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梅”这两个字,极其乡野古意。让人多联想起,原生于长江中下游山野间的蜡梅花,冬日芬芳。因为腊梅原名就叫黄梅。
“黄梅”这两个字,极其乡野古意。让人多联想起,原生于长江中下游山野间的蜡梅花,冬日芬芳。因为腊梅原名就叫黄梅。
黄梅县的得名,和梅花有关。
史书上说,在商周,这里多湿地水域,甲骨文所用的龟甲,多来自此地的乌龟。而龟,在那个时期叫作“蔡”,这个地方叫作“蔡邑”。不过随着气候的变迁,这里水域减少,土地增多,而龟壳早已经不用作书写的载体,到了东汉永元时期,这片临水多山之邑,多盛产梅花,有黄梅山,黄梅水,而更名黄梅。距今有1900多年。
那么,这里有个疑问,既然是梅花,那么是腊梅还是梅树呢?实际这两种都应该有。在宋朝之前,梅树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是人类获取酸味的重要来源。可以说黄梅这个地方的梅,在汉唐是以传统梅树为主,野生和人工种植相间,腊梅则野处丛生。
那么这里为什么不叫白梅县呢?这是因为这里居住的先民,自春秋以来,就是黄国的后裔,故名“黄梅”。
不过,真正黄梅建县,正式称为“黄梅县”,是在隋开皇18年(公元598年),距今1400多年。
而从设县开始,这个名字,就从来没有被更改过。在中国的历史地名上,是一个独特如金却又低调的存在。
黄梅县,处于吴头楚尾,地势北高南低,北边山区,中部丘陵,南部有广袤的湖泊和冲击平原。这里风景优美,但是真实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并非能常年在山水之间逍遥,因为,山洪和和江水往往两面夹袭,旱涝不定,人们生活十分艰苦而跌宕。
“黄梅县边黄梅雨,白头浪里白头翁。
九江阔处不见岸,五月尽时多恶风。
人间稳路应无限,何事抛身在此中。”唐 · 白居易《九江北岸遇风雨》
这是第一首有记录黄梅县的唐诗,为唐朝名家白居易所写。
这是他中年贬谪到九江作地方官时期的作品,而黄梅县就在九江北岸。
这年农历五六月,正是梅雨季节,显然白居易已经上到了船上,正在渡江。但是此时梅雨增多,兼夹狂风巨浪,船进退不得,可谓凶险。
他不由得感叹,这是在黄梅县边,遭遇的黄梅雨,我是白浪滔天里的白发船客。
看见的是一片烟水茫茫,明知道九江就在对面,但是如此迷蒙,如此恶浪,船像枯叶,人如草芥。
转而他感叹自己的身世,人生有万种安稳的路,为何是我,要经历如此迫人的风浪和漂泊?
这首诗既有烟雨迷离的黄梅山雨之美,又有着江雨恶浪的凶险。
而无疑这敏感的诗人,写出了人和自然环境气候的深邃联系。
他只是一过,而世代生活在这里的黄梅人,酿就了面对自然环境和灾害的生存生活方式,敬畏自然,却又坚韧面对一切,苦乐相生。
黄梅县自古产茶,唐朝陆羽《茶经》,写明“蕲州(茶)生黄梅县山谷”。黄梅县在唐朝是列为著名的产茶胜地。黄梅县又多水域,渔人以打渔为业。
很难说清楚茶歌渔调,起源自什么时候,因为在《诗经》里,就有民间吟咏采茶的诗歌,在《楚辞》里,就有渔父之吟。
苦难之地,苦乐相生,这个乐,是快乐,也是音乐。而发自内心的山野啸歌,水上船调,在这片土地上,至少和诗经楚辞同龄,或更久远,在古代相对封闭的地域环境里,酝酿成独特的腔调歌谣。或以酬神,或以劳作互和,或歌咏情怀。
而这些就是古老的黄梅调。
“江南江北那识春,况此寄镇埋烟尘。
卑栖客官困垄断,无故污此金玉身。
浊醪自醉复自解,空恨梗政吏不仁。
忽传街鼓聚嬉戏,两株枯柴插烛银。
涂抹脂粉破涕泪,觅酒献笑酬佳辰。
震摇荒市官不嗔,传是黄梅县西人。” 宋 · 董嗣杲《辛酉富池元宵写怀二首 其二》
这是南宋时期的官员董嗣杲,被委任为九江富池的茶税官员时做的诗。
他自己肯定是不满意现在的职位和待遇的。觉得自己在这里掌管茶叶事物,简直是埋没人才,浪费了自己一腔学问。而且他看到的是这里的官吏,不执行上级的命令,将繁重的赋税和费用加在人民头上。当然他虽然是官,也不过是委派过来的,哪里能够斗得过当地的地头蛇。
所以这年新年过得不开心,正月十五元宵节,还在自己喝闷酒。
忽然间,他听到了街道上传来的击鼓的声音,于是跟随人流,去看。
原来,那围聚在中间的人,拿着枯柴树,上面装饰着简单的蜡烛和银纸。
女子涂抹着脂粉,但是掩饰不住面容上的眼泪,却又向周围的人,献着笑容,名为酬佳节,却是在献唱乞讨。
那锣鼓声,歌唱声,震动着这小小的县城,而当官的,都不出来制止,据说,这些人,是来自黄梅县西的人。
这是什么时候?这是南宋时期。这个时候已经有黄梅县到富池卖唱乞讨的人。他们用的是鼓,唱的是本地山歌小调。以独特的方式和声腔吸引着本来就不富裕的富池人。这些艺人是黄梅县的。
董嗣杲有不写之写,这是过年,是什么原因,让这些黄梅人带着泪,装着笑,成批的走向异乡?
官府不驱逐的原因是什么?
最大的可能,就是身处黄梅县的人,遭受了又一次重大的灾难,他们迫不得已,背井离乡,但还是带着最后的尊严,忍者悲苦,在他乡求生存。
这是在南宋。
“前岁树皮尽,去岁草根绝。
依旧春来满地青,荆杞蓬蒿不堪咽。
须臾性命倚吴商,妻儿典与一身孑。
一身孑,千愁结。
迎送官人何足怜,县庭催租日流血。”明 · 唐伯元《官人行黄梅道中为役夫述 》
唐伯元是个清官。他路过黄梅县,要请轿夫杂役完成这一路行程。
在漫长的旅途中,他听到了从事徭役的黄梅当地人的故事。
这是片多灾多难的土地山川。
前年这里,树皮就剥尽了,去年这里,草根都发掘光了。
春天来了,满地春草青青,但是没有粮食,这里的草,哪里吃得下去。
在生死相关的时候,全家的性命托付给一个吴地的商人,我将妻子和孩子都卖给他,剩下我自己孑然一身。
我自己一个人,却有千百的苦愁。
我不怕每天给你抬轿子,我担心的是,田里荒芜,但是县里却还在催着地租。
这首诗以第一人称述来,更像是不假雕饰的民歌。
长歌当哭,或者长哭以歌,凄凉,悲苦,却又坚韧活着。
让我想起黄梅调子中的那些动人悲声。
“见说黄梅县,连朝浸渺㳽。
雨中堤尽坏,江口地尤卑。
农事侵饥溺,天心望转移。
可怜关陇旱,竭泽正斯时。”清初 · 查慎行《连日苦雨江势转盛闻小池口一带已成巨浸感赋 》
古诗中的黄梅县,多和水灾相关,从唐朝到清朝。
听说黄梅县,连日都清泡在浩渺的江水里。
在雨中,江堤崩坏,在江口一带,地势尤其低。
农事无法作业,老百姓在缠绵在无尽的饥荒里。
我多么希望老天有心开眼,照顾一下黄梅县吧。
这里水灾蔓延,而北方却又大旱,南北一旱一涝,令人感慨啊。
写了这么多关于黄梅县的水灾。会有人问,你到底想写些什么?
我想说的是,歌必有源,又必要有存在持续的土壤。
成书于清雍正四年的《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是清朝早期描写各地历史和现状的官方档案图书。
关于黄梅县,有几条特殊的地方。
一,梅俗,冠婚丧祭,一概不务文绮,惟尚俭朴。岁时伏腊,敬祀先祖,虽时亦亲朋宴会,然皆以俭不以奢。”
二,且俗多信神鬼。每岁三月十月四祖诞会,男妇必朝谒进香。二月、八月,又必朝谒九华。八月扮香戏祀福神于村坂,祈禳必共建醮会,又不时扮戏俗云戏愿。
三,多云樵唱歌发响应空谷,中若有和之者。太白渔歌渔舟千艘,朝暮歌,声不绝,故昔人有倾倒,太白听渔歌之句。
在这样的土壤里,才会有着世代不绝的黄梅歌调。人不绝,歌不歇。如梅花,都是苦中芬芳。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来源:红果记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