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全民AI进行时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1 09:32 1

摘要:8月2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全民积极学习人工智能新知识、新技术”,要“使全体人民共享人工智能发展成果”。人工智能不再是实验室里的尖端课题,而成为全民必修的“新通识”。

“万名干部用AI,百万市民学AI”,深圳正全市全行业全领域、分级分类推进人工智能培训。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陈融雪、周科 编辑高雪梅

2025年7月28日,全球首家机器人6S店在深圳市龙岗区的机器人剧场开业。图为参观者在机器人6S店与机器人互动

8月2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全民积极学习人工智能新知识、新技术”,要“使全体人民共享人工智能发展成果”。人工智能不再是实验室里的尖端课题,而成为全民必修的“新通识”。

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从机关干部到社区百姓,从企业白领到外卖骑手,一场人工智能学习热潮正在兴起。

“万名干部用AI,百万市民学AI”,深圳正全市全行业全领域、分级分类推进人工智能培训。据当地组织部门数据,截至目前,深圳市各区各单位线下已培训干部超5.2万名,线上培训122.8万人次;依托各级党群服务中心举办的AI夜校培训已覆盖超30万人次。

在人工智能的新赛道上,深圳“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正在努力让全民披上“AI战衣”。

中青班试点

“哪里有好吃的福建菜?”2024年10月25日,深圳市委党校教室里,常务副校长齐志清向AI智能体“饿不着”抛出即兴提问。听到“我只知道怎么做菜”的回答,他笑着点评:“那你还不够聪明。”“饿不着”立即回应:“你别这么说嘛,你让我再升级升级。”

教室里一片笑声。两天后,这个由中青班干部自主研发的AI智能体成功升级,通过“验收”。这场发生在市委党校秋季中青班的对话,正是深圳人工智能实操培训首轮试点的一个生动片段。

试点班共90名干部,大多数不具备计算机背景,为此,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局长张林给他们讲授了开班第一课:《人工智能时代——机遇、挑战与未来》,系统普及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轨迹及前沿动态。随后,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培训学院副院长张文铸带领大家开展项目实操,学以致用。

“第一天体验当前流行的AI工具,学习使用AI辅助公文写作;第二天学习AI生成图片、视频和数据分析;后续还掌握了Python编程语言、高级AI搜索和智能体构建。”张文铸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干部们热情高涨,展现出很强的学习能力。

不少参训干部说:“每天带着电脑上课,老师手把手教学,边讲边练,感觉就像在上技校。”

15天后的学习成果汇报会上,试点班交出了22个AI智能体:深圳市福田区委常委、纪委书记戴重安带领第一组构建的“深商服务小助手”,可帮助企业精准快速了解商务领域的产业扶持资金政策;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政策体改处处长赖惠斌带领第二组做出的“出差小助手”,可根据用户输入的出差地点、出差目的、预计停留时间等迅速制定个性化、详细的行程方案。

2024年10月25日,深圳市委党校中青班AI学习成果汇报会(陈戈维/摄)

“我们跟班学习,也忍不住动手做了个辅助办公的智能体‘螺丝钉’,还制作了一个生活助手、数字人‘蜡笔小新’。”深圳市委组织部跟班人员对本刊记者说。

看到这些各具特色的AI智能体,张林不禁询问:“这都是他们独立完成的吗?老师有没有帮他们?”

张文铸回答:“都是他们独立做的,确实一个都没帮。通过学AI、知AI、用AI,中青班的干部们已从认知跨越到实践。”

“代言”与“实战”

在深圳市委党校大礼堂,人机交互机器人、全息影像学习舱、高性能无人机等前沿AI产品琳琅满目,来自深开鸿、云天励飞、优必选等科技企业的创新产品在这里集中展示。按照课程设计,学员们不仅要参观体验,更要为AI产品“代言”——这是深圳特有的场景体验课。

“我是侯铁英,我为迈瑞危急重症大模型代言。”2025年4月,深圳南山医院党委书记侯铁英在场景体验课上热情推介,“这是一款具有‘重症思维’的‘AI队友’,具有个体化查询及诊疗建议、病历撰写和重症知识查询三大核心智能应用,可全面提升诊疗效率与质量,让医护人员回归更本质的医疗工作,重塑更高效与温情的医疗环境。携手AI,让我们一起打造没有围墙的ICU。”

“学成归来”的侯铁英立即在医院部署临床诊断智能化应用,以提升诊疗效率,降低漏诊误诊风险,并与腾讯、华为合作打造AI医生,将医疗服务从病房拓展至社区,推动市民健康管理从“被动治疗”到“主动预防”。

“深圳学AI注重实战性。”深圳市委组织部干部教育培训处处长许婷向本刊记者表示,正如20世纪90年代普及计算机操作一样,AI的应用能力正在成为深圳干部履职的核心素养之一。

福田区率先上线首批11大类70个智能体,覆盖240个政务场景。其中,公文助手公文修正准确率超95%,审核时间缩短90%。

龙岗区整合超25万路视频监控资源,日均自动处理事件4万余件,“一句话视频找人”应用已成功找回走失人员300余人次,其中包括48名儿童。

“应用导向、全域推进。深圳已在城市治理、公共安全、先进制造等领域发布近200个‘城市+AI’应用场景,整座城市都是人工智能的试验场。”张林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举例道,在AI助力下,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全国率先实现全流程人工智能辅助办案,审判质效大幅提升;“AI制药第一股”深圳晶泰科技亦迎来双重利好:其胃癌药物一期临床试验进展顺利,公司于近日宣布首次实现半年盈利。

逆袭在夜校

在龙华区福城街道章阁社区夜校,一位母亲怀抱幼童,正全神贯注地聆听AI短视频制作课。

改革开放初期夜校学文化、学技术的场景,如今正以人工智能为主题重新上演。基层夜校不仅引入电子科技大学等专业资源,更与院士现场连线教学。

走进被誉为“中国电子第一街”的华强北街道,这里的学习热情更为高涨。

“每天来夜校上课的人都很多,尤其是2月底开讲DeepSeek那天,会议室挤满了160多人,所有办公室的凳子都被搬空了。”街道“小个专”(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专业市场三者的简称)党委专职副书记刘家顺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

华强北街道有11万家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35个专业市场。街道工作人员在走访中发现,大多数企业是夫妻档、兄弟档,对用AI提质增效、提升品牌有着迫切需求。为此,华强北AI夜校针对性地开展了AI绘图、视频制作、办公提效等课程。

“在华强北AI夜校培训后,我们立即推出了全栈AI产品与服务,为客户提供从模型构建到场景落地的一站式支持。”出口企业云服务商、深圳海域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谭宏兴说。

深圳创新在线半导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景鸿表示:“参加学习后,我们加强了人工智能部署,通过智能代码补全、自动重构及实时错误检测等功能接管重复劳动,公司整体劳动效率提升了15%~20%。旗下的电子元器件检测平台已与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建立深度战略合作。”

值得一提的还有,AI夜校正在构建“培训-就业”的良性循环。“据不完全统计,已有数十名市民在我们的夜校学习AI后实现了职场升级。”华强北夜校课程提供方、深AI夜校创办人江工告诉本刊记者。

“美团骑手罗锡坤参加AI夜校培训后考取了无人机驾照,转型为一名无人机飞手,并参与测试开发了18条无人机配送航线,月收入增至1.9万元;骑手段志军带动同行组团学习,打造自媒体IP,月均增收3000元。”深圳市委组织部组织一处处长党宇峰说,AI夜校让不少人看到了更多职业选择和发展的可能。

迈向先锋城

2025年3月3日,《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计划(2025—2026年)》发布,提出到2026年,全市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3000家,独角兽企业超10家,产业规模年均增长超20%。而事实上,深圳早已蓄势待发:2024年底,深圳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同比增长约35%,人工智能企业超2800家。

在张林看来,AI先锋城市的真正内核,是实现AI技术在全社会的普遍应用,触发生产力大幅跃升,让人们从事更高阶的工作,获得更丰厚的回报,最终构建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形态。

深圳致力于将人工智能构建为“全民能力新基建”,让每一位市民成为技术进步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为此,深圳推出分级分类的培训体系:面向党政干部,课程侧重AI产业概述、工具实操与政策解读;针对基层群众,依托党群服务中心设立“AI夜校”,打造“5分钟学习圈”;对中小学生,则通过“小小科学家”等活动,构建“万物为教材、世界即课堂”的沉浸式学习环境。

2024年12月27日,在深圳笔架山公园里,游客体验机器人现磨咖啡(梁旭/摄)

自2024年10月启动AI实操试点培训至今,仅张文铸一人就已授课105场,覆盖学员约1.2万人次——而这,只是整座城市“AI大学习”浪潮中的一瞥。近期,深圳又开始实施“十百千”计划——推荐十本人工智能书籍、推出百门深圳AI公开课、开办千场AI夜校公益课。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培永教授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在深圳的全民学AI浪潮中,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与时间赛跑”的紧迫感与审慎的伦理思辨在实战中并重。

张文铸透露,他的课件每周都在更新,以应对AI“按周迭代”的知识刷新速度——这与大学通用教材“十年一更新”的节奏形成鲜明对比。与此同时,一场关于AI伦理与边界的思辨也已展开。

教育一线最先感受到变革的张力。2025年9月开学,深圳实验学校小学语文教师周其星便在班级开展AI使用情况调研,与学生共同讨论利弊。

“儿童智力尚未成熟,过早或过度使用AI可能替代应有的思维训练,弱化儿童智力发展。”周其星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呼吁,“要引导孩子理性使用AI,增强本领。”

深圳中学数学老师王伟达也对学生们使用AI的情况做了调研。

“同学们都知道如何使用AI。有人说AI可以辅助判断和理解,我就提醒要甄别算法偏见和AI幻觉;有人说AI像一个没有记忆的朋友,可以说小秘密,我就提醒对话可能有记录,要保护数据隐私。”王伟达表示,希望学生们不仅会合理使用AI,还能知己知彼、了解其运作原理。

“越是全民学习的热情澎湃,越需理性引导。”张林表示,唯有保持对伦理的坚守、对创新的热忱,才能让智能技术革命真正服务于人。

(本文刊载于《瞭望东方周刊》2025年第20期,总第943期)

来源:深圳特区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