会选餐车吗?”我沉默片刻,缓缓说:“会。因为那是我的人生。”

回忆四十二年,酸甜苦辣,一路走来,我无怨无悔。虽然养老金低了些,可经历丰富,足以慰藉余生。老友常说:“李师傅,你心态真好。”我笑答:“人活一世,计较不完。”

人到晚年,最怕的不是钱少,而是心窄。有人喜欢抱怨,说政策不公。我摇摇头:“政策是死的,选择是活的。”当年我选了承包,就要承认后果。

记得古人说过:“知不足者常乐。”如今我越发懂了。七千二,不算高,但能让我安稳过日子。老伴常叮嘱:“咱们过得去就行,不必攀比。”我点头答:“对,攀比无益,知足最香。”

偶尔聚会,工友们还会调侃:“李师傅,当年你最会挣钱,现在让我们反超了。”我哈哈大笑:“输赢轮流坐,不必太认真。”孙子问我:“爷爷,你为什么要干餐车?”

我拍拍他的头:“因为那是时代给我的舞台。”时代不一样,命运也不同。我这一代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年轻时追的是热闹,中年时图的是稳定。

到了老年,才懂什么叫平常心。有人劝我:“要是早点规划,就不会少这么多。”我笑着说:“人生哪有完美?留点遗憾,也是滋味。”

餐车的锅碗声,车厢的喧嚣声,如今还常在耳边回荡。那是我青春的旋律,也是我一生的记忆。在退休的日子里,我常想:钱只是数字,经历才是财富。

这笔财富,比养老金更珍贵。“人生如旅,重在风景。”餐车就是我的风景。虽然结束了,但我心怀感激。朋友问:“李师傅,你最后悔什么?”我摇摇头:“不后悔。少点退休金,换来了一辈子的故事。”

夜深人静时,我坐在阳台,点上一支烟,看着远处的铁轨。那一条条铁道,曾经承载过我的青春。铁轨向远方延伸,也像我的人生。一路颠簸,一路前行,最终归于平静。

我轻声自语:“七千二也好,九千也罢,日子得自己过。”说完,心里释然。有诗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活得长久,比领多少更重要。

我想,这就是我的答案。一位餐车厨师长的答案。

来源:大事说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