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年,24名同志联名向中央提要求:彻底整顿《红旗》编辑部,为何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3 17:23 1

摘要:1978年12月的北京,西北风刮得人脸生疼。就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一场关于理论工作的务虚会持续了整整两天。会场外,大家最爱聊的却是一件怪事——中央的理论刊物《红旗》,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中“集体失声”。

1978年12月的北京,西北风刮得人脸生疼。就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一场关于理论工作的务虚会持续了整整两天。会场外,大家最爱聊的却是一件怪事——中央的理论刊物《红旗》,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中“集体失声”。

这本杂志在五十年代末诞生时,可谓含着“金钥匙”。毛泽东拍板取名,还亲笔题写刊头;创刊号出版那天,同期就登了主席署名文章。“两报一刊”的地位,也由此确立。后来邓小平补充骨干、调军中笔杆子,让《红旗》再迎高光。换句话说,论资源和牌面,它当年没人能比。

谁也没料到,到了七十年代末,《红旗》却突然跟不上时代节拍。1978年5月,《光明日报》率先刊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舆论场瞬间炸开。紧接着《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连续跟进,整个夏天“真理标准”成了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

可《红旗》呢?一篇评论没发,还在内部会上追问:“到底要干什么?”有编辑私下嘀咕:“咱们不发声,读者会怎么想?”总编辑摆摆手:“《红旗》要一花独放。”这番话一传十、十传百,质疑声愈演愈烈。

6月初,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公开支持讨论。央媒都做了大篇幅报道,《红旗》依旧按兵不动。有人劝总编辑碰碰中央口风,他却坚称“中央没有硬性指示”。有意思的是,正是这份“静默”,让不少基层干部对《红旗》产生距离感。

7月,北京先后举办两次理论与实践问题座谈会。第一次,《红旗》干脆谢绝邀请;第二次派了人,却从头到尾一句不发。与会者暗暗摇头,“你们不表态,咋还叫中央理论刊物?”

僵局被一篇纪念文章打破。1978年8月,为缅怀毛主席逝世两周年,《红旗》约谭震林回忆井冈山岁月。谭老接稿爽快,却在文末加了一段关于“实践检验”的思考。编辑部见状,要求删改。谭老摇头:“这段不能动。”

稿子僵在审读处。最终呈送中央常委审定,李先念批示“可发”,邓小平更是直言:“《红旗》已经很被动了,应当卷入讨论。”并补上一句:“若《红旗》不登,就给《人民日报》登。”短短一行字,压力直接传到编辑部。

文章如期刊出,但风波并未平息。到了1979年1月,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开幕。24名来自高校、部委和军队的同志联名提交一份建议:彻底整顿《红旗》编辑部,严查过往作者责任。联名信措辞克制,却句句见骨——“长期脱离实际”“严重影响中央声音传播”。

为什么是24人?据说会上先有十几人提议,随后更多代表主动签名。有人半开玩笑:“再拖下去,怕是要凑够三打二十八个。”其实大家真正担心的是,如果中央理论高地都不参与拨乱反正,基层群众就无所适从。

联名信递交后,中央很快组织专门座谈。与会领导没有一味批评,而是让编辑部谈原因。某位副总编坦陈:“思想包袱重,怕出错。”会议纪要写道——“怕字当头,即是最大错误”。这句话后来成了编辑人员自我警醒的座右铭。

接下来,整顿方案出炉:人员重新分工,增设与改革开放相关的经济、科技栏目;对过往文章做出评议,更正错漏。1979年下半年,《红旗》刊发了《必须大胆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等多篇重头稿,发行量触底反弹。

然而,时代列车提速太快。到八十年代中期,党内理论传播渠道多元化,《红旗》面对《求是》的崛起和电视媒体的冲击,优势不再。1987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停办《红旗》,转由党校创办《求是》。消息公布的那天,不少老编辑拍着桌子叹气,“终究还是走到这一步”。

若追根溯源,79年那场联名,一方面是对《红旗》“缺席”的警醒,另一方面也标志着我国理论宣传由单一喉舌向多元发声转型。它逼迫刊物调整方向,也折射出改革开放初期思想解放的巨大张力。这份张力,推动了日后更加开放的舆论格局。

来源:实说历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