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贺红梅,当年《新闻联播》里嘴瓢把“南水北调”念成“南水北掉”的女主播,被弹幕骂到关机。
“播错一条口播,就被全国观众钉在耻辱柱上?
别急着笑,这事真有人扛过来了,还顺手把央视的“老年模式”改成了“AI外挂”。
贺红梅,当年《新闻联播》里嘴瓢把“南水北调”念成“南水北掉”的女主播,被弹幕骂到关机。
搁别人身上,基本等于社死+转幕后。
她倒好,一边给台里写检讨,一边把那段翻车视频剪成30秒“错题本”,存在手机里天天循环,连坐电梯都在默背。
三个月后,她出镜直播十八大,零失误,弹幕刷屏“嘴瓢姐逆袭”,她没回,只把微博签名改成:念错一个字,就罚自己跑五公里,至今累计绕北京三环七圈半。
你以为这就完了?
真正离谱的是后头。
2023年,央视内部传出消息:贺红梅升官了,播音部副主任。
升官不算稀奇,稀奇的是她上任第一把火——给播音员配AI。
不是那种冷冰冰的播报机器人,而是“智能嘴瓢预警系统”:你一开口,系统实时比对提词器,发音偏移0.1秒就闪红灯,后台直接生成“错音热力图”。
试用一个月,年轻主播的差错率从千分之三降到万分之四,台里老编导惊呼“比主编盯场子还狠”。
有人担心“AI抢饭碗”,贺红梅在例会上甩了一句:“AI再牛,也替不了人哭、人笑、人磕巴,它只能让咱们把每一次磕巴都变成学费。
更卷的是,她把这套系统打包成28种“突发状况演练”:地震口播、明星塌房、直播黑屏、提词器乱码……年轻主播戴上VR眼镜,一秒被扔进“元宇宙新闻舱”,耳边是爆炸音效,眼前是弹幕狂飞,还得保持语速220字/分钟。
练完出来,个个脸色煞白,却再没人怕直播。
台里统计,2024年上半年重大直播零事故,背后就是这间“虚拟鬼屋”。
对外,她也没闲着。2024年4月,北京红丹丹盲童中心收到一套“无障碍解说词智能生成系统”,只要上传比赛视频,AI自动输出带情绪节奏的解说词,盲童第一次“听见”了冰球飞进球门的声音。
中国残联给这套系统颁了创新奖,贺红梅没去领奖,只让团队把奖状扫描件发回中心,附上一句:“让小朋友多听一场球,比拿十个奖都有面儿。
有人问她:从全国笑柄到行业标准制定者,到底怎么做到的?
她没打官腔,只回了八个字——“把裂缝当窗,别当伤。
”翻译成人话:翻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只在车底哭,不爬上去看下一班车。
现在打开央视新闻客户端,竖屏直播里年轻主播一边蹦迪一边报新闻,弹幕刷得比春晚还密。
后台那套《播音质量评估体系2024版》就是她牵头改的,新增7条“新媒体适配度”指标,其中包括“点赞掉粉容忍阈值”“弹幕互动响应时长”。
一句话,官方把“接地气”写进了KPI。
播音部的小姑娘说得更直白:“以前播完就下班,现在播完还得看数据,贺主任说了,观众划走三秒就算事故,比念错字还严重。
当然,她也保留了一点“老人味”——每周三晚上,她把32位退休老播音员请进“银发专家库”,让年轻人听他们讲1980年代怎么靠一张嘴扛下整点报时。
有人嫌啰嗦,她直接甩数据:老专家分享的“气息控制土办法”,让新人肺活量平均提升12%,等于多撑15秒直播。
从此再没人敢翘课。
最戏剧的是那对曾经捡垃圾的延边姐弟。2015年贺红梅去山区做公益,姐弟俩一个喊“姐姐我饿”,一个抱着她话筒不放。
她没拍照没发文,默默资助了九年。
今年姐姐成了央视编导,弟弟进了腾讯做音视频技术,姐弟俩把第一笔工资打回她账户,附言:“贺阿姨,以后换我们买你的课。
”贺红梅没收钱,只回了一句:“把声音练好,再帮更多人听见世界。
你看,从念错一个字到给整个行业定规则,从被弹幕骂到让AI替人背锅,她没走爽文套路,也没卖惨直播。
就是把每一次翻车都当成系统升级提示,把每一条骂声都写进补丁日志。
下次你再听到主播嘴瓢,别急着笑,也许背后正跑着贺红梅的新代码——让每一次出错,都成为下一次不出错的理由。
来源:艾叔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