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最后一周,不少朋友看盘时都懵了——半导体板块像开了挂,南向资金单周净流入439.59亿港元,中芯国际单周被加仓21.37亿港元,半导体设备ETF半个月涨了近20%;可另一边,AI应用、通信设备等科技股却被疯狂抛售,有的个股单周净流出超50亿元。同样带“科技
9月最后一周,不少朋友看盘时都懵了——半导体板块像开了挂,南向资金单周净流入439.59亿港元,中芯国际单周被加仓21.37亿港元,半导体设备ETF半个月涨了近20%;可另一边,AI应用、通信设备等科技股却被疯狂抛售,有的个股单周净流出超50亿元。同样带“科技”标签,怎么待遇差这么多?机构资金到底在怕什么?是科技股真的不行了,还是半导体藏着特殊的底气?今天就用实在话把这背后的逻辑拆透,看完你就明白资金的算盘到底怎么打。
要搞懂这波资金切换,得先把关键数据和盘面细节说清楚,别光看表面涨跌。9月26日当天,两市主力资金整体不算活跃,但流向特别集中——半导体一个行业就吸走了150多亿元,几乎占了当天主力净流入的绝大部分。更反差的是科技股内部:半导体被疯抢的同时,AI应用、通信设备类公司成了资金出逃的重灾区,单行业净流出均超50亿元。北向资金的动作也很明确,结束短暂净流出后,回来的钱优先加仓半导体和消费龙头,对其他科技细分领域根本没停留。还有个关键信号:当天成交额比前一天缩量1700亿元,这说明资金不是在“撒网布局”,而是主动从高位科技股往低位半导体“扎堆转移”,这种结构性切换不是偶然,每一步都有机构的深层考量。
很多人把“科技股”和“半导体”画等号,其实两者早就是不同的赛道。机构买谁卖谁,核心看“景气度能不能兑现、估值有没有泡沫、需求稳不稳定”,抛售部分科技股,根本不是怕整个科技行业不行,而是怕三个具体问题,每一个都有实实在在的依据。
第一个怕的是“概念炒得欢,业绩跟不上”。就拿之前火遍全网的生成式AI来说,麻省理工8月的报告里说得很清楚:全球企业在生成式AI上花了300-400亿美元,但95%的公司都没拿到商业回报,真正靠AI实现盈利的还不到5%。不少科技公司上半年财报里,AI业务收入占比连5%都不到,全靠“AI+”的概念撑股价。反观半导体,业绩改善是实打实的:存储芯片里,DDR4模组因为原厂减产、下游提前备货,二季度价格涨幅超出预期;NAND闪存也因为北美大厂加大AI服务器投资,企业级SSD需求爆发,价格眼看要跟着涨;模拟芯片更不用说,汽车智能化带动车规级芯片需求,国产替代又在往中高端突破,上半年头部企业业绩同比都在两位数增长。机构资金最务实,光有概念撑不起长期股价,只有真金白银的业绩才能给安全感,这就是为什么宁愿追半导体,也不愿守着没业绩的科技股。
第二个怕的是“估值炒太高,安全边际没了”。过去两年,不少科技股借着AI的风口涨了好几倍,估值早就脱离了基本面。有的AI应用公司,动态市盈率炒到了几百倍,就算下半年业绩能翻倍,也得好几年才能消化这么高的估值。半导体就不一样了,之前受行业周期调整影响,跌了快两年,很多龙头公司的市盈率已经回到历史中位数以下,属于“低位遇上景气度回升”,性价比一下就凸显出来。比如半导体设备领域,头部企业的市盈率比去年高峰时低了30%,但订单排到了3个月后,业绩增长确定性很强。这种“低估值+高景气”的组合,机构肯定愿意买;反观那些涨上天的科技股,就算行业逻辑还在,但估值已经透支了未来2-3年的增长,一旦业绩不及预期,跌起来根本没底,资金自然要先跑。
第三个怕的是“需求不稳定,政策有变数”。就说消费电子里的一些科技细分,上半年本来节奏挺稳,但二季度受海外关税政策调整影响,经营环境一下波动起来。虽然很多公司有海外产能储备,短期没受大冲击,但关税博弈还在持续,下半年需求能不能稳下来不好说。还有一些物联网模组公司,主要靠消费电子订单,上半年消费电子需求没完全复苏,收入增长明显放缓。反观半导体的需求,全是“硬刚需”:AI算力起来,需要AI芯片、服务器、光模块,这些都离不开半导体;汽车智能化是确定趋势,车规级芯片的需求只会增不会减;政策端还在发力支持科技自主可控,半导体设备、芯片设计都是重点扶持领域。需求和政策双保险,机构自然愿意把钱放在这里,毕竟投资最怕的就是“不确定性”。
说完抛售科技股的原因,再看机构抢筹半导体的逻辑,也不是盲目跟风,而是看中了三个“确定性机会”,这些都是经过调研验证的硬逻辑。
第一个确定性是“行业周期真的回暖了”。半导体行业有明显的周期规律,之前经历了两年的调整,库存去得差不多了,现在刚好到了“需求回升+价格反弹”的节点。除了存储芯片,光模块也在受益——海外科技公司加大AI算力投入,高阶光模块需求爆发,国内头部光模块企业上半年业绩同比增长超50%,订单还排到了明年;半导体设备更不用说,国内晶圆厂扩产还在持续,设备采购需求稳定,北方华创、中微公司等龙头的产能利用率都拉满了。这种周期向上的力量,不是短期炒作能比的,机构愿意长期布局。
第二个确定性是“国产替代加速,有政策托底”。美国对中国AI芯片出口的限制越来越严,看似是压力,实则倒逼国产算力加速突破。现在国内推理场景的AI芯片,国产替代率已经从去年的15%提升到今年的25%,而且还在往中高端走。政策端也在持续发力,从半导体设备、材料到芯片设计,都有专项扶持政策,部分企业还能拿到研发补贴。比如车规级芯片领域,国产企业已经进入比亚迪、蔚来等车企的供应链,替代率逐年提升。这种“被卡脖子倒逼出来的机会”,确定性特别强,机构自然愿意重仓。
第三个确定性是“资金抱团,形成良性趋势”。现在市场成交额不算特别大,资金更愿意往“有共识”的板块去,半导体刚好符合“业绩确定+估值合理+政策支持”的共识。9月26日那天,虽然整体缩量,但半导体板块是放量上涨的,说明有资金主动进场;北向资金也跟着加仓,形成了“内资+外资”共同布局的良性循环。而且半导体产业链长,从设备、材料到设计、制造,能容纳大资金,不像一些小的科技细分赛道,资金进去容易、出来难。这种趋势一旦形成,短期内不会轻易改变。
看到这里,很多散户可能会问:“我该跟着买半导体,还是避开科技股?”其实不用急着跟风,关键是搞懂三个核心逻辑,不然很容易踩坑。
首先要分清“真科技”和“伪科技”。别看到带“科技”两个字就买,真科技要么有实打实的业绩(比如半导体里的存储、设备企业),要么有核心技术(比如能自主研发芯片的设计公司);伪科技大多是“蹭概念”,财报里找不到相关业务的收入,全靠题材炒作。分辨的办法很简单:看公司的研发投入占比、相关业务收入增速,这些数据不会骗人。
其次要算清“估值账”。再好的公司,涨太贵了也不能买。半导体现在虽然在涨,但很多龙头的市盈率还在历史中位数以下,安全边际还在;反观那些涨上天的科技股,就算行业逻辑没问题,估值已经透支了未来的增长,追进去很容易被套。投资不是比谁买得早,而是比谁买得“值”。
最后要盯紧“需求和政策信号”。半导体的需求要看晶圆厂扩产进度、汽车销量、AI服务器出货量;科技股的需求要看消费电子复苏情况、关税政策变化。这些信号比“专家预测”靠谱多了,只要需求和政策没变化,优质公司的价值早晚会体现。
其实机构“弃科技追半导体”,不是否定科技行业,而是在“选确定性、避不确定性”。投资最怕的不是行业波动,而是“拿着没业绩、高估值、需求不稳的公司,却以为自己在赚趋势的钱”。现在半导体的机会很明确,但也不是所有半导体公司都能涨,得选有核心竞争力、业绩能兑现的;科技股里也不是全不行,那些估值回到合理区间、需求有支撑的公司,后续也可能有机会。
最后想跟大家聊聊:你之前买过半导体或科技股吗?你觉得机构抛售的科技股里,有没有被错杀的?要是让你选,你更愿意布局半导体的哪个细分领域?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也让其他朋友参考参考。我是知足常乐,我每天会分享有用的知识,感谢大家的喜欢,咱们明天见!!
来源: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