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老兵遗物惊现南京!1937年中华门照片,背后写着:等我回家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1 17:26 1

摘要:2019年4月,南京秦淮区箍桶巷的一处老宅正在进行翻修。工人在拆除旧衣柜时,意外发现夹层中藏着一个铁盒。

2019年4月,南京秦淮区箍桶巷的一处老宅正在进行翻修。工人在拆除旧衣柜时,意外发现夹层中藏着一个铁盒。

打开后,里面是一本保存完好的日记本,扉页夹着一张1937年拍摄的中华门照片。照片背面,娟秀的字迹写着三个字:"等我回家"。

这本日记的主人,是曾参加南京保卫战的老兵孙明贤。

1949年随国民党军队迁台后,他至死未能再回大陆。

而这本被精心藏匿的日记,记录了他从1937年参加南京保卫战,到1949年离开大陆期间的心路历程。

箍桶巷的老宅位于南京老门东历史街区,原主人已于2018年去世。

其子女在整理遗物时决定对老宅进行翻修,没想到在拆除祖传的旧衣柜时,发现了这个秘密。

"当时工人觉得衣柜后板的声音不对,撬开后发现了一个暗格。"负责翻修工程的负责人回忆道,"里面放着一个生锈的铁盒,用油布包得严严实实。"

铁盒内除了一本日记本和那张著名的中华门照片外,还有一枚锈蚀的国民革命军领章、几张已经模糊的老照片,以及一封未寄出的家书。

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那张中华门照片。

照片上的中华门还保持着战前的模样,城楼完好,城墙巍峨。

背面的"等我回家"四个字,笔迹清秀,显然出自女性之手。

日记从1937年11月28日开始记录。

时年22岁的孙明贤是国民革命军第74军51师306团的一名少尉排长,随部队驻守中华门一带。

"11月28日,今日奉命守中华门。连长说,此门乃南京门户,誓与城门共存亡。想起家中老母与新婚妻子,心有戚戚。淑华昨日送来照片,背面写着'等我回家',此战若能生还,定不负卿。"

"12月9日,日军已兵临城下。轰炸终日不绝,中华门城楼受损。我排士兵已有三人殉国。淑华,若我不能归,你当另觅良人。"

"12月11日,战况惨烈。日军数次攻上城墙,均被我部击退。一排弟兄仅剩七人。营长说,援军将至,望能坚持。"

日记在12月12日的记录最为简短,却最为震撼:"奉命撤退,心如刀绞。望着淑华的照片,泪如雨下。我一定会回来。"

南京沦陷后,孙明贤随部队辗转作战,日记也断续记录着他在抗战期间的经历。

1938年10月,他在武汉会战中负伤,住院期间写道:"今日见报,南京大屠杀确有其事。想起那些未能撤离的弟兄,夜不能寐。淑华生死未卜,但愿她已安全离开。"

1939年3月,他随部队在江西休整时,试图联系南京的家人:"托人往南京捎信,三个月无回音。恐凶多吉少。"

1945年8月,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孙明贤在日记中激动地写道:"抗战胜利!即可回南京寻淑华。天佑我中华!"

1945年10月,孙明贤终于随部队回到南京。然而,等待他的却是失望。

"10月28日,回南京已半月。老家已成废墟,邻人说淑华在南京沦陷后曾回来寻我,后不知所终。心如死灰。"

"11月7日,今日偶遇淑华旧友,称她可能去了上海。然而部队即将开拔,无暇寻找。淑华,你到底在何方?"

随着内战爆发,孙明贤再次随军转战。

1948年11月,他在淮海战役前写道:"时局动荡,不知明日何在。唯将淑华照片贴身收藏,以慰相思。"

1949年5月,孙明贤随部队撤往台湾。在离开大陆前的最后一篇日记中,他写道:

"5月12日,明日即将登船。将日记本与淑华照片藏于老宅,待他日归来再取。淑华,无论你在何方,我一定会回家。"

到台湾后,孙明贤退役定居高雄,终身未娶。

据他在台湾的战友回忆,孙明贤常常独自一人面对西北方向眺望,口中念念有词:"等我回家。"

1987年,台湾开放探亲,年过七旬的孙明贤立即申请返乡。

然而,就在手续即将办妥之际,他因突发心脏病去世,最终未能踏上归途。

日记发现后,当地台办和志愿者立即展开了寻亲工作。

通过日记中的线索,志愿者找到了孙明贤在南京的远房亲戚。

"我记得这位叔公。"今年已68岁的孙美玲说,"小时候常听父亲提起,有个堂叔参加抗战后去了台湾,一直杳无音信。"

与此同时,志愿者们也在寻找日记中提到的"淑华"。

经过多方查证,终于在上海找到了已经98岁高龄的周淑华老人。

"我一直在等他。"得知日记内容后,周淑华老泪纵横,"1937年南京沦陷前,我逃往上海避难。

后来听说他去了台湾,我以为他早已忘了我。"

这张1937年的中华门照片,如今看来尤为珍贵。

南京文史专家李教授指出:"这张照片拍摄于南京保卫战前夕,记录了中华门的最后影像。不久后,城楼就在战火中被毁。"

"孙明贤的日记不仅是个人的情感记录,更是南京保卫战的珍贵史料。"李教授说,"它从普通士兵的视角,记录了那段悲壮的历史。"

如今,中华门已成为南京的重要地标,每天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而这张泛黄的照片和背后的故事,为这座古老的城门增添了更加深厚的历史底蕴。

2019年中秋节,一场特殊的"团聚"仪式在南京举行。

周淑华老人在家人的陪伴下,终于见到了那个让她等待一生的恋人的日记和照片。

"明贤,我等到你了。"老人轻抚着日记本,喃喃自语。

她将一张自己的照片放在日记本旁,背面同样写着三个字:"我等你。"

孙明贤在台湾的战友们也专程赶来,带来了他在台湾的生活照和遗物。

据他们回忆,孙明贤临终前仍念念不忘要"回家"。

"现在,他终于回家了。"一位战友红着眼眶说。

2020年,孙明贤的日记和照片被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收藏,作为"两岸共同抗战记忆"的特列展品展出。

周淑华老人在家人的陪同下参观了展览,在日记前驻足良久。

"这段感情跨越了战争、海峡和时光,最终以这种方式重逢,令人动容。"

纪念馆馆长表示,"这不仅是两个人的爱情故事,更是一代人的家国记忆。"

如今,在南京秦淮河畔,中华门依然巍然耸立。城墙上依稀可见的弹痕,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

这张穿越了83年光阴的照片,将继续见证着这座古城的变迁,诉说着那些永远不改的乡愁和等待。

来源:集美说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