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烈火中的永生——记彭山英烈曾一霖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3 17:25 1

摘要:1930年5月,曾一霖出生在彭山县江口镇。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军从仁川登陆后仅十天就越过三八线,在朝鲜烧杀抢掠,横行霸道,无所不为。其空军更是轰炸鸭绿江两岸,把战火烧到我国东北边境。

烈火中的永生

——记彭山英烈曾一霖

曾一霖(1930—1951),眉山彭山人。1950年参军,1951年牺牲于朝鲜战场,年仅21岁。

在眉山彭山江口镇,一位年仅21岁的抗美援朝烈士——曾一霖,他将热血洒在了朝鲜的土地上,用生命诠释了“保家卫国”的誓言。

1930年5月,曾一霖出生在彭山县江口镇。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军从仁川登陆后仅十天就越过三八线,在朝鲜烧杀抢掠,横行霸道,无所不为。其空军更是轰炸鸭绿江两岸,把战火烧到我国东北边境。

彼时,不满21岁的曾一霖,从广播里听到这一切,心中燃起熊熊怒火。他和同乡李富群等热血青年一道,毅然报名参军,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60军179师,随后奉命调往丹东,待命入朝。

在鸭绿江边,曾一霖亲眼目睹了渔民吴春汉一家五口,被美军战机狂轰滥炸致伤亡的悲惨场景——这一幕,更坚定了他“保家卫国、抗美援朝”的决心。他随部队跨过鸭绿江,踏入朝鲜战场。眼前的景象触目惊心:大地满是废墟,战火硝烟弥漫。

为截断美军退路,曾一霖所在部队奉命急行军180里赶赴安州驻防,并抢占制高点。战斗打响后,连续三昼夜的攻守战打得异常激烈残酷,志愿军先后打退敌人10次冲锋,阵地始终岿然不动。每当战斗间隙,战士们顾不上休息,一边抢修工事,一边硬咽几口冷馒头、喝几口凉水,擦把汗就趴在坑道边打个盹,随时准备迎击敌人反扑。

真正的考验,在三逸里战斗中来临。曾一霖所在的537团9连被抽派增援,趁夜色赶到三逸里539.7高地。战士们顾不上行军劳累,刚放下背包枪支,就立刻拿起铁锹,抢修了一条900多米长、20多米宽的战壕。可伪装好的防空洞刚启用,敌人的猛攻就来了。40门火炮、20架轰炸机,对着仅3.7平方公里的我军阵地轮番轰炸两小时之久,山头都被削矮了几尺。紧接着30辆坦克在山坡上炮轰开路,两个加强营的敌军像狼群般一批接一批扑向阵地。趴在坑道里的战士们抖了抖头上的灰土,握紧枪瞄准敌人。“打!”连长看到敌军进入射程一声令下,机枪、自动步枪的“突突突”声响起,手榴弹掷向敌群,敌军遭突袭后死的死、逃的逃。

气急败坏的美军随即调来数十架战斗机、轰炸机,对我军阵地报复性疯狂乱炸,战士们只能隐蔽起来。炮火的轰鸣尚未停歇,敌军的新一轮攻势已然展开。我军迅速集结所有重机枪组成火力防线奋力反击,将美军打得狼狈逃窜、溃不成军。这场战斗的惨烈程度远超想象,尽管我军一次次击退了敌人凶猛的冲锋,但到最后,兵力也仅剩下一个排。敌人的第15次进攻接踵而至,九架飞机配合三十多辆坦克压阵,汽油弹、燃烧弹、火焰喷射器全都用上了,整个阵地被火焰烧得通红。“共产党领导的队伍,一个顶十个、顶百,坚持!坚持就是胜利!”“人在阵地在!”“为祖国、为和平而战!”战士们互相鼓舞,连长的呼喊点燃了战士们的斗志,他们在“火焰山”上一次次将敌人歼灭在阵地前。这场战斗持续了24小时,山坡上尸体遍地,鲜血染红了山坡。最后,曾一霖和战友们的子弹耗尽,他们便拾起石头,奋力砸向敌人。就在此时,敌人投来的汽油弹将他们点燃,身上的衣物与军帽瞬间燃烧起熊熊火焰,灼烧着每一寸肌肤。曾一霖和战友们高呼“为了祖国、为了人民”,把枪支砸坏,向敌人扑去,将敌人抱着,死死不松手,把敌人活活烧死……

战斗结束后,9连阵地上的枪支已全部砸碎。掩埋烈士遗体时,人们发现曾一霖的双手,还紧紧抱着敌人的腰不放。正是这群勇士的牺牲,为志愿军主力部队争取了宝贵时间,最终将敌人全部歼灭。

1951年6月1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179师政治部正式批准曾一霖为烈士。

如今,七十余载过去,曾一霖的名字或许不再为人熟知,但他用生命写下的“忠诚”与“担当”,永远镌刻在民族记忆里——烈士流芳,虽死犹生!

来源:方志四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