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生气,身体或真吃不消!医生提醒:爱生气的人要警惕4种疾病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2 02:54 1

摘要:“你看看你,别动不动就生气,小心气坏自己!”王阿姨今年56岁,儿女都很孝顺,可她平日却总因家庭琐事、小区邻里或朋友圈八卦,动不动就来气,家人劝也劝不住。最近体检查出血压忽高忽低,还时不时闹胃痛。医生一句话让她忧心:“爱生气的人,身体会吃亏,心脑血管、消化、免疫

“你看看你,别动不动就生气,小心气坏自己!”
王阿姨今年56岁,儿女都很孝顺,可她平日却总因家庭琐事、小区邻里或朋友圈八卦,动不动就来气,家人劝也劝不住。最近体检查出血压忽高忽低,还时不时闹胃痛。医生一句话让她忧心:“爱生气的人,身体会吃亏,心脑血管、消化、免疫系统都可能出问题。”王阿姨一边犯嘀咕:“难道这不是小题大做?”一边又不禁自问:生气,真的会把人气出一身病吗?到底会有哪些危险?

其实,生活里像王阿姨这样的人并不少见。很多人口头上说“气大伤身”,可真正重视并尝试改变的却寥寥无几。经常生气不仅仅是情绪问题,更是健康的隐形杀手。权威数据显示,情绪波动大的人,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高出30%以上。到底生气能让身体“遭殃”到什么程度?又该如何科学调节情绪,守护健康?尤其是第3种后果,往往被大家忽视。今天,我们就用科学视角,一起破解“生气”的健康密码。

哈佛大学心理健康团队曾总结,长期负面情绪如愤怒、焦虑,对全身各大系统都是一种“慢性损耗”。医学上,“情绪性障碍”不仅指心理病,更明确指向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免疫力紊乱等具体疾病:

一是高血压与心脏病。生气时,交感神经被强烈激活,肾上腺素激增,导致心跳加快、血压迅速飙升。长期如此,高血压和冠心病发病风险增加约32%。《国际心脏病学杂志》2022年发表的流行病学数据表明,经常焦躁的人,心梗发作概率比性格温和者高出约1/3。不少心梗、脑卒中患者发病前,都有激烈争吵、严重生闷气的经历。血管像“水管”,经年反复高压容易“爆管”——这是医学上心脑血管事件的真实图景。

二是肠胃疾病。生气时,胃肠道血流减少,消化酶分泌紊乱,易诱发胃痉挛、胃炎、消化性溃疡。有研究显示,经常抑郁愤怒者,罹患消化性溃疡的风险比普通人高40%。过去医院门诊常见因气急攻心而出现胃疼、腹泻,甚至胃出血的患者。情绪其实能穿肠而过,打乱肠胃节奏。

三是免疫力下降和炎症反应。负面情绪被证实会让体内炎症因子水平上升(如IL-6、CRP),免疫防御力滑坡。一项涵盖3720名中老年人的横断面研究发现,常年脾气暴躁者,感冒发病率提升1.7倍,慢性病复发率也更高。这是因为免疫系统长期被“压力荷尔蒙”干扰,遭到抑制和紊乱。这一后果往往被大家忽略,但实际威胁极大。

四是焦虑、失眠及神经系统损伤。长期激烈情绪波动,会扰乱大脑内神经递质平衡,导致持续性焦虑、易怒、睡眠障碍。数据指出,60%以上经常生闷气的中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眠,进而反馈加重焦虑、沮丧,陷入恶性循环。

医学研究表明,有意识地进行情绪管理,能显著降低身体疾病发生率。2019年北京协和医院一项为期6个月的干预观察显示,60岁以上的“乐观组”患者,其血压、血脂、免疫指标均好于对照组。其中高血压发作减少近17%,胃部不适症状下降21%。那坚持调整情绪,还会带来哪些变化?尤其这4种改善最值得关注:

情绪稳定后,心脑血管发病风险显著降低。高危人群通过冥想、深呼吸、心理疏导后,血压平均降低8.4 mmHg,血脂和血糖波动幅度减小,心脏“警报”明显减少。

胃肠道舒适,食欲和消化改善。中国医科大学2021年数据显示,积极情绪者的消化道溃疡复发率比消极情绪组低22%,胃痛发作也明显减少,生活质量提升。

免疫功能得到修复。情绪疏解6周后,炎症指标(CRP)下降11%-15%,感冒和慢性病复发率逐季度下降,生活更有活力。

睡眠质量升高,入睡困难、易醒等失眠问题缓解显著。浙江大学健康心理中心跟踪测评表明,情绪管理训练8周后,入睡时间提前24分钟,夜间觉醒减少30%。长远看能阻断焦虑、失眠的恶性循环。

如果你或家人性格急躁易激动,不妨试试以下几种方法,为健康“减压”:

培养情绪觉察与自控能力:遇到冲突时,深呼吸十秒、默数倒数五秒,让大脑“缓冲”。知名心理学家建议,情绪冲到“临界点”时,先暂停,当场不做决定,远离事件现场5-10分钟,等情绪回归理性。

学会有效表达情感:与信任的人沟通烦恼,也可以用写日记、画画、听音乐等方式宣泄负面情绪。不要陷入孤独自责的怪圈。

加强锻炼与冥想最推荐慢走、八段锦、冥想呼吸训练,每次20-40分钟,每周3-5次。多项研究证实规律运动+有意识松弛训练,可以有效降低交感神经活性,稳定心率血压。

构建支持圈:多与朋友、家人互动,参加兴趣小组等社会性活动。家庭和社交支持能降低压力激素,实现情绪正向调节

保证充足睡眠,规律作息:情绪波动时,保持夜间7小时以上高质量睡眠,是自愈的“大补药”。

健康,其实很大程度上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别让情绪成了隐形杀手,用行动给自己建立“情绪防护墙”。从今天起,学会 “慢半拍”,让健康多十分。从现在起,面对让人生气的事,试着深呼吸、微微一笑,或许就是改变的开始。

但请务必记住:每个人的具体健康状况、情绪调节需求都不完全相同,如果自觉难以控制情绪、情绪改变引发明显躯体不适,一定要及时前往当地正规医院,接受专业医生的详细评估和指导。文中方法为一般性建议,仅供大家参考。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国际心脏病学杂志》2022年增刊
王志勇,等.《负性情绪对心脑血管的损害机制与预防对策》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1.
朱莉娅·林.《慢性压力与消化道溃疡发病风险》World J Gastroenterol,2022.
北京协和医院情绪与慢病健康管理研究项目年度报告,2019.
李国明.《心理应激与免疫功能关系》中国免疫学杂志,2020.
汪明,等.《冥想干预降低高血压危险的循证医学研究》中华高血压杂志,2019.
浙江大学健康心理研究中心年度数据分析,2023.
中国医科大学《积极情绪与消化系统健康新探》,2021.
《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

来源:江亭晚色静年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