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61 年深秋,热河避暑山庄的龙榻前,咸丰帝气若游丝。这位在位十一年饱经内忧外患的皇帝,颤抖着写下遗诏:以载垣、端华、肃顺为首的八大臣辅政,两宫太后掌印制衡。
1861 年深秋,热河避暑山庄的龙榻前,咸丰帝气若游丝。这位在位十一年饱经内忧外患的皇帝,颤抖着写下遗诏:以载垣、端华、肃顺为首的八大臣辅政,两宫太后掌印制衡。
可谁也没想到,这份看似平衡的权力布局,竟在三个月后引爆辛酉政变。肃顺被押赴菜市口斩首时,刑场围观者骂声震天,骂他 "权奸僭越";但曾国藩在日记里却写下 "此冤天地难容"。
这位晚清政坛的 "狠角色",究竟是咸丰钦点的托孤重臣,还是觊觎皇权的野心家?咱们从三件改写历史的往事说起。
咸丰八年的北闱考场,闹出了天大的笑话:整日唱戏的旗人平龄,居然高中乡试第七名。御史弹劾的奏折刚递上去,时任礼部尚书的肃顺立刻揪住不放。
彻查结果触目惊心:50 人靠贿考上榜,主考官竟是一品大学士柏葰。咸丰本想从轻发落,毕竟柏葰是三朝元老,且只是失察之罪。但肃顺拍案力争:"乱世当用重典,不杀柏葰,科场积弊永无宁日!"
最终柏葰成了清朝唯一因科场案被斩的大学士。《清史稿》后来承认,这一刀下去,"科场清肃三十年"。两年后肃顺查户部宝钞案,又扳倒体仁阁大学士翁心存,追缴贪污白银数百万两。
有人骂他 "滥杀重臣,排除异己",可别忘了,那时的官场早已烂透 —— 道光朝流传的《一剪梅》道尽真相:"仕途钻刺要精工,京信常通,炭敬常丰"。肃顺的铁腕,何尝不是给死气沉沉的清廷刮骨疗毒?
肃顺最被低估的,是他突破满汉偏见的眼光。身为皇族后裔,他却公然宣称 "满人颟顸不足恃,得靠汉人救天下"。
左宗棠当年只是湖南巡抚的幕僚,因得罪总兵樊燮,被湖广总督官文参奏 "就地正法"。咸丰已准奏,是肃顺连夜进言:"左宗棠赞画军谋,骆秉章之功皆其功也,人才难得当爱惜!" 不仅救了左宗棠,还帮他谋得实职,才有了后来收复新疆的壮举。
曾国藩更得他力挺。江南大营被太平军攻破时,咸丰怕汉人掌权不愿重用曾国藩,又是肃顺据理力争,最终促成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稳住东南半壁江山。同光中兴的半壁江山,几乎是肃顺一手搭建。
但质疑声从未停止:他保举的汉臣后来都成了 "湘系",这难道不是在培植自己的势力?可在那个满臣抱团排汉的年代,若没有肃顺的 "私心",这些能臣恐怕早已埋没尘埃。
肃顺的争议性,在对待恭亲王奕訢的态度上暴露无遗。自恭王因 "礼仪疏略" 被贬后,肃顺成了咸丰身边第一红人,可他始终对恭王严防死守。
英法联军逼近北京时,肃顺力劝咸丰 "北狩热河",却把最难啃的议和差事丢给恭王。要知道,议和成功是 "卖国贼",失败是 "误国罪",简直是把恭王往火坑里推。更狠的是,咸丰病重时,肃顺死死拦住恭王赴热河探视,直到咸丰驾崩,兄弟俩都没见上最后一面。
最耐人寻味的是,肃顺与载垣、端华结成 "铁三角",八大臣辅政后,他更是 "佩内务府印钥,行在事一以委之",连两宫太后的用度都敢裁减。这究竟是辅政大臣的职责所在,还是权力欲膨胀后的僭越?
骂他野心家的人,没看到他若想篡位,为何不趁咸丰病危时动手?说他纯臣的人,也回避不了他排挤异己的事实。
其实肃顺的本质,是 "有野心的能臣"。他的野心,是想在乱世中掌权改制,救大清于水火;他的能臣本色,是在积弊如山的清廷中,敢为天下先的担当。
可惜他忘了,皇权博弈从来只看结果。当慈禧联合恭王发动政变时,那些他保举的汉臣选择沉默,那些他得罪的权贵群起而攻之。菜市口的那一刀,斩的不是 "权奸",而是晚清最后一次自救的希望。
你觉得肃顺是忠臣还是野心家?欢迎在评论区留下观点,关注我,下期揭秘辛酉政变的更多内幕!
来源:历史的另一张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