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7年,她顶着港大法律系光环去跑龙套,同学以为她玩票,结果一出手就提名金像最佳新人;2007年,她正值片约最多的时候,突然嫁给只见过三次面的牛津律师,一口气生四个娃,外界以为她退圈当少奶奶,结果十年后她抱着硕士论文回校园,研究的是“厨余垃圾怎么变肥料”。
“港大法律系最会演戏的,娱乐圈里最懂环保的。
”——这句评价,张燊悦本人听了估计会翻白眼,但确实没人能反驳。
1997年,她顶着港大法律系光环去跑龙套,同学以为她玩票,结果一出手就提名金像最佳新人;2007年,她正值片约最多的时候,突然嫁给只见过三次面的牛津律师,一口气生四个娃,外界以为她退圈当少奶奶,结果十年后她抱着硕士论文回校园,研究的是“厨余垃圾怎么变肥料”。
最近一年,她更“离谱”——跑去跟回收渔网打交道,把破网织成沙发垫,一个月卖出500万,连一向嘴毒的港媒都忍不住标题:昔日花瓶,如今卖“网”。
很多人好奇,她到底图啥?
答案其实藏在一条旧闻里:2023年香港垃圾堆填区提前爆满,航拍画面里五颜六色的塑料像打翻的调色盘。
那天张燊悦在IG发了一张对比图——左边是97年她拍戏时石澳的蓝海,右边是去年同一角度的灰绿海面,配文只有一句“我四个孩子问我,大海什么时候变回蓝色”。
没有哭哭啼啼,却比任何环保演讲都刺耳。
于是她把课堂搬进厨房,带着57所中小学的学生称剩饭:一勺米饭=230克碳排,半块鸡排=4吨用水,数字一摆,小朋友自动把饭扒光;她把直播间搬进工厂,镜头对准轰隆隆的造粒机,观众眼看旧渔网变颗粒再变地毯,弹幕齐刷“原来环保不是口号”;自己更是跑回港大捐出200万,设立“法律+ESG”奖学金,要求只有一个:毕业论文必须解决一个本地环保痛点,否则别拿毕业证。
有人酸她“作秀”,她直接甩报告:去年她牵头的校园厨余计划,让380吨剩饭变成堆肥,相当于少砍了1.3万棵树,数字冷冰冰,却谁都无法嘴硬。
更“离经叛道”的是育儿经。16岁长女考上英国老牌女校,面试题竟是“如何用法律手段逼企业减排”,小姑娘把老妈的厨余数据一抛,当场拿下offer;老公杨哲安笑说家里餐桌像辩论场,四个娃轮流控诉爸妈“碳足迹”,老大甚至给老妈的环保品牌出主意:把沙发垫做成可拆卸,搬家也能带走,省得换新。
张燊悦听完只回一句:“行,下季度KPI就写你名字。
”
回头看,她的人生像故意跟“人设”作对:拒绝当谢霆锋的绯闻女友,转身和音乐人雷颂德地下恋七年;别人拼命接戏,她跑去结婚生娃;大家觉得她读硕士是打发时间,她偏把论文写成了“香港厨余立法”草案,还递给了环境局。
连复出赚钱也选最难的路——卖环保产品,利润薄、供应链难、消费者挑剔,她偏要啃:渔网回收成本比新料贵三成,她就拉品牌做联名,贵出来的部分当“环保税”讲故事,结果年轻人买账,首月断货三次。
有人问她什么时候停,她甩下一句:“等大海重新变回1997年的蓝,我就退休。
”说完继续跑工厂,背影比当年穿校服拍MV时还倔。
那一刻突然明白,所谓“人生赢家”根本不是嫁豪门、拿影后,而是把选择权牢牢攥在自己手里:想演戏就提名金像,想读书就拿下硕士,想救海就真让垃圾少了380吨。
别人眼里的“折腾”,不过是她日常的操作系统——不爽就改,喜欢就上,从不等谁批准。
下一次再看到有人把“退圈”等同于“躺平”,直接把张燊悦的履历甩过去:生四个娃还能拿剑桥ESG证书,把破渔网卖成爆款,让16岁女儿用碳排放考题秒杀面试官——这才叫真正的“乘风破浪”。
至于大海什么时候变蓝?
她说了不算,但至少她让380吨垃圾先变了颜色。
来源:外向葡萄vWLF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