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小宗难续娃哈哈?宗馥莉改名风波里的4重困局与破局之道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2 14:11 1

摘要:最近饮料圈最热闹的事,莫过于宗馥莉要把“娃哈哈”改成“娃小宗”的传闻。网上吵翻了天,有人说“好好的国民品牌改得像山寨”,有人骂“刚接班就瞎折腾”,还有人压根没听过“元小华”“小宗”这些说法——后来才搞明白,这些多半是误传,真正提上日程的新名字是“娃小宗”。但不

最近饮料圈最热闹的事,莫过于宗馥莉要把“娃哈哈”改成“娃小宗”的传闻。网上吵翻了天,有人说“好好的国民品牌改得像山寨”,有人骂“刚接班就瞎折腾”,还有人压根没听过“元小华”“小宗”这些说法——后来才搞明白,这些多半是误传,真正提上日程的新名字是“娃小宗”。但不管叫啥,消费者的态度很明确:不买账。

这事根本不是“改个名字”那么简单,往深了挖,全是民企传承里的商标枷锁、情怀博弈和权力洗牌。咱们掰开揉碎了说,从“为啥要改”“为啥不买账”“能不能成功”到“该咋收场”,把这盘棋看清楚。

第一层:不是想改,是没法用——改名背后的商标死结

先澄清个关键事实:宗馥莉改名字,真不是任性耍“公主脾气”,更像是被商标权逼到墙角的无奈之举。好多人以为“娃哈哈”是宗家的私产,其实早不是这么回事了。

现在娃哈哈的股权架构特别复杂:杭州市上城区文商旅集团占了46%的股份,是最大股东;宗馥莉手里只攥着29.4%;剩下的24.6%归职工持股会。更要命的是,“娃哈哈”那387件核心商标,所有权在集团手里,不是宗馥莉个人的。按照规矩,不管是生产新产品还是授权给子公司用,都得全体股东一致同意,少一票都不行。

去年年初,宗馥莉想把这些商标转到自己控股的食品公司,结果直接被摁了暂停键。这就等于说,她虽然是董事长,却没法自由用“娃哈哈”这个金字招牌。上海有家娃哈哈饮用水公司,之前因为拿不到授权,被逼得自己搞了个“沪小娃”品牌,还喊着“同宗同源”,说白了就是为了活下去。宗馥莉的宏胜集团也一样,要是股东哪天不同意了,连生产纯净水都可能涉嫌侵权,这经营风险谁扛得住?

所以搞“娃小宗”,本质是“另起炉灶”。从今年2月开始,宏胜集团疯狂注册商标,“娃小宗”“宗小娃”等45个类目全包了,连啤酒、化妆品都没放过。一方面是破商标困局,另一方面也是在收权力——这两年她一直在把经销商、员工转签到宏胜系,去掉“娃哈哈昌盛”这类老标签,改成“娃小宗”等于给新体系盖个戳。

但她千算万算,没算到消费者的反应会这么激烈。

第二层:为啥不买账?30年情怀不是换个名字就能割的

消费者的吐槽看着零散,其实藏着三层核心抵触,每一层都戳中了品牌运营的要害。

1. 名字本身太“掉价”,丢了国民品牌的亲和力

“娃哈哈”这三个字有多妙?叠字结构朗朗上口,刚会说话的小孩都能念,“哈哈”俩字自带欢乐感,跟饮料的消费场景完美契合。可“娃小宗”呢?网友的评价一针见血:“像某个老板家的私人作坊牌子”“小宗是谁?听着一点不亲切”。

更糟的是传播性差。好品牌名得“好记、好念、好传播”,农夫山泉、东方树叶都是这个路子。“娃小宗”三个字硬邦邦的,既没延续“娃哈哈”的记忆点,又没造出新的辨识度。更倒霉的是,还没正式推出就被山寨大军盯上了,各种“宗小娃”“娃宗小”的商标抢注一大堆,直接稀释了品牌独特性。这就好比刚要盖房子,地基先被人挖了。

2. 改的不是名字,是30年的情感连接

对80后、90后来说,“娃哈哈”早不是瓶饮料了。是小时候攥着五毛钱去小卖部的期待,是妈妈冲在奶瓶里的营养液,是书包侧兜里装的AD钙奶。这种集体记忆,是娃哈哈最值钱的品牌资产——就像可口可乐前总裁说的,就算工厂烧了,只要商标在,银行都愿意抢着贷款。

可宗馥莉这次改名,等于主动扔了这张王牌。网友说“不是不接受新名字,是不接受把回忆换了”,这话戳中了要害。加多宝当年丢了“王老吉”商标后,花了几十亿砸广告,反复强调“红罐凉茶改名加多宝”,就是为了把情感记忆平移到新品牌上。反观宗馥莉,既没开新闻发布会解释,也没跟消费者做任何沟通,就靠一份经销商通知悄悄官宣,问起来还“无回应”。这种“冷处理”,等于把消费者的情怀晾在了一边。

3. 信任崩塌:这还是原来的配方吗?

消费者最实在的顾虑是:名字改了,东西还是不是原来的味儿?这种不确定性,直接击中了快消品的命门。

娃哈哈能火30年,靠的是“品质稳定”的口碑。突然换成“娃小宗”,大家下意识会犯嘀咕:是不是换了生产线?原料跟以前一样吗?万一不好喝了咋办?更要命的是,宗馥莉之前搞的高端品牌KELLYONE,已经栽过跟头——定位年轻人的气泡水、无糖茶,看着花哨,结果淘宝店最高销量才5000单,最后库存都当员工福利发了 。这让消费者对她的“新品审美”打了问号:连KELLYONE都卖不动,“娃小宗”能靠谱吗?

经销商的态度更直接。有合作二十年的老经销商说“不愿冒险卖新牌子”,毕竟推新品牌要砸钱宣传,还不知道市场认不认,万一卖不动,自己得亏死。渠道端一犹豫,消费者连见都见不到“娃小宗”,更别提买了。

第三层:能成功吗?看看加多宝的先例就懂了

要判断“娃小宗”能不能成,先得搞明白:一个国民品牌换名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看看加多宝的案例就清楚了——当年丢了“王老吉”,靠三点才活下来:红罐包装的视觉延续、“怕上火”的心智强化、砸重金的营销轰炸。

对照这三点,宗馥莉目前一条都没做到,甚至还在反向操作。

先看劣势,简直是“地狱开局”:

- 品牌资产归零:等于放弃了“娃哈哈”387件商标的价值,从头开始培育新品牌,光是让消费者记住“娃小宗=原来的娃哈哈”,就得花上亿的成本,这钱宗馥莉愿意砸吗?

- 对手虎视眈眈:现在饮料市场早不是当年的蓝海了,瓶装水有农夫山泉、怡宝,无糖茶有东方树叶、三得利,气泡水有元气森林,谁会给“娃小宗”留位置?

- 内部人心浮动:KELLYONE的失败已经让老员工没信心,改名又让经销商动摇,内部不稳,外面怎么打?

- 名字硬伤难补:“娃小宗”的个人标签太重,很难像“娃哈哈”那样成为大众品牌,搞不好真会变成“宗家的私人品牌”。

再看仅有的优势:

一是宏胜集团的产业链基础。宗馥莉掌控的宏胜做了多年娃哈哈的上游供应商,包材、模具都是自产,能降20%的成本,这能保证“娃小宗”的品质和价格稳定。二是渠道底子还在。2024年娃哈哈营收回到700亿,线上渠道占比从7%涨到19%,还有一批千万级的核心经销商 ,要是能把这些渠道盘活,“娃小宗”至少能铺到消费者面前。

这么算下来,“娃小宗”想复制娃哈哈的辉煌基本不可能,能做到“不亏”就算成功了。但如果操作不当,很可能重蹈KELLYONE的覆辙——之前宏胜试过一款“娃小宗”无糖茶,全年才卖8.1万,最后直接下架了,这已经是市场给的预警。

第四层:破局之道:别跟名字死磕,得抓核心矛盾

宗馥莉现在的处境,有点像手里攥着一副好牌,却非要拆了重洗。其实根本不用跟“改名”死磕,换个思路就能解套,核心就抓三点:稳商标、保品质、续情怀。

第一步:先解商标死结,别把路走死

“娃小宗”可以做,但没必要完全替代“娃哈哈”。宗馥莉可以跟国资股东谈判,搞“双品牌战略”:经典产品比如AD钙奶、纯净水,继续用“娃哈哈”商标,毕竟这些是基本盘,股东也不会跟钱过不去;新品类比如健康饮品、功能饮料,用“娃小宗”试水,既规避了商标风险,又给新品牌留了空间。

上海那家“沪小娃”就是个教训——硬生生跟“娃哈哈”切割,结果只能喊“同宗同源”蹭情怀,何必呢?宗馥莉手里有29.4%的股份,还有宏胜的产业链支撑,完全有筹码跟股东谈“商标共享”,总比从零开始强。

第二步:用“老味道”锚定信任,别搞虚的

消费者最关心的是“东西变没变”,那就在这上面做文章。推出“娃小宗”时,直接印上“原娃哈哈团队打造”“经典配方延续”,甚至可以搞“盲测活动”,让老顾客现场尝,证明味道没差。

农夫山泉能成“时代优品”,靠的就是“天然水源”的品质承诺。娃哈哈也该这么干:公开生产线视频,强调包材还是宏胜自产,原料供应商没变,用透明化打消顾虑。之前AD钙奶一年卖50亿,纯净水销量涨188%,这些都是信任基础,千万别丢。

第三步:跟消费者“好好说话”,别端着

加多宝当年花那么多钱搞营销,本质是跟消费者“共情”。宗馥莉现在最该做的,是开一场公开沟通会,别藏着掖着,直接说“改名是因为商标受限,不是想丢情怀”。甚至可以搞个“新名字征集活动”,让网友参与进来,就算最后还用“娃小宗”,也能让大家觉得“被尊重了”。

还可以打“回忆牌”,但得玩出新意。比如搞“娃哈哈童年展”,展出老包装、老广告,让80后、90后带娃来打卡;或者跟奶茶店合作,出“AD钙奶特调饮品”,把情怀变成年轻人的社交货币。之前娃哈哈搞的AD钙奶奶心月饼就有点这个意思,可惜没持续做下去。

第四步:稳住经销商,渠道才是命脉

经销商是连接品牌和消费者的关键,现在他们怕风险,宗馥莉就得给“定心丸”。比如承诺“卖不动可退换”“推广费总部承担50%”,对核心经销商给额外奖励,就像2024年给销售人员涨30%工资那样 ,用真金白银稳住渠道。

那些年销千万的大经销商,手里有几千个终端网点,只要他们愿意推,“娃小宗”就能铺到超市、小卖部。要是经销商都犹豫,就算名字改得再好,消费者也见不到产品,纯属白搭。

第五步:长期靠创新,别总跟在别人后面

短期靠情怀稳盘,长期还得靠产品说话。宗馥莉之前搞KELLYONE失败,问题出在“模仿跟风”——元气森林火了就搞气泡水,东方树叶火了就搞无糖茶,没有自己的特色。

现在健康饮品是风口,但不能只喊“0糖0脂”,得搞差异化。比如针对宝妈群体,出“AD钙奶升级版”,加钙加维生素,强调“适合3岁+儿童”;针对上班族,搞“低糖茶+膳食纤维”,主打“解腻又饱腹”。农夫山泉的“东方树叶”熬了十年才火,娃哈哈有渠道和品质基础,只要沉下心搞产品,不愁没市场。

结尾:品牌的根是信任,不是名字

说到底,消费者骂“娃小宗”难听,不是反对变革,是怕丢了情怀,怕没了信任。“娃哈哈”这三个字,是宗庆后蹬三轮车卖冰棒攒下的,是施幼珍守着账本熬出来的,是30年品质堆出来的,这些才是品牌的根。

宗馥莉想搞“去宗庆后化”的改革,想立自己的权威,都能理解,但改革不是“砸招牌”。娃哈哈2024年能回到700亿营收,靠的还是老产品、老情怀、老渠道 ,这说明大家没放弃这个品牌。

要是宗馥莉能想明白:“娃小宗”可以是新的尝试,但别替代“娃哈哈”的情怀;改革可以激进,但别丢了品质的根。那就算名字改了,消费者照样会买账。可要是一门心思跟名字死磕,把30年的信任和情怀都折腾没了,那再牛的产业链、再强的渠道,也撑不起一个没有灵魂的品牌。

毕竟,大家喝的不是“名字”,是回忆,是放心。这点想通了,“娃小宗”才有活下来的可能。

来源:白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