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黑西游之悟空传》第十回:如来淡然说供养,无供无养难传法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2 11:31 1

摘要:碎裂的青铜法铃散落一地,木鱼裂成两半,腹中滚出成串元宝;香炉倾倒,灰烬混着银票飘飞如蝶。金箍棒斜插于地,震得殿基微颤。悟空立于中央,毛发倒竖,双目如炬,仿佛一尊自凡尘闯入净土的怒神。

《暗黑西游之悟空传》

第一卷:三星梦醒·枷锁初生

第十回:如来淡然说供养,无供无养难传法

灵山之上,云海翻涌,金光万道,瑞气千条。法器殿内,却是一片死寂。

碎裂的青铜法铃散落一地,木鱼裂成两半,腹中滚出成串元宝;香炉倾倒,灰烬混着银票飘飞如蝶。金箍棒斜插于地,震得殿基微颤。悟空立于中央,毛发倒竖,双目如炬,仿佛一尊自凡尘闯入净土的怒神。

如来端坐莲台,不动不摇,衣袂轻扬,似不染尘。他目光缓缓扫过满殿狼藉——那不是愤怒,而是悲悯,像看一场早已注定的劫数。

“悟空,”他轻声道,“你为何要毁坏修行法器?”

声音不高,却如晨钟穿透雾霭,压下所有喧嚣,直抵魂魄深处。

悟空猛然转身,金箍棒一挑,指向如来眉心,声音颤抖却如铁:“修行之地?这哪是修行之地!分明是市井!你们口称慈悲渡世,却借‘求法’谋私利;口称普度众生,却让百姓饿死在求雨台上!这法器殿,不是供奉圣物之所,是藏赃纳垢的库房!我毁的,不是法器,是你们的虚伪!”

话音落下,殿外诸佛皆低首,无人敢视。阿傩、迦叶蜷缩于罗汉之后,额上冷汗如雨,指尖发抖,衣襟早已湿透。他们知道,那一日索要“人事”的言语,已被这猴头一字不漏地呈于佛前。

如来眉头微蹙,却不怒,只道:“细说缘由。”

悟空深吸一口气,眼中闪过一丝痛楚,仿佛又见那千里旱原,赤地如焚,老妪跪于求雨台,怀中婴孩气若游丝。她卖尽家产,只为求一道灵山符箓,换一场甘霖。可到了山门,韦陀索“门资凭证”,无钱不得入;弥勒佛赠予三粒金珠,方准通行;至藏经阁前,阿傩、迦叶更直言:“无人事,便空手归。”

“我问他们:‘若带白玉象般宝物,是否立刻可取经?’”悟空声音低沉,却字字如刀,“阿傩亲口道:‘有宝物,便能通融,手续皆可作废。’——这便是你们的规矩?这便是你们的‘正法’?”

他猛然抬手,指向地上散落的银票:“你们看看!法器之内藏银票,木鱼之中藏元宝!百姓在人间受苦,你们却在此中饱私囊!这灵山,还是修行净土吗?还是……权贵的交易所?”

众佛默然。莲台之上,如来闭目良久,终抬手:“阿傩、迦叶,上前。”

二人战战兢兢跪爬而出,伏地叩首:“世尊……此事……确有……但……乃灵山‘惯例’,历代如此,非我二人独创……”

“惯例?”悟空怒极反笑,眼中金焰跳动,“所以你们便以‘惯例’为盾,行贪婪之实?以‘规矩’为刀,割百姓之肉?好一个‘历代如此’!那我问你,佛祖创教时,可曾写过‘取经需以财物换’这一条?”

二人哑口无言,伏地如死。

如来轻叹:“阿傩、迦叶,掌管藏经阁,本应清净持戒,却因私欲蒙心,玷污法器,败坏修行清誉。即日起,罚面壁思过,重修心性。”

众佛皆惊。自灵山开坛以来,从未有护法罗汉因“贪墨”被罚。今日此举,似有雷霆之威,又似轻描淡写。

众佛皆惊,却无人敢言。

如来又转向悟空,目光深邃:“悟空,你毁法器,虽出于义愤,却手段过激。法器虽被滥用,其本身无罪。你可知,毁物易,毁心难?”

悟空冷笑:“若不毁这物,如何惊醒这心?若不破这殿,如何破这局?”

如来凝视他良久,忽而一笑:“你心中有火,却未失明。有怒,却未失道。这火,若能化为光,便不是灾,而是灯。”

悟空一怔,继而冷笑:“佛祖,您罚的是人,还是替罪的羔羊?真正的规矩,不在他们口中,而在您默许的‘存在即合理’之中。”

如来睁眼,目光如渊:“悟空,你可知为何修行之地需供养?”

“请佛祖明示。”悟空抱臂而立,不卑不亢。

如来缓声道:“修行之地非世外桃源。经卷需人抄,香火需人续,修行者需人养,法脉需人传。若无供养,谁来抄经?谁来燃灯?谁来布道?无供无养,法脉断绝,众生何以得度?”

悟空凝视如来,忽然一笑:“所以,没有香火,就没有佛法?没有供果,就没有慈悲?”

“非也。”如来摇头,指尖轻点莲台,“供养非为佛,实为众生自种福田。施者得福,受者传法,互济共生,乃大道之行。”

悟空心中一动。他忽然明白,这“供养”二字,早已不是信仰的表达,而成了权力的门槛。它不问心诚,只问财力;不重修行,只重“手续”。

“那我再问佛祖,”他声音低沉,“若有一人,无香无果,无财无力,唯有一颗向道之心,可得闻法否?”

如来沉默片刻,目光深邃:“心诚则灵。然,诚心亦需表达。礼数不周,福田不种,纵有向道之心,亦难入法门。”

悟空默然。

他终于懂了。

这“法门”,从来不是为穷人开的。

这“大道”,也从不为无权者铺就。

所谓“供养”,不过是一道筛选的闸门——筛去贫者、弱者、无依无靠者,只留下能“贡献价值”的信徒。灵山运转,靠的不是香火,是资源;不是信仰,是利益交换。

他忽然笑了,笑声在灵山回荡,惊起一群白鹤。

“原来如此。”他心中暗道,“他们不改制度,只改我心。不除不公,只教我忍。把压迫说成考验,把不当索取说成布施。好一个‘心诚则灵’!”

就在此时,如来抬手,一道金光落于悟空额前。符文流转,金光缭绕,片刻之间,一道金册自虚空中浮现,侍从言:“取经人孙悟空,手续已补,资格已全”。

“手续已补,你已为取经人。”如来微笑,慈悲如初。

悟空却未动,只问:“佛祖,这‘手续’,是补给我一个人的,还是……所有无钱无势的求法者,都能补?”

如来不答,只轻轻合掌:“去吧。唐僧已在途中,等你护持。”

悟空看着他,忽然觉得这慈悲的面容,竟比金箍棒更重地压在心头。他缓缓行了一礼,动作标准,却无一丝虔诚。

“弟子遵命。”

他起身,转身,足下金砖生莲,步步生光。可每一步,都如踏荆棘。他能感觉得到,背后那无数双眼睛——有怜悯,有嘲讽,有冷漠,更有如来那一声极轻的叹息。

“悟空,心性未驯,还需多加引导。”

那声音不高,却如烙印,刻入神魂。

他走出法器殿,风起云涌,灵山依旧庄严。可在他眼中,那金顶已不再神圣,那香火已不再纯净。他想起花果山的水帘洞,那里的猴子们从不问“手续”,也不求“供养”,他们饿了摘果,渴了饮泉,自由自在。

“真正的供养,”他低声自语,“应是百姓发自内心的尊崇,而非强制索取与谋私。”

可这话,无人听见。

殿内,如来闭目,指尖轻点虚空,一道金光悄然飞出,直入观音耳中。

“猴头此番入世,需多加磨砺,方成正果。”

观音合掌领命,眸光微闪。她知道,“磨砺”二字,不是修行,是驯化。是要让那桀骜的猴头,在一次次劫难中学会低头,在一次次绝望中学会顺从。是要让他明白——规则不可违,体制不可逆,哪怕它腐朽,也必须尊崇。

如来微笑,莲台升起,渐隐于云霞之中。

众佛散去,法器殿只剩残垣断壁。

悟空立于废墟之中,身后是碎裂的琉璃与青铜。晨光终于穿透云层,洒落在这片狼藉之上,竟似为废墟镀上了一层金边。

远处,弥勒佛立于山崖,望着他的背影,轻叹:“这猴头,终是点燃了那盏灯……只是,灯亮之时,黑暗也会更浓。”

风起,卷起一片银票,飘入深谷,无人拾取。

来源:关公文化彭允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