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北大19岁男学生淋巴瘤走了,他存在三个生活误区,引人深思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2 11:21 2

摘要:回顾:北大19岁男学生淋巴瘤走了,他存在三个生活误区,引人深思淋巴系统是机体的过滤与免疫体系,由遍布全身的淋巴管、淋巴结、脾脏等组成,负责回收组织液、阻挡病原并维持免疫平衡。而淋巴瘤,正是发生在淋巴细胞上的恶性肿瘤,包括霍奇金(HL)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

回顾:北大19岁男学生淋巴瘤走了,他存在三个生活误区,引人深思淋巴系统是机体的过滤与免疫体系,由遍布全身的淋巴管、淋巴结、脾脏等组成,负责回收组织液、阻挡病原并维持免疫平衡。而淋巴瘤,正是发生在淋巴细胞上的恶性肿瘤,包括霍奇金(HL)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具有全身性扩散特征。据统计,2016年中国约有 75400 例淋巴瘤新发病例,年龄标准化发病率(ASIR)分别为HL约 0.46/10万,NHL约 4.29/10万。霍奇金淋巴瘤在年轻人中(如大学生)相对更常见——2019年数据显示,超过60%的新确诊病例年龄在44岁及以下 。

19岁的王晨曦是一名大一新生,就读于北大商科。外表阳光,性格开朗,他总是班里活动的组织者,喜欢和同学们打篮球、熬夜打游戏,表面上精力充沛,似乎从不知疲倦。可实际上,进入大学后,他养成了许多坏习惯:经常熬夜到凌晨三四点才睡觉,靠着咖啡和能量饮料硬撑课堂;三餐极不规律,而且偏爱油炸,蔬菜水果几乎很少碰。加上他喜欢在寝室里抽电子烟,认为比传统香烟安全,久而久之,免疫力逐渐下降,身体也就亮起了红灯。

2018年10月13日这一天,王晨曦醒来时,第一反应是脖颈处传来的钝痛。他抬手一摸,指尖触到一颗豌豆大小的肿块,质地坚硬,压上去微微发酸。他愣了片刻,皱着眉头揉了揉,心里嘟囔:“可能是熬夜长痘,或者淋巴结发炎吧。”这种解释让他暂时安了心。他仍像往常一样背着书包去上课,只是偶尔下意识伸手摸摸脖子,指腹触到那颗小小的鼓起时,心里还是会闪过一丝不安。而这天晚上,他翻来覆去总觉得闷热,醒来时枕头湿了一片,他掀开被子,浑身被冷汗粘住,却安慰自己:“换个薄点的被子就行了。”

时间很快来到10月26日,他发现脖颈上的肿块没有消下去,反倒在原处边上又摸到了一个更小的突起。照镜子时,喉结一侧的线条不再光滑,而是带着隐隐的隆起。他试探着按了几下,只觉得有种钝钝的胀感。与此同时,他的身体也开始频繁示警。走在校园里,哪怕只是快走两段楼梯,他都会感到胸口发紧,呼吸比别人急促,汗珠顺着鬓角滴落。他盯着自己湿漉漉的掌心,心底闪过一丝恐惧,却还是硬生生压下去。

他告诉自己:“可能最近运动少了,身体差了点。”可是夜里盗汗的情况愈发明显,他常常半夜被浸透的睡衣惊醒,胸口发凉,背脊一阵阵发抖。他抱着毛巾缩成一团,强迫自己闭上眼,企图用睡眠逃避这种说不清的异常。

直到11月17日,王晨曦终于撑不下去了。起床时,他在锁骨下又摸到了几个小结节,腋下也能触到轻微的鼓起。他对着镜子发怔,颈部鼓起的轮廓让他心底彻底慌了。更可怕的是,短短一个月里,他体重悄然减少了五公斤,裤腰带明显松了,他自己却没做任何减肥的努力。而这天下午,他在寝室看书,正埋头翻页时,胸口忽然传来一阵压迫般的疼痛,呼吸急促得像被人勒住喉咙。他猛地直起身,手紧紧捂住胸口,额头瞬间布满冷汗,书本从指尖滑落,重重摔在桌面上。身边的室友被吓得抬头,他脸色惨白,嘴唇颤抖,连话都说不完整,只挤出断断续续的几个字:“快……带我去医院……”

室友冲过来扶他,他却觉得双腿发软,几乎站立不稳。胸口的压迫感一阵阵涌上来,像有人在里面塞进了一块沉重的石头。他的手还本能地摸向脖子,指尖触到那几处硬块,心里猛地一凉。一路被搀扶到医院,医生了解清楚他的症状后,为他安排了一系列检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7.6×10⁹/L,血红蛋白122g/L,血小板230×10⁹/L,淋巴细胞比例46%,轻度升高;乳酸脱氢酶(LDH)320U/L,较参考范围上限偏高;β2-微球蛋白3.5mg/L,提示肿瘤活跃度升高。

影像学检查包括增强CTPET-CT,显示颈部、纵隔及部分腋窝淋巴结肿大,代谢活跃。颈部淋巴结活检提示:淋巴组织结构破坏,异型淋巴细胞弥漫浸润,免疫组化CD20(+),Ki-67约60%,符合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早期

看着厚厚一叠的检查单,王晨曦的眼睛瞪大,手心瞬间冒出冷汗。他原以为只是普通淋巴结炎,没想到竟是“淋巴瘤”——这个陌生又让人心惊的词。声音颤抖着问:“我……我才十九岁啊,怎么可能会得癌?

医生沉稳地解释:“淋巴瘤是一种源于免疫系统的恶性肿瘤,不是老年人的专属疾病。它的发病和免疫功能紊乱、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环境因素都有关系。你长期熬夜打游戏、饮食不规律,免疫力下降,这些都可能成为诱因。”医生强调,王晨曦幸运的是在早期发现,规范治疗效果好,治愈率可达70%以上,“关键是要积极配合。”

王晨曦的父母得到消息后,迅速赶来了医院,当即同意化疗,随后,王晨曦接受了R-CHOP化疗方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第一次化疗后,他出现了强烈的恶心、呕吐,口腔黏膜溃疡,吞咽时火辣辣的疼。化疗第十天,他看着一缕缕黑发落在枕头上,心里像被狠狠揪了一下,夜里盯着镜子里的自己,满脸憔悴。他试着安慰自己:“只要能好起来,头发没了也没关系。”

在第二个疗程中,他的免疫力急剧下降,白细胞降至1.2×10⁹/L,必须靠升白针维持。轻微的咳嗽也让他如临大敌,戴着口罩不敢随便出门。他还因泼尼松导致食欲增加、体重波动,整个人面部浮肿。他一度沮丧,甚至在输液椅上低声嘟囔:“为什么偏偏是我?”

但每次母亲在病房守着,他又强忍着,把苦涩吞回肚子,好在靶向治疗让他看到了希望。利妥昔单抗点滴缓慢输入,他明显感受到化疗联合靶向后的淋巴结肿块逐渐缩小,胸口压迫感也在消退。医生安慰他:“这是药物在发挥作用,你要坚持下去。”但随之而来的,是频繁的寒颤、低热,让他在被窝里瑟缩不已

到了免疫治疗阶段,医生为他加用了新型PD-1抑制剂。起初他心怀忐忑,但在随访中,PET-CT显示病灶代谢逐步下降,他的眼神重新亮了起来。可免疫治疗也并非全无代价——他出现过一过性皮疹,瘙痒难耐,有时还要靠抗组胺药缓解。

而经过6个周期的综合治疗,复查PET-CT显示原有病灶代谢基本消退,LDH恢复正常,β2-微球蛋白降至1.8mg/L,医生宣布:“目前达到完全缓解,可以出院了。”听到这句话,王晨曦眼眶一热,母亲眼泪止不住地落下。出院前,医生特地叮嘱王晨曦:“你现在虽然缓解,但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第一,必须规律复查,每三个月一次,必要时做PET-CT;第二,按时服药,预防复发;第三,注意饮食,避免生冷、辛辣和烧烤,保持营养均衡;第四,避免感染,出入公共场所要戴口罩,感冒发热必须及时就医;第五,不可熬夜,不可过度劳累;第六,要保持积极心态,心理压力过大会影响免疫功能。”

王晨曦默默点头,把每一句话都记在心里。走出病房后,他的生活逐渐发生了改变,母亲为了照顾他,特意租了套房子,王晨曦也完全戒掉了熬夜打游戏的习惯,晚上十点前就关灯睡觉;饮食上以清淡为主,早晨喝一杯牛奶配全麦面包,中午多吃蔬菜和鱼肉,晚餐则以清汤面或粥为主;每天坚持轻度运动,选择在小区公园里散步半小时;上课期间再也不乱吃零食,带着保温杯喝温水;他甚至养成了每天写健康日志的习惯,记录体温、体重和身体的小变化。

母亲常笑着说:“以前你是最不省心的孩子,现在倒成了我们全家的健康榜样。”王晨曦也会自嘲:“大病一场,等于被人生重置了。”复查结果持续良好,血常规和影像学都显示稳定,他的脸色逐渐红润,身体逐渐恢复。每次走进复查科室,医生们都笑称:“你是年轻患者里的‘模范生’。”

本以为身体健康只会越来越好,意外却发生在2019年11月27日,王晨曦正坐在书桌前,笔尖在作业纸上来回划过。起初,他只觉得额头上隐隐作痛,就像有人在颅骨深处轻轻拧紧了一根绳索。他下意识伸手揉了揉太阳穴,试图用最简单的方式驱散这股压迫感。可没过几分钟,疼痛突然升级,像是有一把钝斧在脑袋里一下一下地砸,额头到后枕被一股剧烈的冲击波贯穿。他屏住呼吸,笔“啪”地从指尖滑落。

紧接着,一股晕眩感袭来,整个房间开始旋转。他猛地抓住桌沿,手指关节绷得发白,仿佛这是他最后的支点。可眼前的纸张在视线里渐渐扭曲,字迹像墨水滴进了水里,四散成一片模糊。他想要站起身,却只觉得双腿仿佛不是自己的,动作迟缓、僵硬,身体重重地一歪,几乎要从椅子上滑下去。他喘着粗气,额头渗出冷汗,汗珠顺着鬓角滴落。头痛逐渐逼近极点,像有人在颅腔内插入无数尖钉,每一秒都在撕裂。

他疼得发出低沉的呻吟,双手死死抱住头,指甲几乎掐进头皮。可怕的不仅是疼痛,还有渐渐涌上的迟钝感——他的右手竟然无法灵活活动,连想去拿掉落在地上的笔,都像被无形的力量压住。嘴唇也开始僵硬,他想喊“妈妈”,却只吐出含混不清的几个音节,声音沙哑得连自己都几乎听不懂。这种失控让他心底涌出一股强烈的恐惧。他拼命睁大眼睛,却发现眼前的光线忽明忽暗,左眼的视线已经模糊到看不清墙上的挂钟

他知道情况不对,想伸手去拍打书桌求救,可手臂动作迟缓、颤抖,只划出一道软弱无力的弧线。剧烈的头痛伴随意识的混沌,让他像被推入了黑暗的深井,挣扎却无法上浮。这时,母亲推门而入,眼前的一幕让她惊慌失措:王晨曦整个人歪斜在椅子上,额头冷汗直冒,脸色苍白,口齿不清,双手痉挛性地抱着头。她几乎是尖叫着扑过去,试图扶正儿子,却发现他身体僵硬而颤抖。呼喊声中,父亲立刻拨打了急救电话。

王晨曦被送入急诊室后,立即接受了系统检查。头颅CT提示:左侧额颞叶大片状低密度影,边缘模糊,脑沟消失,脑实质明显肿胀;脑膜增强扫描示广泛弥漫性强化,提示脑膜受累;颅内压监测:280mmH₂O(显著升高);血常规示白细胞6.2×10⁹/L,淋巴细胞比例异常升高;血生化提示乳酸脱氢酶(LDH)升高至780U/L;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蛋白含量2.1g/L(显著增高),可见大量异常淋巴细胞,形态不规则,结合病史考虑淋巴瘤脑膜、脑实质广泛受累。

立即给予甘露醇静脉推注降低颅压,同时应用地塞米松抑制炎症反应;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静脉输液维持电解质及血流动力学稳定。病情继续恶化,监护仪提示血压下降至70/40mmHg,心率40次/分,心电图出现广泛ST段异常,随即出现心跳骤停。立即行胸外按压,肾上腺素静脉推注,配合呼吸机正压通气,持续心肺复苏20分钟,仍无自主心跳恢复。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

抢救室外,王晨曦的父母早已等得心力交瘁。母亲双手合十,来回轻声喃喃,泪水不断滑落,父亲则频频踱步,额头青筋暴起,眼神里满是慌乱与无助。每一分钟都像刀割般漫长,他们实在想不通——这个才19岁的孩子,怎么会突然病得这么严重?

当抢救室的门缓缓推开,主治医生沉重地走出,摘下口罩,声音压抑而低沉:“对不起,我们尽了全力……王晨曦因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晚期,脑膜及脑实质受累导致颅内高压危象,心跳呼吸骤停,最终抢救无效。

这一句话,像一记重锤击碎了父母最后的希望。母亲瞬间腿一软,整个人跪倒在地,捂着脸歇斯底里哭喊,泪水模糊了整个世界。父亲双手紧紧抓住医生的白大褂,眼睛布满血丝,声音嘶哑:“不可能!我儿子不是一直在好转吗?复查不是都说良好吗?为什么会突然这样?!”

母亲哭着补充,语无伦次:“他明明都听你们的话,按时化疗、靶向、免疫……那些副作用他都忍过来了,脱发、恶心、乏力,全都坚持下来了。后来复查良好,你们不是说可以出院了吗?他也严格遵守你们的叮嘱,饮食清淡,不熬夜,不去人多的地方,怕感染,每次复查都一项项做得很认真!他一个19岁的孩子,怎么会……”

父亲更是撕心裂肺,声音破碎:“医生,你告诉我,他这一年来都在改变啊!他戒掉了熬夜打游戏,每天按时吃饭,饮食比我们都健康,连运动都循序渐进,连复查都没落下过。为什么?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医生望着痛哭失声的父母,心头也沉甸甸的。他并非第一次面对这样的质问,却从未像此刻这般无力。王晨曦在他的记忆里一直是个努力、配合的年轻病人。每次复查,那个清瘦的男孩总是带着笔记本,把自己的饮食、用药、身体反应一一记录清楚。他的坚持,他的配合,让医生一度以为这场与淋巴瘤的搏斗已经看到了曙光。可如今,却不得不在抢救室外宣布这个残酷的结果。

面对家属撕心裂肺的质问,医生没有急于辩解。他深吸了一口气,带着沉重心情返回办公室,调阅出王晨曦自早期确诊以来的所有病历资料。电脑屏幕上一页页翻过:2018年确诊后接受标准化疗方案,R-CHOP联合方案,疗程完成;同年又接受了两轮靶向治疗,利妥昔单抗使用规范,剂量无误;接着是免疫治疗,CAR-T细胞输注过程完整,疗效显著。医生还翻出了当时的出院小结:影像学复查显示淋巴结病灶明显缩小,骨髓检查提示完全缓解,血液学指标恢复良好。所有的数据都在提醒他,王晨曦当初的治疗是成功的。可如今病情骤然恶化,演变至脑膜、脑实质受累,几乎是医学上最难控制的结局。

为了避免任何遗漏,医生又调出了王晨曦这一年来的所有入院、随访和复查记录。血常规、肝肾功能、影像学……逐项核对,没有一份提示异常的关键指标;每一张片子上,病灶都保持着稳定或缓解状态;报告上的结论几乎一致:病情控制良好。可最终,他还是走进了抢救室,目送这个19岁的年轻生命流逝。医生心中涌起的困惑愈发浓烈。他再次找到家属,语气比以往更郑重:“我们需要再确认一些情况,希望你们能如实告诉我,这很重要。”

母亲红着眼,哽咽着点头。医生从最直接的问题开始:“这一年来,他的用药情况如何?有没有漏服、过量,或者擅自停药?

母亲回答得异常坚定:“绝对没有。每一针、每一片药,我都在旁边确认。药物摆放有专门的药盒,计时器提醒,他从来没敢松懈过。靶向药一粒都没落下,免疫维持治疗也按时去医院完成。我们太清楚这病的凶险了,不敢有半点大意。”

医生默默点头,又追问:“那他有没有抽烟、喝酒的习惯?学习或者生活压力会不会过大?”

父亲立刻接过话:“他从确诊那一刻起就戒掉了一切。以前偶尔和同学聚会喝点啤酒,但之后连碰都没碰过;烟从来不沾。至于压力,我们这个家能替他分担的都分担了,他不用打工,也不必担心学业延期。我们甚至为了让他放松,还给他安排了心理咨询师,定期沟通调整情绪。医生,他不是那种压抑自己的人,情绪很稳定。”

医生心中一沉。生活方式上的不良因素,基本排除。于是,他换了方向,问得更细致:“运动方面呢?是不是长期缺乏锻炼,或者相反,剧烈运动过量?

母亲摇头,声音低却坚定:“没有。他平时喜欢慢跑和散步,我一直陪着。每天半小时,最多一小时,从来没有过度。医生,他很听话,怕影响身体,连打篮球都不再参加了。甚至连爬楼都减少,宁可排队坐电梯。”

医生微微蹙眉,免疫功能受损的生活习惯和体力活动不足,也并非诱因。沉默良久,他又试探着问:“那有没有可能接触过化学物质?比如装修、油漆、农药,或者在外实习时接触过放射性环境?

父亲几乎没等他说完就摇头:“绝对没有!我们家没装修,他也没去过工厂打工,别说农药了,就连化学试剂都没碰过。他学习是商科,接触不到这些。放射性暴露更不可能,他一年到头就在学校和家两头跑。”母亲还补充道:“医生,我们太谨慎了。甚至买水果都挑本地的,怕有农药残留。家里用的清洁剂都是温和型,孩子根本不沾那些有害东西。

说完,她从随身的布袋里拿出一本厚厚的笔记本,递到医生手里:“这是他这一年自己记的健康日志。每天的体温、体重,甚至皮肤有没有出汗异常,心跳有没有快,都写在里面。您自己看看吧。”

医生接过笔记本,逐页翻阅。密密麻麻的字迹,工整而细致。2019年1月3日:“体温36.5℃,无异常”;2019年3月17日:“体重61kg,稳定”;2019年5月26日:“夜里睡眠7小时,晨起精神尚可”……翻到最后,仍旧没有任何一条提示着隐匿的危险。医生合上本子,眉头紧锁。作为一名多年从事血液肿瘤科的医生,他清楚淋巴瘤的复杂与多变。但此刻面对王晨曦的病例,他仍感到深深的困惑与挫败。

医生随即召开了多学科讨论,医生们围坐一圈,病例摆在桌面中央,王晨曦的名字、数据、影像资料一页页被翻阅,讨论持续了近一个小时,主任们提出的可能性一个接一个,却又一个个被推翻。耐药?不符合。遗传基因缺陷?检测阴性。外界暴露?无证据。每一个猜想在病例数据面前都显得苍白。会议室的空气凝重,所有人渐渐陷入了沉默。

但就在这时,一名资深主任指尖停在病例的一页,目光久久不动。他仿佛在脑海里拼凑着什么,会后他立即找到家属,声音低沉却带着决绝:“能让我看看他的手机吗?

王晨曦的母亲连忙从随身的包里掏出手机,手指颤抖着递过去,眼神里满是期待和慌乱:“主任,我们都翻过了,他这一年来真的很规矩,没有再熬夜打过游戏,连夜聊都没有……”

医生翻开微信朋友圈,一条条划下去。发布时间果然与母亲所言一致——几乎全在晚上十点前,没有任何深夜动态。王晨曦的父亲像是要替儿子辩护,急切地补充:“是啊!这一年来,他都是在十点前就放下手机睡觉了,吃得也很清淡,连零食都戒掉了……

“不!”王父本还想说点什么,却被主任忽然打断,主任的目光死死定格在一张朋友圈照片上,面色骤然凝重,声音低沉:“你们都只看到了表面,问题就出在这……你们看!”

王晨曦的父母连忙低头去看,母亲先是愣住,眼睛渐渐睁大,呼吸急促起来,嘴唇颤抖着,声音几不可闻:“这……怎么会……难道,难道我儿子是因为这3个原因才……可,可这几乎每个学生都……”

父亲的脸色也瞬间惨白,手里紧握的病历不住颤抖,仿佛随时要从指缝里滑落。两人眼神交错,都是无法置信与撕裂般的痛心,心底升起的不是责怪,而是一种深深的绝望——原来他们眼中那个几乎把生活管控到极致的孩子,真正的危险竟藏在最不起眼的细节里。

主任叹了一口气,声音仿佛带着千钧之重:“这是一个极其典型,却又极容易被忽略的病例!患者王晨曦在生活中,看起来几乎做到了面面俱到——按时复查、饮食清淡、严格遵守医嘱,连作息都规律得近乎刻板。可以说,他是我们临床中极少见的‘高依从性’患者。但也恰恰就是在这份看似完美的术后管理背后,王晨曦陷入了3个生活误区!这3个误区在大学生中很常见,却往往因为‘没感觉’、‘没当回事’,而被反复忽略,潜移默化中积累下病变风险,最终成为引爆身体的最后导火索!我在临床上看过太多这样的教训了!真的要引起重视啊……”

原来,王晨曦的问题,不在于治疗不彻底,不在于依从性不够,也不在于遗传背景。真正让他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是三个看似微不足道,却在日常生活里反复积累的误区。

照片背景里,王晨曦手边摆着一瓶颜色鲜亮的饮料。母亲急忙辩解:“那只是偶尔喝一瓶,大学生嘛,总要解渴。”主任摇了摇头,语气却格外坚定:“就是这种‘偶尔’的习惯,最容易被忽视。对于淋巴瘤患者而言,过量摄入含糖饮品会带来三个隐患。其一,高糖饮食促进炎症环境,使肿瘤微环境长期处于活跃状态,免疫细胞在局部环境中被牵制,容易诱发复发;其二,饮料中的添加剂、色素与防腐剂会增加肝脏代谢负担,而王晨曦接受化疗、靶向、免疫治疗期间,肝脏代谢本就是全身最脆弱的环节;其三,高糖饮品容易造成体内血糖与胰岛素水平的反复波动,体重表面上稳定,可背后实则增加代谢压力,让身体处于‘暗中消耗’的状态。”

母亲愣住了。她确实记得,儿子治疗时常喊嗓子干、头发燥,喜欢在自习室里拧开一瓶冰镇饮料,一口下去透心凉。她当时只觉得孩子胃口好是好事,从没意识到这背后是免疫修复在悄然受阻。王晨曦自己也有小心思。他知道复查前血糖太高会引人注意,所以总在检查前几天刻意控制饮食,减少饮料摄入。于是,每次化验报告出来,空腹血糖都在正常范围,医生也松了一口气。可在日常的高压学习与项目中,他依旧习惯性地拿起饮料,靠那股甜味和糖分来维持大脑的兴奋。

主任叹息道:这就是假象。化验单上的正常数字,只能代表一时的平稳,却掩盖不了身体在长期高糖刺激下的内耗。就像是一辆车,外表干净无瑕,仪表盘指针正常,可油箱里混入了劣质燃料,发动机早已在磨损。这就是第一个误区:糖分看似无害,却成为滋养病变的隐形燃料。

父亲想起儿子常常说:“我现在连游戏都戒掉了,每天按时睡觉,课余时间不是看书就是写方案。”他本以为这是成熟懂事的表现,却没想到背后潜藏着另一个陷阱。主任解释:“长期久坐,尤其是连续数小时保持一个姿势,会导致血液循环迟缓。普通学生最多是颈肩腰背不适,但对于接受过淋巴瘤治疗的患者,免疫系统与血液循环的任何小波动,都会成为潜在的高危因素。”

他翻开病例中夹着的照片,一张熟悉的画面映入眼帘:笔记本电脑、几摞厚厚的专业书籍、一张小桌。朋友圈配文写着“今天六小时刷完两套题”。这一条曾获得无数点赞和鼓励,父母也觉得心疼又骄傲。可没人想到,六小时不动的背后,是双下肢血液淤滞、心脏负荷加重,更重要的是,淋巴系统作为人体“排毒的通道”,在长时间缺乏运动时,淋巴液流动会明显放缓,免疫细胞输送迟滞,相当于在康复的道路上“踩了刹车”。

主任语气沉重:王晨曦太想赶上同龄人,太想通过努力弥补疾病带来的耽误。可康复期的身体,并不是一台随时待命的机器。哪怕只是每隔半小时站起来走动几分钟,做几个简单伸展,都会对血液循环和淋巴流动起到极大改善作用。可他总觉得‘熬过这一阵就好’,反而把身体推入了风险区。这就是第二个误区:规律作息≠健康运动,久坐是康复中的‘沉默杀手’。

母亲眼中闪过泪光:“可他晚上十点前就关手机睡觉了啊!”主任摇头:“是的,他确实比很多大学生更自律。但别忘了,即使在十点前,长期盯着屏幕,蓝光刺激大脑,也会导致两个严重后果。第一,褪黑素分泌紊乱,睡眠质量下降;第二,交感神经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免疫修复过程受到干扰。”

王晨曦是个完美主义者。他很在意朋友圈里的形象,经常在睡前刷朋友圈、修改项目文档、回复同学消息。虽然十点前放下手机,但在那之前,他常常连续几个小时盯着屏幕,精神紧绷。久而久之,睡眠时长虽足,深睡比例却不断下降。免疫系统夜间修复的黄金时段,一次次被蓝光和信息刺激蚕食。主任举了个例子:你们记得他发的那张打卡图吗?晚上九点四十五分,还在看学术论文。你们觉得认真,医生却一眼看出,这是免疫系统反复被打断的证据。哪怕只是睡前的几十分钟,也足以让免疫修复功亏一篑。

父亲怔怔地回忆起那个画面,声音颤抖:“我们一直以为他做得很好,早睡、饮食清淡、严格遵医嘱……谁能想到,问题却出在这种小细节上?”主任语气沉重:“蓝光和精神紧绷,就像无声的刀,一点点割裂了身体本应恢复的平衡。很多患者觉得自己‘早睡’,却不知道真正的睡眠质量,早已被蓝光和精神紧张消耗殆尽。”

这就是第三个误区:早睡≠高质量睡眠,蓝光和精神紧绷让身体‘看似规律,实则透支’。

三个误区,彼此之间像是独立的生活小习惯。可在王晨曦的身体里,它们形成了危险的共振:高糖饮品让炎症环境保持活跃;久坐让淋巴循环和血液代谢放缓;蓝光刺激削弱了免疫修复的深度睡眠。这三者叠加,逐渐把一个早已被治疗控制的淋巴瘤患者,推向了复发和脑部转移的深渊。

主任的总结掷地有声:“他没有漏药,没有乱用药,甚至没有任何外界高危暴露。但就是这三个被无数学生、无数年轻人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的习惯,成为压垮身体的最后稻草。”

父母眼泪夺眶而出,喃喃自语:“这些事,几乎每个学生都在做啊……”

主任沉声回答:“是的,所以这才危险。王晨曦不是唯一的,他只是千万个案例中,被我们亲眼看见的一位。真正可怕的,是那些还没被意识到的风险。”

参考资料:

[1]梁亮,曾若兰,苏畅,等. 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枢神经系统预防疗效的真实世界回顾性研究[J/OL].肿瘤药学,1-13[2025-08-28].https://link.cnki.net/urlid/43.1507.r.20250515.1131.002.

[2]梁艳文.淋巴瘤防治科普[C]//广东省肿瘤康复学会.2025年“《健康大湾区》-科普引领健康”论坛暨第1期健康科普作品征集活动作品集.东莞市人民医院血液淋巴瘤科;,2025:462.DOI:10.26914/c.cnkihy.2025.003296.

[3]曲双,廖丽昇,郑艳彬,等. 不同预防策略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枢复发的疗效分析[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24,32(05):1401-1406.DOI:10.19746/j.cnki.issn1009-2137.2024.05.015.

(《回顾:北大19岁男学生淋巴瘤走了,他存在三个生活误区,引人深思》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唐医生趣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