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华国锋让耿飚去广播局工作,耿飚回复:可以,但有个请求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3 17:24 1

摘要:1976年10月2日凌晨,北京城的街灯依旧昏黄。中南海里,一份加急电报从人民大会堂送来,提醒中央领导人注意国外媒体的最新动向——纽约几家主流报纸正准备整版报道“按既定方针办”这六个字。电报落款:常驻联合国代表团。

1976年10月2日凌晨,北京城的街灯依旧昏黄。中南海里,一份加急电报从人民大会堂送来,提醒中央领导人注意国外媒体的最新动向——纽约几家主流报纸正准备整版报道“按既定方针办”这六个字。电报落款:常驻联合国代表团。

电报送到华国锋手里时,他刚结束一场深夜会议。毛主席去世不到一个月,社会情绪仍在高位,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华国锋抬眼望向墙上的挂钟,秒针发出清脆声响,他很清楚:必须有人立即控住国内传媒阵地。

选择耿飚,是出于多重考量。耿飚出身红军,抗战、解放战争、外交一线都干过,熟人缘,懂外事,也懂军队。更重要的是,耿飚在军内外口碑极好,办事稳。有人打趣说,他是“带刺的玫瑰”,碰起来麻烦,却最能顶事。

10月3日清晨,华国锋在怀仁堂见到耿飚与北京卫戍区副司令某某。开门见山:“中央决定,你们马上接管中央广播事业局,确保无线电、电视信号安全。”叶剑英坐在一旁,轻轻点头。

耿飚听完,立刻答:“任务可以完成,但要一份手令,最好您亲笔。”这一句话,语速很慢,连用词都带着军事口气——简洁、直接。

华国锋略一沉思,提笔写下:耿飚同志代表中央,到广播事业局主持工作,期间所作决定即视同中央决定。落款、日期、钢笔字,一气呵成。字不多,却给足耿飚权威。

不出半小时,手令被封进公文袋。耿飚带着北京卫戍区副司令登车直奔复兴门外。当时的广播事业局院墙不高,却聚集着全国信息最集中的枢纽。

车刚停稳,门岗见了军装与公文袋,稍显诧异。耿飚没作寒暄,直接递上手令。局长邓岗读完,眼神由疑到定,一声“明白”算是表态。对话只有这一句,却等于一纸军令状。

局内迅速进入战备状态:播控室加派军警,线路加密,夜班主持人换成思想过硬的老编辑。值班表由耿飚亲自划线,一目了然。不得不说,这种“先军后文”的做法,在当时只能成功,绝无第二条路。

10月3日晚,耿飚没有离开。他让值班室摆三张行军床,命令简短:“大家穿衣睡。”怕电话铃一响耽误秒数,甚至要求灯常亮。有人后来回忆:“那晚像在前线。”

与此同时,纽约联合国总部。代表团与乔冠华紧急沟通,删去公开讲话中关于“既定方针”的内容。乔冠华接到密码电报时,离演讲稿定稿只剩不到两小时。支撑这一切的,正是耿飚在北京确保国内不出现信息反噬。

有意思的是,不到三天,电波里关于六字遗言的提法突然断流。社会面先是疑惑,随后归于平静。北京街头,售报亭里的报纸不再出现大字标题,群众日常话题也逐渐回到油盐酱醋。

华国锋在后来的零散谈话中说,“那几天,耿飚顶在一线,避免了更多误解。”他没夸张。试想一下,如果广播、电视被别有用心者抢先一步,舆论会怎么翻腾?1976年全国刚经历唐山大地震、毛主席逝世,民众心理脆弱,承压极限。

值得一提的是,耿飚在局里只干了不到两周,就把工作移交给原班技术骨干,并留下两条原则:第一,凡涉重大政治信息,必须走四级审核;第二,一旦出现突发新闻,统一与中央办公厅对表,口径只能有一个。简短,却管用。

耿飚离开前夜,邓岗请他吃便饭,算作送行。耿飚挥手拒绝,只说一句:“局势未稳,留神。”依旧是大战临走的语速。没人再提宴席,甚至没有合影。

10月中旬,中央正式通报:所谓毛主席“按既定方针办”六字遗言,属流传失实。新华社通稿发布,广播局同步全文播送。社会舆情迅速降温。此时回看整个过程,发现环环相扣:外交线、军线、宣传线,一步不能错。

外界常关注政治斗争的台前,却少有人注意到后台的技术环节——线路、话筒、电码、蓝屏,每一次切换都可能改变舆论走向。耿飚的短暂进驻,恰好堵住了最大的不确定。

遗憾的是,关于这段往事,公开资料并不多,只在若干采访和回忆录里点到即止。有研究者认为,这种低调处理正是当年危机应对的一部分:事成之后,不留痕。

1976年末,北京入冬,寒风裹着槐叶。广播事业局恢复常态,夜班编辑偶尔会提起那几张行军床,没人再用,却始终没搬走。对他们而言,那是一个时代的见证。

来源:我是学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