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28日下午16时,“媒介的语言—中国绘画色彩背后的科学”展览开幕式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青年空间举行。来自天津市科学与艺术学会、天津市河北区科学技术协会、天津市河北区教师发展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天津美术学院、《天津日报》、《天津美术网》等各界领导与
2025年9月28日下午16时,“媒介的语言—中国绘画色彩背后的科学”展览开幕式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青年空间举行。来自天津市科学与艺术学会、天津市河北区科学技术协会、天津市河北区教师发展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天津美术学院、《天津日报》、《天津美术网》等各界领导与代表,以及广大师生和市民逾百人出席了现场。此次展览围绕色彩的物质性与文化性,探索中国绘画色彩中的科学内涵与审美价值,在推动艺术与科学的跨学科对话同时,将专业性问题转化为公众易懂的科普叙事,以此发挥美育教育与科学传播的双向功能。
天津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邱志杰教授
天津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邱志杰教授在致辞中说,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制作颜料的方式,中国绘画色彩既是文化载体,也是科学研究的富矿,本次展览为艺术院校的教学与科研提供了新范式——未来将鼓励更多师生从科学角度挖掘传统艺术的当代价值,同时推动美育与基础教育、公共文化服务的深度融合,让传统绘画色彩在新时代“活”起来、“传”下去。
天津市河北区教师发展中心书记、主任段崇伟女士
天津市河北区教师发展中心书记、主任段崇伟女士指出,本次展览打破了艺术与科学的学科壁垒,是推动美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使观者在感受传统绘画魅力的同时,实现了培养科学探究精神的深层目标。
天津市河北区教师发展中心美术教研员,吕金亮老师
天津市河北区教师发展中心美术教研员吕金亮老师发言时谈到,未来将以本次展览为契机,推动高校美育科研资源下沉至中小学课堂,通过“专家讲座+校本课程开发+实践工作坊”的模式,构建“高校引领、中小学落地”的美育协同体系。
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赵栗晖教授
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赵栗晖教授在发言中表示,中国绘画又名丹青,这一绘画形式也可被看作是一场色彩史。此次展览是传统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展览,一方面实现了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对话,另一方面也为观众提供了一场沉浸式的视觉与感知体验。
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李旭飞教授
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李旭飞教授认为,色彩是中国绘画中的重点,本次展览不仅向大家科普了色彩在中国画中的地位,更通过展陈原料样本、色谱分析与工艺复原等,呈现了颜料来源与配色技法,以此促成了传统与当代的对话。
展览策展人、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叶春辉教授
最后,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叶春辉教授表示,此次展览与传统美术展览有所不同,它不仅在于呈现艺术本身,更着力于艺术与其他学科,尤其是科学之间的跨界对话。因此,展览在策划和组织上,力求解决如何在保持两大学科的独立性同时,促成艺术与科学间的有效对话。以“天地之色”“墨分五色”“观色见心”“破界重塑”“跨越千年的色彩对话”以及“丹青密码:颜料构成的化学方程式”六个板块的划分,试图把专业性较强的问题转化为公众易于理解的科普叙事,从而真正发挥教育与传播功能。
开幕式后,设有化学专家现场互动环节,天津师范大学化学学院高级实验师、化学科普基地负责人刘忠义老师与天津师范大学化学学院讲师王娅妮博士,在现场向大家展示了制作颜料的相关过程。两位老师现场用索氏提取器从植物中提取有机颜料,并通过柱色谱法对其分离与纯化,向观众展示了中国绘画色彩的科学内涵,凸显了绘画与化学之间的跨学科互动。
天津师范大学化学学院高级实验师、化学科普基地负责人 刘忠义老师(右)
天津师范大学化学学院讲师 王娅妮博士(中)
展陈设计以“看得见的色与看不见的理”为逻辑主线,将信息可视化、现场科学实验互动、颜料物质基础展示与经典传统作品及当代艺术案例有机整合。力求使观众既可以看到材料与技法的物质性,也能理解色彩背后的文化与思想脉络,进而感受艺术与科学交融的多重可能。
本次展览得到了天津市河北区教师发展中心以及区内9所中学和12所小学师生的大力支持,在“穿越千年的色彩对话:我的东方色彩萌兽”环节,200余名7至16岁的孩子,通过“生肖”这一传统文化符号,结合“东方色彩”的主题,探索了传统中国色彩的文化语汇在当代生活中的视觉重构,实现了跨越千年的对话。
“穿越千年的色彩对话:我的东方色彩萌兽”
展览举办期间,还将通过中国画色彩创作体验、专题讲座、文化研学、颜料再生计划等相关公共教育与学术活动,向社会公众提供丰富多元的学习与参与机会,推动高校与社会的深度合作以及跨学科交流,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实践支持。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