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于十八画之下:从《太原传奇》文本看作者的精神质地与创作品格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3 17:18 1

摘要:本文以十八画先生长篇小说《太原传奇》为研究对象,基于文本细读法与多学科交叉视角,从学者素养、叙事艺术、文化实践、创作伦理四个维度,剖析作者隐于笔名之下的精神质地与创作品格。研究发现:十八画先生兼具“学者型作家”的考据严谨性与思想独创性,能将跨学科知识转化为文学

隐于“十八画”之下:从《太原传奇》文本看作者的精神质地与创作品格

摘要

本文以十八画先生长篇小说《太原传奇》为研究对象,基于文本细读法与多学科交叉视角,从学者素养、叙事艺术、文化实践、创作伦理四个维度,剖析作者隐于笔名之下的精神质地与创作品格。研究发现:十八画先生兼具“学者型作家”的考据严谨性与思想独创性,能将跨学科知识转化为文学叙事;其叙事艺术实现“史诗架构”与“人性温度”的平衡,首创“百章编年体+断代史连续剧”结构,构建系统意象体系;作为“文化实践者”,他立足太原根脉却心怀文明大局,以地方叙事诠释中国式现代化;其“笔名隐匿”的选择彰显“作品为核心”的创作伦理,体现对文学本身的敬畏。本文揭示,十八画先生的创作实践为当代地方文学、历史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范本,其精神质地折射出当代写作者对文明传承与现实关怀的深度思考。

十八画先生;《太原传奇》;学者型作家;叙事架构;文化实践;创作伦理;地方文学

引言

在当代文学创作中,“笔名”往往成为作者精神特质的隐性符号——它既可能是身份的遮蔽,也可能是创作理念的隐喻。十八画先生以《太原传奇》五十万言的宏大叙事,打破了“笔名隐匿”的信息壁垒:文本中对物质文明史的精准考据、对史诗叙事的创新建构、对地方文化的深度活化,乃至对创作伦理的自觉坚守,均将作者的学识、心性与抱负清晰呈现。

当前学界对《太原传奇》的研究多聚焦于作品本身的叙事范式与文化价值(如“城市文明生命体”的建构、技术文明书写的突破),却鲜少从“作者研究”视角,挖掘文本背后的创作品格。事实上,《太原传奇》的“宏大性”与“细腻性”并非偶然,而是作者知识储备、叙事能力、文化立场与创作伦理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以文本为核心,结合叙事学、文化史学、文学伦理学等理论,系统剖析十八画先生的精神质地,既是对作品研究的深化,也为当代文学创作中“作者与文本的关系”提供新的解读视角。

一、 考据与创见并重:学者型作家的知识整合与思想深度

十八画先生的创作首先呈现“学者型作家”的典型特质——他并非简单堆砌史料或知识,而是以“文学为载体”,实现“考据严谨性”“知识整合性”与“思想独创性”的三重统一,体现对“文明本质”的深度探究。

1.1 物质文明史的考据:技艺叙事的文学转化

十八画先生对“物质文明史”的考据,突破传统史学“技术记录”的局限,实现“技艺叙事的文学转化”。其核心路径是将“冰冷的技艺流程”转化为“人的生命体验”,使“沉默的工艺”成为文明传承的载体。

在对明清酿醋技艺的书写中,作者不仅还原“蒸、酵、熏、淋”四步核心工艺(符合《山西酿醋史》中对“老陈醋传统工艺”的记载),更通过工匠李醋师的“身体叙事”赋予技艺温度:“李醋师蹲在醋缸旁,指腹蘸起一勺醋汁,迎着光晃了晃,‘酸度差半度,还得再熏三天’——掌心的老茧是三十年酿醋的印记,指甲缝里的醋渍洗了三遍仍留着浅黄”(《太原传奇》第38章)。这种书写既遵循“技艺考据的真实性”,又通过“身体细节”构建“人与技艺的共生关系”,契合史学研究中“物质文化史需关注人的实践”的理念(王先明《晋商与近代山西社会》)。

对现代工业技术的考据同样如此。描写太钢手撕钢研发时,作者既标注“钢水纯度99.999%”“20道轧制工序”“轧辊压力500兆帕”等专业参数(与《超薄不锈钢带生产技术规程》中的技术标准一致),又刻画研发者赵工的“精神困境”:“连续72小时调试后,钢片仍在第18道工序断裂,赵工对着冷却的钢水发呆,指尖划过轧机,‘再降0.5℃试试’——声音沙哑,眼里却亮着光”(《太原传奇》第89章)。这种“技术参数+精神细节”的书写,打破“科技叙事=数据堆砌”的误区,实现“技术文明史”的人文诠释。

1.2 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学科壁垒的文学消融

十八画先生展现出卓越的“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能将冶金学、植物学、计算机科学、地方史等不同领域的知识,融入统一的文学叙事框架,打破学科间的壁垒,体现“跨学科研究”的当代学术理念(《跨学科研究导论》)。

在“翅果油树培育”的叙事中,作者既涉及植物学“基因测序”“扦插繁殖”等专业知识(符合《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图鉴》中对翅果油树保护的技术描述),又通过植物学家赵植物的“田野实践”串联生态保护的现实意义:“赵植物在吕梁山深处找了三天,终于在悬崖边发现三株野生翅果油树——暴雨冲垮了山路,他背着标本箱爬了两小时陡坡,裤腿刮破了,却紧紧护着标本:‘这是太原的生态基因,不能丢’”(《太原传奇》第65章)。此处,“植物学知识”不再是孤立的科研内容,而是与“地方生态保护”“人的责任担当”深度绑定,实现“自然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工业互联网的叙事同样体现这一特点。作者不堆砌“数据中台”“边缘计算”等术语,而是通过太钢智能工厂的场景化呈现:“中控室屏幕上,红色数据流实时跳动,AI系统预警‘3号轧机轴承温度异常’,工程师远程调整参数,三分钟后数据恢复绿色——车间里,老工人王炼钢看着屏幕笑了:‘以前靠耳朵听故障,现在靠数据说话,这就是老厂的新活法’”(《太原传奇》第92章)。这种书写将“计算机科学知识”转化为“老工业基地转型”的文学场景,既保证知识的准确性,又赋予其现实关怀,符合“跨学科叙事需服务于主题表达”的创作原则(巴赫金《小说的时间形式和时空体形式》)。

1.3 历史语境的解读:辩证视角的思想深度

面对复杂的历史议题,十八画先生始终保持“辩证视角”,既不回避历史创伤,也不夸大文明荣光,体现“历史阐释的思想深度”,契合史学研究“尊重历史复杂性”的核心准则(《历史研究方法导论》)。

对“赵光义焚城”这一争议史实,作者既描写“火光映红汾河,百姓扶老携幼逃离,晋祠周柏的枝叶被火星燎黑”的惨烈(符合《宋史·太宗本纪》中“焚毁晋阳”的记载),也书写太原人的韧性:“三个月后,废墟上搭起第一间草屋;一年后,铁匠铺的锤子声重新响起;十年后,晋阳古城的轮廓虽无,却在百姓的记忆里重生”(《太原传奇》第15章)。这种书写拒绝“非黑即白”的历史评判,而是从“文明延续”的视角,展现创伤与重生的辩证关系,体现对“历史本质”的深刻理解。

对晋商的解读同样如此。作者既肯定“汇通天下”的商业智慧——“张万昌冒雪送票银,雪没膝盖,却坚持‘票号信誉为先’,三天走了两百里,将银子准时交到客户手中”(《太原传奇》第45章),也不讳言近代晋商的转型困境:“侯殿元看着洋行的电报发呆,传统票号无法适应新式金融,‘守着老规矩,却丢了新市场’,最终只能关闭分号”(《太原传奇》第52章)。这种“辩证解读”避免了地方叙事中“文化本位主义”的局限,体现作者超越地域的历史视野。

二、 叙事与诗性共生:文学建筑师的架构能力与审美自觉

若说考据是《太原传奇》的“知识骨架”,则叙事艺术是其“文学肌理”。十八画先生展现出“文学建筑师”的卓越素养——既能构建“史诗级”的宏观叙事架构,又能捕捉“微观化”的人性情感,同时以诗性表达提升文本的审美深度,实现“宏大与细腻”“叙事与诗性”的平衡。

2.1 叙事结构:“编年体+连续剧”的创新融合

十八画先生首创“百章编年体+断代史连续剧”的复合结构,打破传统历史小说“线性叙事”或“片段叙事”的局限,构建“时空一体”的叙事体系,呼应巴赫金“时空体”理论中“时间与空间相互渗透”的核心观点。

从“编年体”维度看,作品以时间为轴,跨越西周“叔虞封唐”至2025年“未来展望”的三千年,每一章对应一个“历史断面”:第1章聚焦西周晋阳农耕文明启蒙,第23章书写北魏民族融合,第58章记录建国后太钢建设,第96章剖析当代交通枢纽——这种结构保证“文明叙事的完整性”,使读者能清晰把握太原文明的演进脉络。

从“连续剧”维度看,作品通过“核心意象”与“家族传承”形成“隐性叙事线索”,避免“编年体”易出现的“流水账困境”。“铁意象”从战国铁器(“士兵握着铁剑守卫晋阳城墙”)到明清铁锅(“李铁匠打出第一口‘不糊底’的铁锅,百姓排队购买”),再到太钢手撕钢(“0.015毫米的钢片薄如蝉翼,却能承受十倍于自身的重量”),串联起太原“技术文明史”;张大力家族从抗战支前(“张大力推着小车送弹药,被子弹擦破胳膊仍不停步”)到改革开放后进厂当工人(“儿子张炼钢第一次炼钢,钢水溅到工作服上烫出洞,却笑着说‘像父亲当年的勋章’”),再到当代社区服务(“孙子王社区帮老人视频通话,耐心教老人用手机”),勾勒出“平民与城市的共生史”。这种“显性编年+隐性线索”的结构,使《太原传奇》既具备“通史”的广度,又拥有“专史”的深度。

2.2 人物塑造:“文明载体”的烟火气与典型性

十八画先生拒绝塑造“高大全”的英雄形象,而是构建一组“带着烟火气的文明载体”——人物无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日常选择中承载文明基因,实现“典型性”与“真实性”的统一,符合文学创作“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原则(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

工匠李醋师的形象极具代表性。他并非“完美工匠”,而是有“脾气”的普通人:“徒弟偷工减料,他摔了醋缸,‘酿醋先酿心,心不诚,醋就酸’”;但他也有“温情”:“邻居家穷,他送了半缸醋,‘过日子嘛,有酸有甜才叫滋味’”(《太原传奇》第38章)。正是这种“不完美”,让“工匠精神”从抽象概念变为“可感的日常”——他教徒弟“蒸酵熏淋”的工艺,更教“诚信为本”的道理,使“技艺传承”与“精神传承”同步。

当代人物王社区的塑造同样如此。她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日常工作是“帮老人办养老认证、缴水电费、修水管”:“李奶奶感冒,她提着粥上门;老人不会用手机,她蹲在旁边教了半小时”(《太原传奇》第97章)。但正是这些“琐碎细节”,体现“社区服务”的民生温度,也承载“共同富裕”的时代理念——王社区的选择,本质是“普通人对城市文明的守护”,使“宏大的时代命题”通过“微观的人物行为”落地。

2.3 诗性表达:意象系统与传统美学的当代转化

十八画先生具有高度的“审美自觉”,通过构建系统意象与借鉴传统美学,赋予《太原传奇》诗性深度,避免宏大叙事易出现的“粗粝感”,体现对中国传统文学“诗文结合”理念的当代传承。

“核心意象系统”的构建是其诗性表达的核心。“水意象”从西周“晋水灌溉农田,百姓插秧唱歌”(《太原传奇》第1章),到近代“汾河被工业废水污染,鱼虾绝迹”(《太原传奇》第55章),再到当代“晋阳湖生态修复,水鸟归来,游客泛舟”(《太原传奇》第100章),隐喻“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转型”;“根意象”从晋祠周柏“三千年常青,见证晋阳变迁”(《太原传奇》第1章),到家族族谱“张大力把父亲的勋章贴在族谱旁,‘这是咱家的根’”(《太原传奇》第30章),再到植物基因库“赵植物保存翅果油树种子,‘这是太原的生态根脉’”(《太原传奇》第65章),凝聚“文化认同的精神内核”。这些意象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贯穿全书,形成“叙事闭环”,使文本超越“故事层面”,拥有哲学深度。

此外,作者借鉴中国传统“七律点睛”的美学形式,每章结尾以七律诗总结内容,如第96章(交通枢纽)结尾:“交通枢纽太原畅,高铁动车通四方。李生规划谋周全,王生跨城上班忙。机场客运三千万,地铁客流两亿强。晋阳交通成枢纽,经济发展势难挡。”这种“文+诗”的结构,既延续《史记》“太史公曰”的评述传统,又通过诗歌的韵律美提升文本的审美性,实现“传统美学的当代转化”。

三、 乡土与天下对话:文化实践者的根脉坚守与文明视野

《太原传奇》的字里行间,透着十八画先生作为“文化实践者”的立场——他立足太原“乡土根脉”,却不局限于地域叙事,而是以“地方为样本”,思考“中华文明传承与现代化”的终极命题,实现“乡土情怀”与“天下视野”的统一。

3.1 地方文化的活化:小众史实的文明意义挖掘

十八画先生不聚焦“太原历史上的帝王将相”,而是将目光投向“史书不载”的工匠、商人、平民,以及“容易被忽略”的传统工艺、地方制度,通过“文学叙事”活化地方文化,使“小众史实”具备“文明样本”的意义,呼应费孝通“从乡土看中国”的研究理念(《乡土中国》)。

对明清太原织锦工艺的书写,作者挖掘其“文明交流”的价值:“陈工学的织锦图案里,既有汉族的‘缠枝莲’,又有西域的‘卷草纹’——这是晋商走西口时带回的灵感,‘织锦不仅是手艺,更是不同文明的对话’”(《太原传奇》第39章)。此处,“织锦工艺”不再是单纯的“地方非遗”,而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微观体现——通过织锦图案的融合,展现太原作为“农耕-游牧文明交汇点”的地理意义。

对当代社区服务的书写,作者则挖掘其“共同富裕”的现实意义:“社区食堂每餐5元,老人能吃到两荤两素;日间照料中心免费为老人测血压、理发——王社区说‘社区是家,得让每个人都暖’”(《太原传奇》第97章)。这种“地方服务”的叙事,本质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基层的实践样本——从太原社区的“民生温度”,能看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理念如何落地。

3.2 民族融合的书写: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呈现

十八画先生对太原“农耕-游牧文明交汇点”的地理特质有深刻理解,在叙事中不回避“民族碰撞”,更强调“文明融合”,真实呈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契合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核心内涵(《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北魏章节中,作者描写鲜卑贵族与汉族工匠的合作:“鲜卑贵族拓跋宏邀请汉族工匠改进冶铁技术,‘你们的高炉能炼出更硬的铁,我们的骑兵需要这样的兵器’;汉族工匠则学习鲜卑骑射,‘骑马能更快地传递冶铁消息’”(《太原传奇》第23章)。这种“技术交流”背后,是“民族文化的互鉴”——鲜卑族的“骑兵文化”与汉族的“冶铁技术”融合,推动晋阳成为北魏“北都”,展现“民族融合促进文明进步”的历史逻辑。

元明章节中,回族商人与汉族居民的互动同样体现这一主题:“回族商人马老板在太原开醋坊,带来‘西域酿造法’,与汉族‘老陈醋工艺’结合,酿出‘酸甜适中’的新醋;汉族居民则向马老板学习‘香料搭配’,‘醋里加些孜然,味道更特别’”(《太原传奇》第48章)。这种“日常生活层面的融合”,比政治层面的论述更具说服力,真实呈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生活化根基。

3.3 现代化的诠释:地方样本的文明转型思考

十八画先生通过太原“转型之路”的叙事,以地方样本诠释“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它不是“对西方的模仿”,而是“基于自身文化传统的创新”,为“文明转型”的研究提供文学视角。

太钢的转型是典型案例。作者描写太钢从“传统炼钢”到“手撕钢研发”的过程:“上世纪50年代,太钢炼出第一炉‘军工钢’,支撑国家国防;2020年,太钢攻克‘手撕钢’技术,打破国外垄断,‘以前我们追着别人跑,现在别人跟着我们学’”(《太原传奇》第89章)。这种转型不是“抛弃传统”,而是“传统工业的升级”——太钢的“工匠精神”从“军工钢的严谨”延续到“手撕钢的创新”,体现“中国式现代化”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晋祠的“数字化转型”同样如此。作者描写晋祠从“文物保护”到“数字体验”的升级:“游客戴着VR眼镜,‘走进’北宋晋祠,看到工匠修建圣母殿;扫描侍女像,能听到‘侍女的故事’——但晋祠的周柏仍在,古建仍在,‘数字技术是让更多人了解传统,不是替代传统’”(《太原传奇》第78章)。这种“数字化”不是“消解传统”,而是“传统的当代传播”,体现“中国式现代化”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核心特征。

四、 隐匿与坦诚交织:文学伦理的自觉坚守与谦卑姿态

十八画先生选择“以笔名示人”,这一行为并非简单的“身份遮蔽”,而是其创作伦理的显性表达——他拒绝“作者身份”干扰“文本解读”,坚持“作品为核心”,体现对文学本身的敬畏,以及“谦卑的创作姿态”。

4.1 笔名的隐喻:作品中心的伦理选择

“十八画”这一笔名的选择,暗含“文明、土地、人民”的隐喻(“文”4画、“明”8画、“土”3画、“地”6画、“人”2画、“民”5画,核心意象笔画总和近“十八画”),其本质是“作者将自身融入对文明与人民的书写”,拒绝以“个人名气”凌驾于作品之上。这种选择契合文学伦理学“作品是文学的核心”的观点(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十八画先生不希望读者关注“谁写的”,而是希望读者关注“写了什么”,以及“文本背后的文明思考”。

从文本实践看,作者始终“隐于幕后”:全书无“作者自述”,无“主观评论”,而是通过“人物行为”“场景呈现”传递观点。如对“生态保护”的态度,作者不直接表态,而是通过赵植物“冒雨保护翅果油树”的情节,让读者感受“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对“工匠精神”的赞美,不直接抒情,而是通过李醋师“传艺先传心”的细节,让读者体会“技艺背后的精神”。这种“隐性表达”避免了“作者中心主义”的局限,让作品成为“独立的文本”,拥有更开放的解读空间。

4.2 谦卑的姿态:文明记录者的角色定位

十八画先生在文本中始终以“文明记录者与思考者”自居,而非“文明评判者”,体现“谦卑的创作姿态”——他不刻意美化历史,也不刻意批判现实,而是通过“客观呈现”让读者感受文明的韧性与复杂性。

对太原近代“工业污染”的书写,作者既不回避问题:“汾河的水变黑了,鱼虾死了,岸边的树枯了,居民不敢喝河里的水”(《太原传奇》第55章),也不否定工业的贡献:“太钢炼出的钢支撑了国家建设,‘没有工业,就没有太原的现代化’”(《太原传奇》第58章);既描写治理的困难:“关闭污染工厂时,工人哭了,‘这是我干了一辈子的地方’”(《太原传奇》第62章),也展现治理的成果:“十年后,汾河变清了,水鸟回来了,居民在河边散步、钓鱼”(《太原传奇》第100章)。这种“客观呈现”背后,是作者对“文明转型复杂性”的理解——他不站在“道德高地”批判过去,而是以“理解的姿态”记录转型的阵痛与希望,体现对历史、对人民的尊重。

结语

通过《太原传奇》文本的细析可见,十八画先生的精神质地与创作品格呈现出“多维统一”的特征:他是“学者型作家”,能整合跨学科知识并转化为文学叙事;是“文学建筑师”,创新叙事结构并赋予文本诗性深度;是“文化实践者”,以地方叙事诠释文明大局;是“伦理坚守者”,以笔名隐匿彰显作品中心。其创作实践打破了当代地方文学“地域局限”与历史文学“考据枯燥”的困境,为“如何用文学讲好地方故事、传承文明根脉”提供了重要范本。

十八画先生的精神质地,折射出当代优秀写作者的共同特质:既有“扎根地方”的深度,又有“放眼天下”的广度;既有“尊重传统”的敬畏,又有“面向未来”的创新;既有“知识整合”的能力,又有“人文关怀”的温度。这种特质,正是当代文学应对“碎片化”“浅表化”挑战的关键——唯有扎根文明根脉、关注现实民生、坚守文学伦理,才能创作出兼具“思想深度”与“审美价值”的作品,为文明传承与文学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十八画先生. 太原传奇[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25.

[2] 巴赫金. 小说的时间形式和时空体形式[M]. 白春仁,晓河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3] 费孝通. 乡土中国[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 王先明. 晋商与近代山西社会[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 太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太原府志(点校本)[M]. 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

[6] 聂珍钊. 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7] 恩格斯. 致玛·哈克奈斯[C]//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73-676.

[8]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编写组.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9] 梁启超. 历史研究方法导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10] 山西酿醋史编纂委员会. 山西酿醋史[M].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来源:草鞋芒杖论平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