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个集团军、12个整编师、约25万人。这是顾祝同在徐州手里的牌。
3个集团军、12个整编师、约25万人。这是顾祝同在徐州手里的牌。
1947年四月中旬,他令部自临沂至泰安展开,指向新泰、蒙阴。
华野判断正面硬顶不利。陈毅拟以三纵队,先割泰安左翼整编72师。
为此,白马关被选作关口。谁抢在前,谁握住主动。
镜头掷到4月19日傍晚。许世友率九纵26师沿西山大道南下。
队伍刚过殷堤口,背后忽然有人急喊“司令员,请等一等!”
是侦察员赶来通报。整编11师在仲村一带集结,距离不过二十里。
若仍走大道,尚有百里。敌近我远,阻击难成。
许世友决定换路。走山道,缩短距离,再把脚程提上去。
侦察员熟门熟路。号声一响,26师折入山坳。
据当时记述,他们在五个小时里急行近百里。
拂晓前,部队抵达白马关,卡住交通咽喉。
白马关居蒙山要隘。前连天台山、黑山,西扼云头山。
东南耸起九女山,几处山体合围,像一道天然门阙。
九女山顶便于观察。前沿观察所设在岩坎边。
山地尽是黑岩。坚硬如铁,工兵难以下镐。
26师依托突出的岩体和自然石棚,设置火力点。
阵地刚筑起轮廓,炮声已在前沿炸响。
对面的整编11师,被视作王牌部队,装备精良。
胡琏亲督。先以飞机扫射,再以密集炮火覆盖黑山与天台山。
烟尘未散,一个团沿坡道合线冲击。
反复鏖战之中,几处高地一度被夺。局面吃紧。
许世友抓起话筒,要26师长刘涌接线。
他只说了一句“像钉子一样,死死钉在阵地上。”
刘涌回以决心。话音落地,夜袭下令。
黑山方向,两个团直插敌阵,炮火贴坡压制。
战士们甩开背包,攀援上去,短兵相接。
白刃纠缠后,山脊重新落回我方手里。
石缝与壕沟里,散落着惊魂未定的俘虏。
前沿的通讯,时断时续。接线员拎线奔走于岩坡。
火光照着山风。喊声、哨声与号声,交织成一线。
天光又暗。24日,胡琏调两个旅,对白马关再次合围。
空地协同,轮番冲锋,逼近到山腰。
黑岩难筑深工。26师主动收缩,压回关口一线。
敌追势急。许世友令以一部扼守要点,牵住正面。
主力76团侧翼楔入,直切敌侧防空隙。
对手猝不及防,山道上出现退潮般的混乱。
黑山、天台山、云头山,下午相继复得。
阵地稳住后,前沿最苦的是小分队。
77团4连顶在最前,先后抗击五次攻击,还两度反扑。
据战报,单连就造成数百人减员,战后被评为模范连。
补给是硬骨头。弹药与水多靠人背驮上山脊。
黑岩硌脚,绑腿勒得很紧。夜里露水重,衣襟常湿。
这一线的对峙持续了七天七夜。
一个师挡住敌整编师群的突进,关口再未被撕开。
据汇总统计,敌方在白马关方向约有一千五百人伤亡。
更关键的是,时间被争了出来。
泰安方向,华野主力抓住空档,发起攻坚。
支援与主攻相互呼应,线与面在地图上对接。
几天后,泰安告捷。战场的天平,悄悄倾斜过去。
回看这次部署,导火索是顾祝同的北上计划。
临沂至泰安一线拉长,侧翼裸露,总有被割的风险。
陈毅把刀口放在72师,白马关这道锁,必须先扣上。
许世友负责把关,他的选择是抢时间与抢地形。
这并非心血来潮。更早时他在川陕边的万源也挡过。
那次以少挫众的经历,或许给了他处理关隘的直觉。
白马关的难,是黑岩与空荡坡面。
缺壕缺掩体,补给也难从陡坡上去。
26师改用自然石棚,火力点呈扇形铺开。
配合夜袭与侧击,把阵地从静态守改成机动守。
整编11师的强项在火力。飞机与炮弹压得山石作响。
可在近距离缠斗里,优势被抵消,冲锋队形被切散。
在地图上它像一场以关锁面、以侧刀口的防御战。
刀口是76团的楔入,关锁面是白马关的咽喉。
前线的细枝末节,也决定了强弱消长。
比如那次侦察员的提醒,改变了行军路径。
再比如刘涌的夜战果断,为白昼争得喘息。
此类细节,常被战史中的箭头所淹没。
战后,陈毅评价许世友不减当年勇。
他对胡琏王牌之誉亦不以为意,语气里有讥诮。
民间还有传言,说胡琏此后避打许部,此说存疑。
从现有资料情绪化叙述较多,证据不够硬。
较稳妥的判断是,白马关的失利,确实挫了其锋芒。
这场阻击,还牵一发而动全局。
泰安之捷,直接影响到后续的鲁中态势。
在更大的地图上,徐州—泰安—新泰—蒙阴的连线,被撬动。
当时的华野,已在寻找由点向面的突破。
白马关仅是一个点,却恰好卡在连接处。
资料来源多有分歧。
据中共党史出版社《十大元帅》叙述,此战历程如上。
另有战史汇编与回忆录,对行军速度与伤亡数字略有出入。
下文取其共识处,不确定之处以大约与据称标示。
回到关口本身。
黑岩还在,九女山仍立,风口一变就能卷起尘沙。
当年的掩体,多是岩石缝隙与石棚阴影。
战术与地形紧扣,人只是其间的操作者。
许世友的角色,是把人和地形拧成一股绳。
刘涌与26师,把这根绳拉紧了七个昼夜。
最后的结果并不壮阔,却非常实用。
关锁住了,泰安得手了,战局向前推了一步。
白马关的风还硬。黑岩依旧发冷。
那句像钉子一样的叮嘱,仍适合放在此处。
来源:小刺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