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过去30年间,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几乎翻了两番,总数已达约4.22亿人,其中2型糖尿病占病例总数的90%以上。更令人担忧的是,中国是成人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患者数量在过去的10余年间由9000万增加至1.4亿,增幅高达56%。
体重悄悄增加,体检时血糖值略高于正常,偶尔感到疲倦乏力...这些看似不相关的信号,可能正是2型糖尿病悄然来袭的征兆。
过去30年间,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几乎翻了两番,总数已达约4.22亿人,其中2型糖尿病占病例总数的90%以上。更令人担忧的是,中国是成人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患者数量在过去的10余年间由9000万增加至1.4亿,增幅高达56%。
而最新科学研究正在改变我们对这种疾病的认知——2型糖尿病并非单一的代谢紊乱,而是一组具有不同表型特征的复杂疾病集合。
______
01 疾病本质,重新定义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旧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或“成人发病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与1型糖尿病不同,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并未完全缺失,而是细胞对胰岛素反应性降低,产生“胰岛素抵抗”。
这意味着葡萄糖难以进入细胞被利用,从而导致血糖升高。多数患者在35~40岁之后发病,但其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甚至在青少年中也越来越常见。
2型糖尿病最危险的特征在于其隐匿性。许多患者在早期没有任何明显症状,或者症状轻微到容易被忽视。随着病情发展,可能逐渐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
但很多时候,患者仅表现为疲劳、视力模糊、伤口愈合缓慢等非特异性症状。
02 风险因素,哪些人需高度警惕?
了解2型糖尿病的风险因素对预防至关重要。年龄是不可忽视的因素,4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显著上升,年龄每增加10岁,患病风险增加68%。
遗传也扮演重要角色——有糖尿病家族史者患病风险升高3-6倍。
超重与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体重指数BMI≥24,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的人群需要特别关注自己的血糖状况。
其他高危人群包括:有妊娠糖尿病史的妇女、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等。
近期研究还发现,心理因素也不容忽视。抑郁症与41%的糖尿病发生率和32%的2型糖尿病发生率有关,长期压力也是2型糖尿病的既定致病因素。
03 前沿突破,精准医疗与新型生物标志物
传统上,2型糖尿病被视为一种相对同质的疾病,但最新研究正颠覆这一认知。2025年9月,华中科技大学刘刚教授团队在《Cell Reports Medicine》发表的研究,利用机器学习算法识别出2型糖尿病的不同表型亚群。
研究团队应用判别降维树算法(DDRTree),将常规临床指标转化为直观的“树状图谱”,展示了患者表型的连续分布。研究发现,中国糖尿病人群不同表型与死亡风险存在显著差异:
血压升高合并肥胖者更易发生心血管疾病死亡;血糖和血脂均异常者更易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死亡。
这一突破为糖尿病精准防控提供了新思路,团队还开发了一款在线风险评估工具,患者只需输入年龄、性别和七项常规指标,即可定位自身风险。
另一项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的研究则发现了早期诊断2型糖尿病的新生物标志物——色氨酸代谢物5-羟基吲哚-3-乙酸(5-HIAA)。
在胰岛素抵抗小鼠和2型糖尿病患者中,5-HIAA浓度显著降低,而补充5-HIAA可明显改善葡萄糖耐受性和肝脏胰岛素敏感性。
这一发现不仅提供了新的早期诊断指标,也为通过工程化改造肠道微生物预防和治疗代谢紊乱性疾病提供了新方法。
04 糖尿病与认知障碍,揭示“3型糖尿病”的分子机制
2型糖尿病与痴呆症之间的关联已被学术界关注多年,甚至有人将阿尔茨海默病称为“3型糖尿病”。2025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贾建平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上发表了关于这一主题的重要研究。
基于英国生物银行的大规模蛋白质组学数据,研究团队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的痴呆风险具有独特的分子特征。他们识别到471种蛋白呈现出与T2D特异相关的痴呆风险模式,并构建了由51种蛋白组成的血液预测模型。
该模型对2型糖尿病患者15年内痴呆风险的预测能力达到AUC>0.8,显著优于传统临床模型。
研究还揭示了降糖药物对脑健康的潜在影响:在胰岛素与二甲双胍使用者中,分别有164与90种蛋白与痴呆风险的升高或降低有关,提示不同降糖药可能通过不同机制对痴呆产生双向影响。
在机制层面,IL6–JAK–STAT3炎症信号通路在“2型糖尿病—痴呆”联系中显著富集,而脂肪酸代谢通路特异性参与2型糖尿病相关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过程。
05 综合防治,从生活方式到精准医疗
面对2型糖尿病,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调整生活方式是预防或延缓疾病发作的最佳方式。
健康饮食是防控基石。应增加水果、蔬菜和全谷物的摄入,这些是低脂、高纤维食品。同时减少糖果、精制碳水化合物和动物产品的消费。尽量少吃或不吃甜食、加工食品和过咸的食物,用复合碳水化合物代替精制碳水化合物。
定期运动同样关键。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体育活动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风险。运动方式可以多样化,如散步、跑步、游泳等,交替运动比坚持单一运动更为有效。
对于已确诊的患者,定期监测和筛查至关重要。推荐2型糖尿病患者每半年检查1次糖化血红蛋白,每年检查1次肝肾功能、血脂、眼底等指标。
此外,糖尿病患者应特别关注足部健康,每天检查足部,保持清洁,穿着合适的鞋子,防止足部溃疡的发生。
______
未来,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2型糖尿病的治疗将不再是一刀切。基于个体的表型特征、蛋白质组学图谱和遗传背景,医生将能制定出高度个性化的防治方案。
科学家们甚至开始探索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代谢产物来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新方法。也许不久的将来,维持血糖稳定将不再仅依赖严格的饮食控制和药物,而是可以通过精准干预微生物生态系统来实现。
这一切的进步都指向一个目标:让每位糖尿病患者都能过上健康长寿的生活。
来源:健康十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