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1年7月,南京高考阅卷场的老师们读到这段文字时,手指不自觉地停住了。一位理科生用纯熟的古白话,将三国故事中一笔带过的赤兔马结局,铺展成一篇惊世文章。当赤兔马在文中说出“玉可碎而不可损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毁其节”时,所有争议戛然而止——满分!
> 一匹马的临终遗言,让阅卷老师拍案叫绝
“建安二十六年,关羽走麦城,兵败遭擒,拒降,为孙权所害。其坐骑赤兔马为孙权赐予马忠。”
2001年7月,南京高考阅卷场的老师们读到这段文字时,手指不自觉地停住了。一位理科生用纯熟的古白话,将三国故事中一笔带过的赤兔马结局,铺展成一篇惊世文章。当赤兔马在文中说出“玉可碎而不可损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毁其节”时,所有争议戛然而止——满分!
中国高考史上第一篇文言满分作文《赤兔之死》,就此横空出世。
01 考场奇兵,一鸣惊人
2001年的江苏高考作文题,讲述了一个年轻人被迫抛弃“诚信”背囊的寓言。当六万考生都在用现代汉语探讨诚信价值时,南京十三中的理科生蒋昕捷却另辟蹊径。
他摊开试卷,目光落在作文题上,三国故事的灵感瞬间涌现。
四十五分钟,笔走龙蛇。建安二十六年的时空在稿纸上复活:孙权得知关羽的赤兔马绝食数日,急召懂马语的伯喜前来探查。马厩中,那匹曾驰骋沙场的名驹伏地哀鸣,面对伯喜道出惊世遗言。
“吕布此人最是无信,为荣华而杀丁原,为美色而刺董卓!”赤兔马痛斥前任主人,“与此等无诚信之人齐名,实为吾平生之大耻!”而当忆起关羽时,马声哽咽:“关将军答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得见矣。’其人诚信如此。”
文章结尾处,赤兔马泣血长鸣:“士为知已而死,人因诚信而存,吾安肯食吴粟而苟活于世间?”言罢伏地而亡。阅卷组老师看到此处,不由拍案叫绝。
02 三重奇绝,折服文坛
这篇题为《赤兔之死》的作文最终获得满分,阅卷组给出了三重惊叹。
一奇在故事架构。当考生们还在引用现实案例论证诚信时,蒋昕捷却从《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关公既殁,坐下赤兔马被马忠所获,献与孙权。权即赐马忠骑坐,其马数日不食草料而死”的寥寥记载中,演绎出荡气回肠的殉主传奇。赤兔马成为跨越物种的道德评判者,视角之奇令人耳目一新。
二奇在立意高远。文章借马之口痛斥吕布“三姓家奴”的无信:“为荣华而杀丁原,为美色而刺董卓,投刘备而夺其徐州,结袁术而斩其婚使”。又借关羽“一日而得见兄长”的誓言,将“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著名典故彻底翻转。当赤兔马道出“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时,诚信价值观已如金石坠地,铿然有声。
三奇在语言功力。全文纯熟运用古白话,句式参差错落:“玉可碎而不可损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毁其节”——以玉竹喻节操;“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八字叹尽无限苍凉。更难得的是考场之上无典籍可查,文中典故皆出自作者腹笥:《三国演义》的骨架,《论语》的“鸟之将死”之言,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气节,被熔铸成浑然天成的马语。
03 满城争说,风波骤起
满分消息甫一公布,《赤兔之死》立即席卷全国。南京师范大学打破常规,将高考成绩527分(未达理科一本线)的蒋昕捷破格录取至广播电视新闻专业。
媒体冠以“史上第一篇高考文言满分作文”称号,家长们争相传抄,补习班将其奉为范文。然而争议随之而来。
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发出警醒:“判给满分在社会上已产生了不良的导向作用”。这位古汉语专家指出:中国历史上严重的“言文脱节”,直到新文化运动才得以纠正。“五四以来倡导言文一致的心血,难道要倒流?”
更多学者则持宽容态度。北京四中特级教师顾德希直言:“文言文不是洪水猛兽,我们准许个别文字修养好的学生尝试。”历史学者追溯文言传统,从《左传》曹刿论战到梁启超《少年中国说》,证明文言自有生命力。
2001年恰逢社会诚信危机初现。毒奶粉、地沟油等事件频发,当阅卷组读到“人无信不立”的马语时,仿佛听见了时代的叩问。赤兔马的殉死,成为对诚信沦丧的警世寓言。
04 余波荡漾,传奇续章
《赤兔之死》引发的连锁反应持续多年。高考作文园地掀起“文言写作热”:2003年北京考生用赋体写《转折》,2010年江苏骈文《绿色生活》再获满分。2011年江西卷甚至直接选用《孟子》文言段落作为作文材料:“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令文言功底薄弱者叫苦不迭。
蒋昕捷的人生轨迹更印证了“诚信”力量。2005年从南师大毕业进入《中国青年报》,他践行着“用笔还原现场”的职业信念。2010年,署名蒋昕捷的调查报道《围剿地沟油》震动全国,直接推动食品安全治理。当年赤兔马痛斥无信之徒的笔,此刻正刺向现实中的诚信缺失。
历史总有奇妙回响。当专家们争论文言存废时,南京高考阅卷组负责人道破天机:“我们打的不是文体分,是思想分与勇气分。”文章里那匹绝食的赤兔马,恰似对快餐文化的叛逆——在千篇一律的应试作文中,有人愿以生命为代价,守护精神的纯粹。
赤兔马倒下了,孙权含泪下旨厚葬关羽父子与这匹义马。二十三年后的今天,南京师范大学那间曾为蒋昕捷亮起绿灯的招生办公室,依然流传着这个传奇。
当年质疑“文言文是否开倒车”的教授们或许没想到,此后十余省高考陆续出现文言佳作,古汉语的基因在年轻血脉中延续。
而那位凭赤兔马改变命运的记者,用揭露地沟油的如椽大笔证明:考场内外的诚信答卷,从不止于纸上墨痕。
来源:天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