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呻吟语》是明代晚期著名学者吕坤(1536—1618)所著的语录体、箴言体的小品文集,是吕坤积三十年心血写成的著述,他在原序中称:“呻吟,病声也,呻吟语,病时疾痛语也。”故以“呻吟语”命名。《呻吟语》大体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包容吸纳了道家、法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
《呻吟语》是明代晚期著名学者吕坤(1536—1618)所著的语录体、箴言体的小品文集,是吕坤积三十年心血写成的著述,他在原序中称:“呻吟,病声也,呻吟语,病时疾痛语也。”故以“呻吟语”命名。《呻吟语》大体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包容吸纳了道家、法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加上作者本人的宦海沉浮以及对人世间冷暖沧桑的独特感受。
《呻吟语》是吕坤的代表作,该书立足儒学,积极用世,关乎治国修身,处事应物,言简意赅,洞彻精微,影响很大。尹会一称其:“推堪人情物理,研辨内外公私,痛切之至,令人当下猛省,奚啻砭骨之神针,苦口之良剂”。申涵光称:“不可不常看。”
-1-
实官、实行、实心,
无不孚人之理。
摘自《呻吟语·卷三·射集·应务》
解释:说话要诚实,做事情要实在,为人需要诚信,如果这样做,就没有不使人信服的道理。
感悟:无论是担任职务、做出行动,还是与人交往,只要脚踏实地,真诚无伪,就必然能够建立信誉,赢得他人的信任和信服。
-2-
大段收敛沉着人,
怕含糊,怕深险。
摘自《呻吟语·卷一·礼集·性命》
解释:一般说来,收敛沉着的人怕的是含含糊糊,怕的是高深阴险。
感悟:对于气度宏大、行事收敛沉稳的人来说,他们忌讳两种行为态度:一是含糊不清,二是高深险恶;追求的是明晰、确定和真诚。
-3-
宽人之恶者,化人之恶者也;
激人之过者,甚人之过者也。
摘自《呻吟语·卷五·书集·治道》
解释:能够宽恕别人罪恶的人,也是消除别人罪恶的人;教唆别人犯错的人,是比犯错的人还罪恶。
感悟:宽容别人过错的人,是在化解别人的过错,“宽”不是纵容,而是包容与理解。激化别人过失的人,是在加重别人的过失,可能会触发对方的逆反心理、羞耻心或对抗情绪。
-4-
圣贤之乐在心,故顺逆穷通随处皆泰。
摘自《呻吟语·卷四·御集·品藻》
解释:圣贤的快乐在于心,所以无论是顺境、逆境、困穷、显达,在任何环境下他们都能保持安适坦然。
感悟:快乐的根源不在于外部世界,而在于内心的丰盈与安定。圣贤通过修养心性,达到了自足、自得的境界。向内求索,培养一颗强大而喜悦的内心,从而能够从容、安详地穿越人生的所有顺流与逆流。
-5-
浅浮子虽光明洞达,非蓄德之器也。
摘自《呻吟语·卷一·礼集·性命》
解释:浅薄轻浮的人看上去虽然光明磊落、明了通达,但不是能够修养高尚道德的人。
感悟:一个人,即便天资聪颖、思路清晰、能言善辩,如果内心浮躁、修养浅薄,那么他也无法培养和持守住厚重、稳固的品德。
-6-
真机、真味要涵蓄,休点破。
其妙无穷,不可言喻。
摘自《呻吟语·卷一·礼集·性命》
解释:真机、真味要含蓄一些,不要轻易点破。这样,其中的奥妙就会无穷无尽,难以用言语表达。
感悟:事物最本质的奥妙、规律,事物最纯粹、最深长的韵味,丰盈于内,不张扬于外,真正的无限妙处,正在那不可言说的沉默与含蓄之中。
-7-
学者不能徙义改过,
非是不知,只是积慵久惯。
摘自《呻吟语·卷四·御集·品藻》
解释:做学问的人不能学好、不能改正缺点,并不是自己不知道,只不过是懒惰久了成了习惯。
感悟:旧习惯具有强大的自动化和舒适性,正是因为内心长期的懈怠,才使得不良的习惯得以生根发芽,日益坚固。二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8-
礼繁则难行,卒成废阁之书;
法繁则易犯,益甚决裂之罪。
摘自《呻吟语·卷五·书集·治道》
解释:礼数太繁杂了,就会难以实行,最终变成废书阁里的书本;法度太繁杂了,人们就容易触犯,伏诛的罪就会增多。
感悟:过度制度化会带来反面效果,规定过于繁琐复杂时,就难以在现实中有效推行。
-9-
所以圣人无言。
一犯口颊,穷年说不尽,
又离披浇漓,无一些咀嚼处矣。
摘自《呻吟语·卷一·礼集·性命》
解释:所以圣人从不夸夸其谈。真机、真味一旦点破,说一年都说不完,就像往裂缝里浇水一样支离破碎,没有任何耐人寻味的地方了。
感悟:圣人不依赖、不执着于言语,尤其不对那最精妙的“道”和“真机”下定义。真正的智慧,在于懂得何时开口,更在于懂得何时、以及为何必须沉默。
-10-
收放心,休要如追放豚,既入笠了,
便要使他从容闲畅,无拘迫懊憹之状。
摘自《呻吟语·卷一·礼集·存心》
解释:收起放纵的心,不要像追放开的猪一样,既然收进笼中了,就要让他镇静沉着,悠闲舒畅,没有拘束烦闷的感觉。
感悟:追回跑掉的小猪,通常会因为焦急而粗暴地驱赶、吆喝,小猪即使被赶回圈里,也是惊恐不安、横冲直撞的,收束放逸的心念,不要像追赶跑丢的小猪一样。我们的心是我们自己,而不是我们需要去征服的敌人。
-11-
只宜行所无事,
不可有意立名建功以求烜赫之誉。
摘自《呻吟语·卷五·书集·治道》
解释:需要无为而治,不要去刻意建立功名,来博取显赫的声誉。
感悟:做事应遵循事物本身的规律和时机,不着痕迹,如同天地化育万物,在尽本分中成就功业,在忘名利中收获尊荣。
-12-
一念收敛,则万善来同;
一念放恣,则百邪乘衅。
摘自《呻吟语·卷一·礼集·存心》
解释:收敛一个出自私心的念头,各种善行就都会来;放纵一个出自私心的念头,各种邪恶就会乘虚而入。
感悟:收拢、管束心神,各种美好的品行、善念和福分都会汇聚而来。放纵、放肆,任由自己的欲望和念头不加约束,各种邪恶的念头、不良的习气乃至外界的诱惑会趁虚而入。
-13-
坐对明灯,不可以见暗,
而暗中人见对灯者甚真。
是故君子贵处幽。
摘自《呻吟语·卷六·数集·广喻》
解释:坐在明亮的灯光下就看不到黑暗的地方,而身处黑暗中的人能清晰地看见灯光下人。所以君子善于住在幽暗的地方。
感悟:君子真正的德行和价值,处于相对隐秘或低调的位置,不张扬、不炫耀,而是保持谦逊和内敛。在他独处一室、无人看见之时,依然能恪守原则,持身以正。
-14-
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
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
摘自《呻吟语·卷一·礼集·存心》
解释:勤俭了就有了约束,有约束了就会各种好事都做;奢侈就放肆,放肆则各种坏事都泛滥。
感悟:节俭能自我约束,进而促进善行;奢侈则放纵自我,导致恶行滋生。选择一种节俭的生活方式,不仅仅是为了节省资源,更是一种至关重要的品德修行,是为自己和社会积累善行的开端。
-15-
苟可以柔道理,不必悻直也;
苟可以无为理,不必多事也。
摘自《呻吟语·卷五·书集·治道》
解释:如果能用柔的方法解决问题,就不要采取固执的态度;如果事情不必做,就不要再多事了。
感悟:用柔和、委婉的方式处理事务,阐明道理,就没有必要采用固执强硬、令人难堪的方式,真正的能力,在于用最小的代价、最和谐的方式,达成最理想的结果。
-16-
心无留言,言无择人,
虽露肺肝,君子不取也。
摘自《呻吟语·卷二·乐集·修身》
解释:心里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说话不看对象,即使以肝胆相示,君子也不会这样做。
感悟:即便是真诚,也需讲究分寸与方法。在不合适的场合、对不合适的人说不合适的话,可能会坏事,使好的初衷无法实现。真正的修养在于,内心能藏得住话,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真正的智慧在于,能够判断对什么人可以说什么话。
-17-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
虚其心,受天下之善。
摘自《呻吟语·卷二·乐集·修身》
解释:要开阔心胸,容纳天下事物;谦虚谨慎,接受天下仁善。
感悟:扩充自己的心胸、心量,使之宽广如海,容纳世间万物,让自己内心保持虚空、谦逊的状态,不自满,不先入为主。真正的富有,不是拥有一切,而是能接纳一切美好。
-18-
先天之气,发泄处不过毫厘;
后天之气,扩充之,必极分量。
摘自《呻吟语·卷一·礼集·性命》
解释:每个人先天的气质,可以发扬的地方只不过是一点点而已,然而,通过后天养成的气质必然能够达到至高无上的境界。
感悟:人出生后,在尘世中通过学习、思考、修行所培养的德行、知识和能力,需要我们尽全力去扩充、培养,让它发展到极致,达到其本应达到的最大容量和高度。
-19-
小人亦有好事,恶其人则并疵共事;
君子亦有过差,好其人则并饰其非。
摘自《呻吟语·卷四·御集·品藻》
解释:小人也是会做好事的,如果憎恶他的为人,就会连他所做的好事也会一起指责;君子也是会有过失的,如果喜欢他的为人,就会连他的过失也一起掩饰。
感悟:我们在评价事物时,常常无法做到就事论事,而是被自身的情感好恶所左右。公正与修养,在于能够将“事”与“人”分开评价。肯定一个恶人的正确之举,需要胸怀;批评一个贤者的过失之处,需要勇气。
-20-
曲木恶绳,顽石恶攻,
责善之言,不可不慎也。
摘自《呻吟语·卷一·礼集·伦理》
解释:弯曲的木料厌恶用绳墨来规范它,顽固的石头厌恶被打磨,可见劝人向善的话不能不慎重。
感悟:人都倾向于自我肯定,难以直面自己的缺点。,那些有缺点、有过错的人,往往本能地厌恶和抗拒那些能指出其问题、督促其改正的规劝和批评。当我们出于好意去劝诫别人、指出其过错时,不能不非常谨慎地讲究方式方法。
-21-
凡见识,
出于道理者第一,出于气质者第二,
出于世俗者第三,出于自私者为下。
摘自《呻吟语·卷四·御集·品藻》
解释:按照自然规律所形成的认识是最高明,根据人的心理和神态所形成的认识其次,根据世俗的观点和看法所形成的认识再次,为满足自己的欲望和私利而产生的认识是最下等的。
感悟:真正的君子之道,是不断超越狭隘的自我和流俗的束缚,让自己的每一个念头和行为,都尽可能地与天道公理相契合。
-22-
喜来时一点检,怒来时一点检,
怠惰时一点检,放肆时一点检,
此是省察大条款。
摘自《呻吟语·卷二·乐集·修身》
解释:高兴的时候,自己的言行要检点;愤怒的时候,自己的言行要检点;懈怠的时候,自己的言行要检点;放肆的时候,自己的言行要检点。
感悟:喜、怒、怠、肆,是人性中最基本、也最具破坏力的四种状态。真正的强大不是没有情绪,而是在情绪生起的刹那,拥有审视和驾驭它的能力。
-23-
圣人以权行道,小人以权济私。
摘自《呻吟语·卷五·书集·治道》
解释:圣人用权力来推行道义,小人却用权力来谋私营利。
感悟:权力像一把火,在圣人手中,可以取暖煮食,滋养众生;在小人手中,则可能放火焚屋,祸害一方。
-24-
实见得是时,便要斩钉截铁,
脱然爽洁,做成一件事,
不可拖泥带水,靠壁倚墙。
摘自《呻吟语·卷三·射集·应务》
解释:如果认定某一件事了,就要斩钉截铁,爽快利落,要做成一件事,就不能够拖泥带水,依赖别人。
感悟:一旦通过深思熟虑,确凿无疑地认定某件事是正确、应当做的,那么就要立刻下定最大的决心,以不可动摇的意志去执行。在行动的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犹豫不决、纠缠不清,或缺乏担当、总想依赖他人。
-25-
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做?
摘自《呻吟语·卷一·礼集·存心》
解释:奋发志气,什么事情不能够做成功呢?
感悟:成就的边界并非由外界划定,而是由我们内心的志气与奋发程度所决定。
-26-
理直而出之以婉,善言也,善道也。
摘自《呻吟语·卷三·射集·应务》
解释:有理有据,又能用委婉的方式表达出来,这就是善于说话,善于讲道理。
感悟:沟通的最终目的是让对方接受正确的道理,而不是在情绪上战胜对方,能用委婉的方式表达,体现了说话者的修养、耐心和对听者的尊重。
-27-
把意念沉潜得下,何理不可得?
摘自《呻吟语·卷一·礼集·存心》
解释:将意念潜下,静心思考,无论什么道理,都能够想明白。
感悟:静能生慧,心若浮躁,如同浑水,无法映照事物真容。
-28-
与其喜闻人之过,不若喜闻已之过;
与其乐道己之善,不若乐道人之善。
摘自《呻吟语·卷二·乐集·修身》
解释:与其爱去打听别人的过失,不如去探求自己的过失;与其得意地去宣扬自己的善举,不如快乐地去宣扬别人的善举。
感悟:君子求诸己,这是一种高级的修养,源于谦逊和强烈的上进心。能真诚地为发现自身缺点而高兴,因为这意味着拥有了改进和提升的机会;自我炫耀,容易流于浅薄和自满,谈论别人的优点和善行,是一种宽广的胸怀和与人为善的美德。
-29-
常使精神在心目间,便有主而不眩;
于客感之交,只一昏昏,便是胡乱应酬。
摘自《呻吟语·卷一·礼集·存心》
解释:常使精神处在清醒状态,这样就可以有主见,而不被外界事务所迷惑。只要神志稍微不清,便会随意应付。
感悟:要让自己的意识、注意力如同明亮的目光一样,时刻清醒地观照着自己的内心和外在的言行。
-30-
圣人做出来都是德性,贤人做出来都是气质,
众人做出来都是习俗,小人做出来都是私欲。
摘自《呻吟语·卷四·御集·品藻》
解释:圣人做的都是德行的表现,贤人做的都是气质的表现,众人做的都是习俗的表现,小人做的都是私欲的表现。
感悟:真正的高贵不在于你做了什么,而在于你行为背后那颗心的出发点。追求成为圣贤的道路,就是不断净化动机。
来源:国学府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