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留意,最近几年,各种传统大牌时不时就踩雷,翻车的操作简直比连续剧还精彩——原以为稳如老狗,结果一个不注意就惊起千层浪。
你有没有留意,最近几年,各种传统大牌时不时就踩雷,翻车的操作简直比连续剧还精彩——原以为稳如老狗,结果一个不注意就惊起千层浪。
始祖鸟那个户外品牌,给自己披了一层“环保”的黄金外衣,说得天花乱坠,实际动作却让人瞠目结舌,你能想象在喜马拉雅山脉大肆放烟花吗?
环保和烟花,这俩事儿搁一块儿,像冰激凌加辣椒,说不上哪儿怪,但就是不对劲。
西贝餐饮也是,口口声声嚷嚷现做不预制,结果藏着一个保质期两年还不变色的西蓝花——这真是让吃瓜群众都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打开方式错了。
两位大佬的“滑铁卢”故事说白了,有个共同的通病:他们没把用户——尤其是挑剔的年轻群体,那个掌握话语权、倔到骨子里的群体,当回事儿。
如今谁还吃那套?闭门造车靠广告砸钱的老套路,早被这些小年轻们玩明白了。
他们心里头那根弦不是品牌说什么,而是看你怎么做,别嘴皮子转得飞快,结果实际动作跟不上。
2025年,说是新经济大年也不为过,市场里各种新模式冒出来,像雨后春笋,长得贼快。
但这些变化,你要追根问底,还真不是公司董事长、品牌老大们关在办公室里拍脑袋想出来的。
都是年轻人,年轻用户自己主动往前冲,捣腾出来的新玩法。
大伙儿不再被品牌光环吸粉、被所谓权威洗脑灌输,他们用自己的情绪和创造力,硬生生把旧商业给改了个遍。
情绪经济是个词儿,听上去洋气,其实骨子里就是年轻们“我想要啥,你得懂我”的主场。
谁能懂他们,谁就能赢——这不是鸡汤,是现状。
说真的,情绪经济这风口有多猛?
看看物流业就知道了,曾经坐冷板凳的行业,忽然杀出个春天,流量飙得飞起。
还记得那些火遍全球的团播吗?
还有各种听着像白噪音、其实专治精神焦虑的AI生成ASMR视频,数据显示播放量爆炸,真不是白来的。
每个小众癖好背后,其实藏着一群愿意为精神舒适感花钱的年轻人,他们不在意品牌logo多大,在意的是心理能不能被戳到痒处。
传统物流公司以前最吃香,是因为网购暴涨,B2C大批量集中发货,效率为王。
但如今局势变了,C2C小额“自来水”消费开始抢戏,动力源头换成了情绪和创意。
你看那盲盒经济,简直玩出了新花样。
泡泡玛特带着Labubu、星星人等IP角色,把“拆盲盒”这件事包装成了猎奇+情感的双重刺激。
一拆箱,若是“隐藏款”秒变锦鲤,若是“雷款”那就赶紧去交易,觉得自己是欧皇还是非酋在拆盒前都拴着一根情绪的绳子。
不信你看闲鱼数据,《2025闲鱼潮玩消费洞察报告》把话摆得明明白白:今年仅仅二季度,平台订单量涨了330%!成交额也刷出了近40%的高增长。
那些数以千万计的物流订单,全靠年轻人自发寄出,每天大大小小包裹飞来飞去,活生生硬是喂胖了原本快卷死的快递公司。
新的玩法下,物流行业得“卷”新方式。
不是谁便宜谁快就能赢,而是谁懂得给“寄件体验”加分,谁才能站稳脚跟。
快递100、菜鸟裹裹这些三方平台,用算法把报价和时效透明化,各式各样上门取件服务,把物流这件事从冷冰冰的快递,弄成了带情怀的“小确幸”。
而各大物流头部公司也抓住潮玩和手作这些高频低额的散件需求,一波接一波的优惠,把小众市场变成了新增长点。
许多小厂家、小卖家走新路,每一笔顺丰、京东快递背后,不只是货物流转,还有情绪流转——这才是今天物流业的“超级毛细血管”。
说到情绪经济,就不能不提“丑拖鞋”这波离谱的梗。
湖北鄂州那边的皮邻军,靠手工刻刀和卡纸,做出各种动漫纸模,全球卖爆,赚得盆满钵满。
他的经验其实很有代表性:发自兴趣,产业园里搭桥,跨境电商让全球粉丝下单,物流网络打包送走。
仔细琢磨这些故事,你会发现:流量源头其实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背后的人设、情怀和参与感。
卖拖鞋靠“丑萌”、纸模靠“动漫情怀”,年轻人为这些买单,是因为他们在商品里找到了“共鸣”,而不是“冷冰冰”的流水线。
刘世奇那几双拖鞋,“丑”得花,不是随口说说。
他用AI工具在海外社交平台上倒腾流行趋势,把“丑萌”和“奇葩”包装成个性标签,然后自己设计出一系列造型,结果一双拖鞋在美国能卖145刀,毛利率92%!
你能想象吗?
这得多懂“情绪经济”呀,六个人的小公司,直接干到年销售3000万,不服不行。
新趋势不止于潮玩和手作,“听劝经济”也是狠角色。
你听劝我就买,你固执我就不惯着。
谁把消费者当大爷,谁能活下去。
这些年“养成系主播”叠buff就是个例子,让半素人上场,观众参与成长,成了灵魂合伙人。
不是专业艺人练出来的套路,而是网友一边刷弹幕,一边反向“指挥”主播。
谁合群谁出圈,这事儿市场说了算。
家电圈也早就看明白了,产品研发不再关在小黑屋里画图纸,直接开“许愿池”,让网友点单。
海尔今年3月,社交账号评论区被网友刷爆了,有人喊着要能分区洗内衣、袜子的洗衣机。
海尔没忽悠人,直接喊工程师连夜开发。
没一个月,集成三个滚筒、支持同时洗三类衣物的“懒人洗衣机”亮眼登场,首发48分钟卖破一万台,16小时销售额破亿。
要说明白,这不是广告的胜利,而是参与感、情绪感和话语权的胜利。
别以为只有大厂才玩听劝。
手机圈更卷,玩家们身上续航焦虑,抱怨系统卡顿,vivo直接整出iQOO 15,新一代骁龙处理器,7000mAh超大电池,还配2K三星屏。
这下子,重度打游戏、看剧的用户再也不用天天揪着电池找充电宝。
苹果也放下身段了,iPhone 17把高刷新率屏幕直接下放给标准版,镜头散热啥的纷纷升级,每一刀都割在网友关心的点上。
不听劝的都凉了,谁“听劝”,谁能混得久,这已经是赤裸裸的“商业铁律”了。
细数下来发现,各行各业其实都在上演极限听劝。
绍兴那家飞恋伞厂的老板“伞叔”,在抖音圈粉两百万,也是靠“许愿池”。
走夜路怕黑?研发夜光伞;
收伞怕捅肚子?造反捅肚雨伞;
夏天晒爆皮肤?风扇伞安排上。
每一款伞,灵感都被评论区网友“召唤出来”。
亏损两百万的破产伞厂一夜之间变身年销百万件的新晋网红,他靠的不是传统渠道,而是实时响应和参与感。
你发现没,听劝经济其实就是把“用户主权”彻底推到台前。
从“我说你买”到“你提我改”,商业规则翻了个跟头。
情绪经济和听劝经济说白了就是一场,由年轻人大声呐喊、品牌不得不低头的革命。
谁不服气、不跟着用户走,就要被淘汰。
这股浪潮,影响的不止是快消费品。
汽车、美妆这些曾经“听不见”用户呼声的线下行业,现在也被社交媒体推到风口浪尖。
年轻人本身就是话题制造机,他们手里捏着“定义潮流”的大权,随时可以让品牌爆红,也能让它跌落神坛。
广告不再是唯一的扩音器,短视频、评论区、弹幕才是真正的舆论阵地。
品牌要么学会赶潮流,抱住“情绪红利”,在用户旁边蹲着跟他们一起哭一起笑;
要么只能眼看着对手,抱着“听劝”的策略,弯道超车,自己凉凉。
这就是2025年,所有品牌、所有行业不能回避的生死存亡之问。
商业,不再是金字塔顶端的少数人拍板定调,而是全民参与、你一票我一票的广场舞。
未来还会有新的风口吗?
说实话,没人敢拍胸脯保证,但有一点可以确定:
只要年轻人还在发声,还在拿手机刷评论,商业规则就会变。
用户说了算,就是最大的规则。
读到这,你怎么看待“听劝经济”与“情绪经济”?
你有没有被哪个品牌的“让步”或“回应”戳中过心?
欢迎留下评论,聊聊你经历的小故事!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来源:萌宠狂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