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955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56岁的王阿姨最近被一条新闻吓坏了。
“速冻饺子里检出一级致癌物超标近千倍!”她一边念着手机上的推送,一边把刚买的3袋饺子统统扔进了垃圾桶。
“这还能吃吗?以后是不是得自己包了?”
这条消息源自一段在社交平台疯传的短视频,视频中一位“食品工程师”声称:多款市售速冻饺子中检测出亚硝胺类致癌物质,部分样本超标近千倍,对健康危害极大。
不少网友看完后开始恐慌,甚至有人发誓“再也不吃任何速冻食品”。
但真相,真有这么可怕吗?
“亚硝胺”这个词确实听起来可怕。它被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一级致癌物,意味着在一定条件下,它确实与癌症发病有关。
但问题是,“一级致癌物”并不等于“吃了必得癌症”。
比如,槟榔、加工肉制品、太阳光都在这份名单上。关键在于摄入的剂量、频率和个体体质。
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发布的数据,人体每日摄入的亚硝胺类物质控制在0.0001mg/kg体重以内,是不会对健康产生明显影响的。
换句话说,一口速冻饺子远远达不到“致癌”的剂量门槛。
亚硝胺不是凭空出现的,它的“前身”是亚硝酸盐和胺类化合物,两者在高温、酸性环境下结合,才可能转化成亚硝胺。
在速冻饺子中,这些前体物是有可能存在的:
· 蔬菜、调味品中可能含微量亚硝酸盐。
· 肉类蛋白分解后可能产生胺类化合物。
但请注意,速冻饺子是冷冻保存、短时加热的加工食品,并不具备形成大量亚硝胺的条件。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的专家指出:“即使有亚硝胺,也极少,远低于国家限值。”
而那些所谓“超标近千倍”的说法,目前尚未见到任何权威报告或检测数据支持。
我们检索了“国家食品安全抽检数据库”近三年的相关抽检信息,没有发现任何关于速冻饺子亚硝胺超标的官方通报。
这类信息之所以传播广,往往是因为利用了人们对“添加剂”“致癌物”的敏感心理,再加上“专家说”、“权威爆料”等包装手法,制造恐慌、吸引眼球。
虽然速冻饺子本身不必谈“癌”色变,但这并不代表可以随便乱吃。
1. 长期常温存放的饺子不要吃。
冷链断裂、反复解冻的产品,容易滋生细菌,也可能导致亚硝酸盐升高。
2. 配料表过长、含大量添加剂的产品要慎选。
正规产品的配料通常为面粉、肉、蔬菜、水和少量调味料。若看到诸如“肉香粉”“复合稳定剂”等大量添加剂,可能只是“调味堆砌”。
3. 不要空腹、大量进食腌制类饺子。
个别品牌会推出“酸菜猪肉”类饺子,若腌制工艺不当,确实可能存在亚硝酸盐偏高的风险。空腹食用会加重胃肠负担。
答案很明确:可以吃,但要挑会吃。
速冻水饺本质是“预制主食+蛋白+蔬菜”的组合,只要生产和储存环节把控得当,其实是一种营养均衡、方便快捷且安全的食品形式。
中国营养学会在2022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指出:
“冷冻食品是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规范加工的速冻食品对健康无害。”
如果你担心食品安全,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 优先选择有食品生产许可证(SC标志)、冷链运输、大品牌的产品;
· 尽量避免购买散装、标签不清晰或价格异常低廉的速冻食品;
· 回家后立即放入-18℃以下的冷冻层,避免反复解冻;
· 食用前务必彻底加热,中心温度不低于75℃。
很多人谈“致癌”色变,但却忽略了更现实的健康杀手:高油、高盐、久坐、熬夜、肥胖。
比起担心速冻饺子里的“千分之一毫克”的亚硝胺,我们更应该反思:
· 你今天是不是又点了外卖?
· 一周吃了几次炸鸡、奶茶?
· 是不是每天都坐着超过8小时?
中国癌症中心2023年发布的数据显示:
超过35%的癌症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所以,与其为“饺子致癌”的谣言焦虑,不如从现在起调整饮食结构、适量运动、规律作息。
“速冻饺子致癌”这个说法,并不靠谱。
它利用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却没有提供任何权威证据,反而可能让大家忽视了真正的健康威胁。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吃得安全、活得健康。但前提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认知,而不是被谣言牵着鼻子走。
参考资料:
1.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食品中亚硝胺污染风险评估报告》. 2022年
2.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3. 中国食品安全网.《官方揭露:速冻饺子一级致癌物超标近1000倍?以后还能吃吗?》
4.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致癌物清单更新. 2024年12月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医学真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