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历史上的魏征被誉为“敢谏直言”的典范,唐太宗李世民也因能容纳这样的直谏臣子而被后世称颂为“明君”。
当魏征死后,李世民为他大办葬礼,亲自撰写墓志铭,表现得极为悲痛。
可没多久,李世民看到魏征留下的一本册子后却突然暴跳如雷,下令推倒了魏征的墓碑,还取消了与魏家的婚约。
那本册子里,究竟记载了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魏征最初可不是李世民的人。在隋末动荡时期,他先是跟随瓦岗军领袖李密,虽说才华出众,但并没有得到重用。
李密战败后,魏征投奔了唐朝,但仍然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命运多舛的他甚至一度被窦建德俘获,不得已暂时投降。
直到621年,窦建德被唐朝击败,魏征这才重新回到唐朝。但他没有跟随李世民,而是成了太子李建成的“太子洗马”。
这个选择差点要了他的命——魏征不仅站队太子,还多次怂恿李建成下手除掉自己的弟弟李世民!
“玄武门政变”后,李世民登上皇位,第一件事就是清算太子一党。
魏征被带到李世民面前接受审问,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他并没有低头认错或求饶。
当李世民问他为何要劝李建成杀掉自己时,魏征直接回答:"当时我是太子的臣子,自然要为太子着想。如果我是秦王(李世民)的臣子,我也会劝您除掉太子。"
这种直言不讳的回答出人意料地打动了李世民。
他不仅没有处死魏征,反而重用了这位曾经的政敌。从此,魏征开始了他作为一代名臣的传奇生涯。
魏征在朝堂上以敢说真话著称,就连皇帝也不放过。有一次,李世民在皇宫修建了一座高楼,名为"望楼"。
当李世民带着群臣参观这座新建筑时,他对众人说这座楼是为了远望父亲隋炀帝的陵墓,表达自己的孝心。
魏征当场就给李世民泼了冷水:"陛下,您修建望楼不是为了望您父亲的墓,而是为了望您妻子的坟啊!"
原来,李世民的一位爱妃去世后葬在这个方向。魏征这番话直接揭穿了皇帝的虚伪,让李世民当众下不来台。
面对如此直白的批评,李世民虽然内心恼火,但表面上却不动声色,甚至还赞赏魏征的坦率。
这种情况不止一次发生,魏征的谏言经常让李世民怒火中烧,但李世民总是通过惊人的自控能力压制怒火,维持着"虚怀若谷"的明君形象。
魏征本人也很清楚自己的定位。他从不称自己是皇帝的"忠臣",而是强调自己是"社稷之臣"——他效忠的是国家而非个人。
这种刻意保持的距离感,让李世民和魏征之间始终存在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他们可以是君臣,但永远无法成为真正的朋友。
公元643年,魏征因病去世,时年56岁。
李世民闻讯后表现得极为悲痛,不仅为魏征举办了盛大的葬礼,还破格赐予他"文懿"的谥号,这在当时是极高的荣誉。
李世民甚至亲自为魏征撰写墓志铭,这在唐朝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殊荣。
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他还有意将自己的女儿下嫁给魏征的儿子,这对一个平民出身的官员家族来说,简直是天大的恩宠。
表面看来,李世民对魏征真是推崇备至,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爱死他了"。但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
历史学家分析,李世民如此重用魏征,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政治考量:
一方面,魏征曾是太子党人,重用他可以安抚反对势力;另一方面,容纳直言进谏的臣子,有助于李世民塑造明君形象,为自己的"非正常"登基方式洗白。
所以,李世民的这些隆重礼遇,与其说是出于真心的敬重,不如说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政治表演。
而魏征也深谙此道,他通过直谏建立自己的历史形象,为的是青史留名。两人各取所需,互相利用,表面和谐,实则疏离。
魏征死后不久,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朝中大臣褚遂良向李世民呈上一本册子,说是魏征生前交给他的。
这本册子的内容令李世民震惊不已——原来魏征生前将他所有进谏李世民的言行都详细记录下来,整理成册,并嘱咐褚遂良在他死后公之于世。
翻开这本册子,李世民发现里面记载了魏征每一次如何勇敢地直言不讳,如何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错,如何慧眼如炬地预见朝政隐患......
而这些内容显然是为了塑造魏征自己的历史形象——一个刚正不阿、敢于直谏的完美谏臣形象。
李世民看完册子后勃然大怒。在他看来,魏征此举分明是沽名钓誉,是为自己"刷声望"。
更让李世民难以接受的是,魏征把这些本该是君臣之间私密交流的内容公之于众,这无异于在向世人展示:"看,我魏征多了不起,敢这样对皇帝说话!"
这种行为在李世民眼中,是对君臣关系的背叛,是对他个人尊严的冒犯。
一直以来,李世民自认为是宽宏大度地容纳魏征的直谏,而魏征却把这种宽容当作了自己标榜清高的资本,这让李世民感到被欺骗和利用。
被激怒的李世民立刻下令推倒魏征的墓碑,并取消了与魏家的婚约。这一决定震惊了整个朝廷,也给后世留下了一个历史谜团。
李世民的这一举动,打破了他辛苦构建的"明君"形象。一个真正宽容大度的明君,不会因为臣子记录自己的进谏而大发雷霆。
但李世民毕竟也是个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当他发现自己被耍了的时候,愤怒自然压过了政治算计。
而魏征呢?他确实是个敢说真话的人,但他的直谏并非完全出于公心,也有为自己谋求历史地位的私心。
两人之间的关系,与其说是相知相惜的君臣典范,不如说是各怀心思的政治合作。
李世民需要魏征来证明自己是一个虚怀若谷的明君,魏征则需要李世民来成就自己作为一代名臣的历史声名。
两人都在扮演各自的角色,直到魏征死后留下的那本册子,才揭开了这场持续多年的政治表演的真相。
李世民推倒墓碑的举动,实际上撕破了这层维持了多年的温情假象!
历史往往被后人美化,李世民与魏征的"明君与直臣"故事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表面上看是君臣相得益彰,实际上是一场各取所需的政治表演。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历史人物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们有欲望、有私心、有情绪。正是这些真实的人性,让历史变得生动而复杂。
来源:蜀山史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