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下之本在家”,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有许多重要论述。他指出,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他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红军女战士刘万寿》
第十六章家教和育人
作者 闫向真
(1989.8.父母和五个儿合影)
“天下之本在家”,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有许多重要论述。他指出,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他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讲道: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我们兄弟姊妹八人在父母亲良好环境里成长。父母亲在旧社会,穷苦人没有机会和条件读书,目不识丁,却言传身教,满满地正能量影响教育着后代。母亲刘万寿是1930年在她哥哥影响教育下,介绍她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我大哥闫向环、二哥闫向瑜在母亲的影响教育下,介绍他们俩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大哥在母亲退休后若干年,任石坡大队第三任党支部书记,辛勤工作十几年,无怨无悔。我三哥闫向瑞是从甘肃武威师范学校毕业,参加工作后入的党。我和弟弟闫向东当兵,在部队加入的中国共产党。我们兄弟五人均为共产党员,都是党组织栽培、红色基因传承、母亲熏陶的结果。
在此,想起母亲教育我们的点点滴滴:当年母亲任石坡大队党支部书记,大哥闫向环任石坡生产小队队长,每逢遇到疑难问题总会向母亲求教。母亲说:“当干部要坚持革命原则,处理事情一碗水端平,要重点关心照顾那些困难户孤寡老人,帮助那些需要帮助做人,让大家有活干有饭吃,共产党人就是为老百姓服务的”。二哥闫向瑜在60年代参加社会主义“四清运动”中被选拔为积极分子,因表现优秀可转正为国家干部,参加体检时为心脏轻微三级杂音影响转正,他找母亲到甘肃古浪县大靖医院王院长处说情通融一下,被她拒绝说:“共产党员那能带头走后门”。这样二哥一辈子留在农村当了农民。联想现在又有多少人能做得到。还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二哥给生产队养过蜜蜂、到外地搞过副业。仅养蜜蜂一项收入,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创收经济数额,占生产队总量二分之一以上,为集体经济创收做出了很大贡献。二哥从事这份营生,不但需要专业知识,还需要吃苦耐劳,装卸搬运几十个蜂箱要独立完成;自己开火做饭,购柴米油盐;常住荒郊野外,能忍受孤独寂寞;更可贵的是需要过硬人品和良好的职业德道,比如:产多少蜜、卖多少钱、产生多少费用,都是良心账。他连续三年为生产队创收,不占集体一分钱的便宜,事事、时时都是小葱伴豆腐一清二白。是他牢记母亲一定要廉洁自律,不能占公家一分钱便宜嘱咐。二哥成为养蜂界“土专家”行家里手,更是生产队有口皆碑的好社员。三哥闫向瑞在读武威师范期间赶上“文化大革命”,没有文化课可上,那个时期从省市到地县都分派别斗争,毛主席指示:“要文斗,不用武斗”。母亲咛咐三哥不能参与武斗,一定要听毛主席的话,逢有武斗迹象他就躲回家来。在“文革”中他们学校派别集中住武威市委党校,他为饭堂管理员。当时武威市委党校校长被当“走资派”打倒靠边站,三哥总是同情怜悯他,时常找机会偷偷送水喝给馍馍吃,使得徐校长熬过艰难时期,后来他“昭雪平反”和三哥关系处理融洽,在生活上互相关心,工作上互相支持,直至双方退休。也得益于母亲让我们多做善事好事教诲的结果。三哥参加工作后,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任组织部长期间,母亲教导说:“要任人为贤,把德才兼备优秀干部推荐给组织”,受到领导们的欣赏。我记得1958年下半年的一天,母亲从大队部下班回家途中,发现一个讨荒人因饥饿晕倒在地上,她立刻赶到家里拿了稀饭、米汤,带上我去救助。等到讨荒人苏醒后,又给了他一些馍馍和生活用品,那个讨荒人下跪致谢,母亲赶紧扶起了他。他当时对母亲那种感激的眼神,至今仍深深印在我脑海里。母亲言传身教子女渗透体现在方方面面。曾有一年休假回到家中时,亲戚告诉我,有一天只有母亲在家,来了一位讨荒人要饭吃,她二话不说拿出白面和馍馍,我弟妹知道后不高兴地对她说:“您帮助困难人、讨荒人,没人反对,但不要把现成的食品拿给他们啊。”母亲说:“讨荒人不容易,给现成品拿上就能吃,立马解决肚子饿的问题,给粮食他又去哪里做熟呢。”母亲总是替别人着想,对于自己付出的多少从不计较。1969年11月10日,我弟弟闫向东应征入伍到嘉峪关市镜铁山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工程兵部队,那里环境不好,工作条件艰苦。向东第一次远离家乡和父母,母亲很牵挂,她每次写信叮嘱弟弟,在部队一定要听党的话,听首长的话,好好学习,努力工作,安心服役。向东也及时回信,向母亲汇报他的成长与进步。1971年8月15号,向东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把这个喜讯写信告诉了母亲,她很高兴,并且回信表扬了向东,让他继续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1971年10月,母亲从老家到部队看向东。到部队后,她不顾旅途疲劳,急急忙忙找部队连领导,了解儿子的情况。领导们得知,母亲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营教导员黄成玉立即召开官兵大会,请母亲做革命传统教育报告,母亲在报告时说:“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成千上万革命先辈,流血牺牲换来的,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当遇到困难时,想想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遭的罪,吃的苦,遇的难,一切困难能迎刃而解。凡是要取得成功,必须付出辛勤劳动,没有耕耘,就不会有收获。一辈子听党话,跟党走,是我的毕生追求……”。闫向东聆听母亲的报告,再次受到教育,更加安心部队工作。
我们以父母亲为尊的大家庭五十五人中,党员十八人,有十三人参军入伍。大专以上学历的十五人,其中研究生四人,留学生三人,出了县处级领导干部八人,这在当地百里方圆也是极其少有的。所有家庭成员中,从政者廉洁奉公,从军者戍边保国,做工者业精于勤,务农者辛勤耕耘。都以母亲(祖母)为榜样,赓续了红色家风家教,从每个人身上,看到了红色基因传承的力量。
母亲离开我们已经26年了,但她身上的红军作风在我们这个大家庭继承了下来。当兵入伍,保家卫国,是我们几代人共同坚守的历史使命。我和我爱人、我弟弟都在部队工作过,我们这个大家庭虽然没有出过将军和大领导,但是红军精神却一代代传承下来,不论在哪个岗位工作,“保证完成任务”是我们遵循的职业操守!现在分布在祖国各地的100余位家族成员,都兢兢业业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也期待更多的后辈和孩子们,在祖国需要的时候能够毅然穿上军装,继续接过前辈的钢枪,成为高科技时代的军人,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尽自己的一份力。
(1998.2.母亲和三儿闫向瑞合影)
母亲不仅注重家庭教育,还重视社会下一代人的培养。教育好下一代人,培养革命接班人,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大计和历史重任。母亲在她生前工作经历中培养教育的人不计其数,下面两个典型举例可见一斑。
在甘肃省古浪县原裴家营公社石坡大队先后当过民办老师、赤脚医生,任过生产队长、民兵连长、副大队长、公社民兵营副营长赵多鸿回忆说:我是在老红军大队书记刘万寿影响下长大的,也是在她教育下成长起来的。
小时候,大队刘万寿书记,见我人机灵,手脚勤快,有眼色,懂事儿,加之我母亲身体状况欠佳,家庭经济困难,她推荐我到县政府当通讯员,她说:“到了公家地方,万万不能有贪心,办公室或者卧室里拾到钱,要分文不动,放到该放的地方;不要占公家便宜,不该拿的东西,坚决不要拿”。事情过去几十年了,通讯员虽没当成,但她的话我牢记了一辈子,也影响了我一辈子。
后来,她又推荐我到县水利局规划队工作。临行前,她又语重心长地嘱咐我:一定要争气,要珍惜机会,好好工作,希望我走出家门,到外面有更大更好的发展。在规划队三年里,我努力工作,刻苦钻研业务,学编制,搞规划,绘图纸,很快适应了本职工作,积极参与全县林带、渠道、道路、农田、村庄“五好规划”。正当满怀信心投身工作的时候,不料“文化大革命”开始,“造反派”夺了“当权派”的权,规划队受到冲击,逼迫自行解散,我从此失去了吃公家饭的机会。
在刘万寿老人担任石坡大队书记的几十年里,我对她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十分清楚,也非常敬佩。
她目不识丁,但讲话不管多大的场合,从来都是镇定自如,条理清楚,头头是道,比识字的人,听起来有条理,有趣味,更接地气,因此更有号召力。公社开会学习文件传达指示,她听一遍就能牢记,并向社员群众原原本本传达。她召集群众大会,或作“忆苦思甜”报告,一口气能讲几个钟头,口不干,舌不燥,让人受用。
她工作起来不怕苦不怕累,比如:早上从石坡梁出发,翻过九沟十八坡的新泉沟,腊盘沟,到几十里外的老城大队、大岭大队办事,再返回所属的马家梁、西水沟、新井生产队检查工作,下午赶到裴家营公社开会,尔后连夜赶回家,还要坐在煤油灯下,为儿女们缝补衣服,料理家务。一天行程几十公里路,她脚下走路的功夫,是从长征路上练出来的,十里八乡人人皆知。
我感激大队刘万寿书记,是她教会我如何做人,给我打好了人生底色基础,扣好人生的第一个“扣子”;我敬佩她、学习她,使我永远保持着共产党员的本色。
还有一位甘肃古浪县原裴家营公社石坡大队西水沟村苏进银回忆说:1972年初,我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当时刘书记因年事已高从大队书记岗位上退了下来,搬家到西水沟居住,与我家成了邻居,大家都称呼她为“闫奶奶”。她的四子闫向真与我是同届高中毕业生,也回乡务农。
一年后,为了加强学校师资力量,我和闫向真同时被任命为石坡大队民办教师。当时我们俩有一个共同的想法,觉得不愿意当老师。原因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老师的社会地位很低,被称为“臭老九”。待遇也很低,每月国家补助15元,其中10元缴生产队记工分,自己只剩5元钱。更要命的是我要到太阳沟学校去,离家几十里,山大沟深,道路崎岖,连自行车都不能骑,只能靠步行。学校有两个老师,另一个是本队的,40多名学生。每天放学,空堂堂的学校里,孤伶伶的只剩我一个人。眼前是崇山峻岭,耳边是山风呼啸,这对一个二十刚出头的我来说,是何等的孤独寂寞和恐惧啊!就在我犹豫不绝的时候,闫奶奶到我家来了,她还是那个快言快语的脾气,一进门坐下,开口就说:“听说你不想去当老师,那你想干啥?”我说:“我想参军,当兵光荣:我想当工人,当工人挣钱多。”她说:“参军也好,招工也好,还得有机会,不是你想干啥就能干啥。目前我们大队的教师中还没有一个高中生,就考虑到你和闫向真是高中生,才让你俩当老师,把石坡大队的娃娃们好好教一下,你们还推推诿诿的。再说,以后有参军、招工、上学的机会,你们还可以走啊!”当我谈到学校离家远,一个人孤独的困难,她说:“我从四川来到甘肃,远不远?我一个人从高台流落到古浪,孤独不孤独?”我低着头再没有说什么,闫奶奶简练而生动的话震撼着我的心。是啊,在学校里,老师教导我们的是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贡献力量;在书本上,战争年代的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事迹,不知读了多少遍;和平时期的建设者们惊天地泣鬼神的举动,不知感动了我们多少次,而当人民需要自己的时候,为什么却萎缩不前呢?我暗暗下定决心,听闫奶奶的话,就去当老师,争取当个好老师。
在此后40年的工作中,我始终把闫奶奶的话记在心头,一根教鞭指前程,三尺讲台写春秋。至今回首往事,总结人生历程,深感问心无愧。
(1998.2.母亲和五儿闫向东合影)
后来,闫向真到华南工学院去上大学,每个月,闫奶奶都让我代笔为闫向真写信,每次都是用她口述我记录的形式来写。她虽然不识字,但脑子灵活,口才极好,口述的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楚,除了表达母子之间的思念之情和问候之语外,更多的是对闫向真的教导鼓励,从怎样接人待物,如何处世为人,再到努力学习,报效祖国面面俱到。闫向真毕业后分配到部队国防科工委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工作,多次立功受奖,一步步成长为上校军官,与其母亲的言传身教是密不可分的。我虽然是代笔者,但每次信中对闫向真的谆谆教导,对我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鼓励鞭策着我。直到我因工作变动离开西水沟,我代笔写信才告结束。
1975年,我被调到裴家营公社当文书,那时闫奶奶还是省、地区、县、公社的党代会、人代会、妇代会的代表。每次有相关的会议,闫奶奶都会来公社,每次都会到我办公室坐一坐,喧一喧(聊一聊)。她对我的生活工作很关心,总是鼓励我听领导的话,团结同志,努力工作。
过了一年后,我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写了入党申请书,并请公社党委李秘书当我的第一入党介绍人。当时,李秘书说,另一位介绍人一定是了解你的人,也就是熟悉我的人。我马上想到了闫奶奶,在征得李秘书的同意后,我到闫奶奶家,说明了来意。她非常高兴,也非常痛快地答应当我的入党介绍人,并鼓励我要用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此后,我也确确实实努力工作着。裴家营公社是个大公社,有14个大队,83个生产队,近三万人口。南至昌灵山,北到海子滩,地域辽阔。办公室的工作忙碌而繁重,1976年的打井抗旱,1977年的抗洪救灾,1979年的包产到户,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写汇报,填报表,传指示,下通知,办公室的同志们夜以继日地工作着,我努力表现自己,争取早日入党。可是意想不到的是在召开的支部党员大会上,我的入党申请未批准,结论是再考验一个时期。当听到这个消息,我心情很不平静,甚至还有些牢骚,便把情况给闫奶奶说了,她说了解一下情况再说。后来她对我说,本次没有通过我的原因是:平时有骄傲自大的现象,瞧不起身边的同志。我认真反思,认为党员大会上的意见是正确的,也是事出有因的。
当时,公社大院有20多名工作人员,主要领导和大多数干部都是解放后参加工作的工农干部,文化程度偏低,有的是初中生,有的是小学生,还有的是通过夜校扫盲班识字学习的。年龄和我差不多的几个年轻干部都是从部队转业的,也只有初中文化,而我是高中生。在公社里,为领导写讲话稿,给广播站写新闻报道,给上级部门写汇报材料,我出笔快,内容翔实,从不误事,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也就自然而然地翘起了小尾巴,是同志们所说骄傲情绪。针对这个情况,闫奶奶严肃地批评了我,耐心地对我说:“要尊重领导,向老干部看齐,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努力工作”。我牢记闫奶奶的嘱托,勤勤恳恳工作,认认真真做人,终于在1980年底,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长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一员。
多年来,我很感谢闫奶奶对我的帮助教育,她是我心中的偶像,非常尊重和崇敬她老人家,但是有一件事,我却没有按照她的意见办,拗了她的性子。那是1981年秋天,闫奶奶一家已搬到了海子滩井灌区,迁往井灌区的十多户人家又成为另一个生产队。有一天,闫奶奶从几十里外的井灌区来我家给我安顿一件事,要我担任石坡大队党支部书记。当时的情况是,石坡大队的书记已60多岁了,需要退下来,而我就成了最合适的人选。闫奶奶盘腿坐在炕上,喝了一口茶,说话还是那样干脆利索,并带着几分命令的口气说:“苏进银,为了石坡大队一千八百多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这付担子你就挑起来吧!”我当着她的面确实不好推辞,只答应考虑一下再决定。
其实,我就根本不想当这个书记。原因是我是由民办教师调到公社当文书的,是个社供人员,从1978年开始,民办教师分期分批开始转正,以我自身的实力,我当民办教师“转正”的机会多。闫奶奶找我谈话的时候,我已经从公社返回到老城中学教学岗位了。
(母亲和小女儿闫向桂合影)
几天之后,乡上的王书记、甘乡长来我家谈话,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乡上知道我很尊重闫奶奶,所以让她打前站给我做工作。我当着乡上领导的面,说明了我的具体情况和以后的打算,婉言谢绝了他们,此事就此结束了。但我想,闫奶奶一定对我有看法,以后有机会再慢慢解释吧!
荣幸的是在1984年,经过政治考核,业务考评,文化考试,我如愿以偿地转为公办教师,端上了“铁饭碗”。我想闫奶奶听到这个消息,也一定会非常高兴的。
转眼到了2000年10月的一天,获悉闫奶奶去世了。噩耗传来,我非常悲痛。一位受人尊敬的老人,一位忠诚的共产党人,一位勤劳勇敢的贤妻良母,终于走完了人生历程,安祥地合上了眼睛。我和村上好多人,自发相约,前去吊唁。凑巧天降大雪,足有半尺之深,也许苍天有情,也为老人落泪。我跪在灵柩前,点燃上一柱长香,焚烧了一沓纸钱,磕了三个响头,心中默默祈祷:让昌灵山的青松挺直她那劳累的身躯,让西水沟的泉水洗涤她那疲惫的脸庞,让怀念的文章颂扬她的丰功伟绩,让回报的烛光照亮她的天堂之路吧!起灵的那天早上,鲜红的太阳照射在皑皑白雪上,山河大地,分外妖娆。昌灵山上雪压松梢,西水沟畔山戴白帽,鞭炮鸣响,孝幡飘荡,路钱飞舞,送葬的车队像一条长龙,蜿蜒于石坡梁下的风水宝地。此时此刻,用“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著名诗句评价刘万寿老人的一生,我觉得再也恰当不过了。
转眼间,闫奶奶离开我们已二十多年了,但她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还深深地铭刻在我的记忆中......做为红军战士,她英勇奋战,血染疆场。做为共产党员,她热爱祖国忠于党。做为基层干部,她不忘初心,一心为民。做为母亲,她抚儿育女,情深似海。她始终是我们这一代人前进的引领者,奋斗的指路人,学习的好榜样。她曾无微不至地帮助支持了我,教育鼓励了我,她永远活在人们心目中,永远是我心中的丰碑。
参考资料:
1.赵多鸿《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
2.苏进银《我心中的丰碑》
作者简介:闫向真,甘肃古浪县人,1951年11月出生,大学学历,共产党员,从军20年,历任技术员、技师、工程师,站政治处干事,计算机队副教导员、教导员,基地(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司令部训练处参谋、处长,正团职上校军衔。曾荣立三等功三次,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学习雷锋“标兵”,五次获军队科技成果奖,科技优秀论文散见于《科学技术情报与信息》。1996年转业山东省威海市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历任环翠区支公司副经理,威海市公司营业部副经理。2011年退休。2023年被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威海市分公司评为退休干部“榜样力量”的先进个人。近几年,偶有作品刊登在互联网文学平台。主编、著《心中的丰碑》上下册两本书出版。
来源:丰融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