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人写梅,有遥寄相思的寒梅,有月下疏影的幽梅,有凄风苦雨的愁梅,有清绝冷艳的孤梅……这些梅花浸润着古代文人或落落寡合,或凄婉孤独,或孤傲标格的情感与思绪,往往拘泥于个人的一方狭窄天地。情虽至,格局尚小。
文/董晓彤
◆国画《迎春》(杜文奇作)
卜算子
咏梅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毛主席诗词》。
◆《卜算子·咏梅》
附:陆游原词
卜算子
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毛主席手书陆游原词。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是南北朝的梅花;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是盛唐的梅花;
“人间奇绝,只有梅花枝上雪”,这是赵宋的梅花;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这是晚清的梅花;
……
古人写梅,有遥寄相思的寒梅,有月下疏影的幽梅,有凄风苦雨的愁梅,有清绝冷艳的孤梅……这些梅花浸润着古代文人或落落寡合,或凄婉孤独,或孤傲标格的情感与思绪,往往拘泥于个人的一方狭窄天地。情虽至,格局尚小。
1961年12月,又逢寒冬,诗人毛泽东也将诗情注入到了“梅花”这个被历代文人反复歌咏的物象。受陆游《卜算子·咏梅》的影响,毛泽东“反其意而用之”,创作出了同题同调却立意相反的词作,一朵朵一簇簇“翻千古新意”的梅花跃然纸上:
她是面对冰雪却呼唤春天的梅花,她是生长于绝地却心怀希望的梅花,她是俏丽多姿却不争妍斗艳的梅花,她是心有百花却不孤芳自赏的梅花。
这样的梅花,古今独步;
这样的梅花,首开奇响;
这样的梅花,只属于毛泽东。
“梅花词”的横空出世
毛泽东之所以创作这样一首梅花词,离不开当时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当时的中国,内有三年自然灾害造成的困难局面,外有美苏霸权主义的施压。内外交困,孤立无援,如何振奋精神,鼓舞人民?如何战胜困难,迎接挑战?毛泽东陷入了沉思。寒天渐近,风雪欲来。也许是自然气候与政治气候中的某种相似,毛泽东决意要为傲雪斗霜的梅花唱一首赞歌。毛泽东深知,再写梅花,脱俗不易,他开始翻阅历代咏梅佳作,酝酿一首属于自己的咏梅诗词。
1961年11月6日,毛泽东曾一日三寻梅花诗。早6时,毛泽东给秘书田家英写了第一张便条:“田家英同志:请找宋人林逋(和靖)的诗文集给我为盼,如能在本日下午找到,则更好。”林逋,宋朝著名隐逸诗人,晚年隐居杭州西湖孤山,以种梅养鹤自娱,后人称其为“梅妻鹤子”。他的《山园小梅》被誉为“咏梅诗之最”,“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更是传诵千古的名句。8 时半,毛泽东又写了第二张便条给田家英:“有一首七言律诗,其中两句是:‘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是咏梅的,请找出全诗八句给我,能于今日下午交来最好。何人何时写的,记不起来,似是林逋的,但查林集没有,请你再查一下。” 不久,毛泽东又补写了第三张便条:“又记起来,是否是清人高士奇的。前四句是: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下四句忘了。请问一下文史馆老先生,便知。”原来此前毛泽东要田家英帮他找寻林逋的诗集,是为了查找一首与梅花相关的诗歌。随后,这首诗的出处被查了出来,是明代高启《梅花九首》的第一首。全诗为:“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高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梅花九首》是高启创作的关于梅花的组诗,被前人誉为“飘逸绝群,句锻字炼”。毛泽东找寻的这一首,以瑶台仙姿歌梅花之超凡脱俗,以高士美人赞梅花之高洁孤傲,以疏影残香怜梅花之澹泊自爱,突出了梅花高洁坚贞的精神。得到原诗的毛泽东难掩喜悦,当日便以草书笔法书写了这首诗歌,并题写:“高启,字季迪,明朝最伟大的诗人。”
除了林逋、高启的咏梅诗,毛泽东阅读的当然还有陆游的这首《卜算子·咏梅》。陆游,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一生力主抗金,可惜志不得伸,郁郁而终。他的这首《卜算子·咏梅》借梅花喻指自身,虽赞颂梅花孤高清冷的高洁品行,然而落笔却在愁苦自怜、花开无主,格调依然没有跳脱哀怨与低沉。
翻阅了这么多前人诗词,毛泽东发现,这些诗词似乎都缺少某种力量,某种气魄,某种襟怀,不能够振奋民族精神,鼓舞民族士气。于是,毛泽东决意打开一个新的生面,创造一个全新的梅花形象。
一首《卜算子·咏梅》横空出世。
毛泽东的咏梅词一扫前人诗词的自怜、哀怨、孤高,以别具一格的昂扬基调和时代精神,赋予梅花坚强、旷达、乐观、豪迈之新意蕴。毛泽东通过画梅骨、书梅神、写梅魂,刻画了梅花凌寒独放、俏不争春、乐观谦逊的形象,赞颂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的斗争精神以及自信乐观、豁达潇洒的胸襟与品格。这也不正是诗人高尚人品和豁达气度的生动写照吗?无论是主旨意蕴还是艺术手法,毛泽东都在陆游原作的基础上翻出了新意,较之角度更新,立意更高,气魄更大。
画梅骨:傲霜斗雪
毛泽东笔下的梅骨“傲霜斗雪”。
清代沈祥龙在《论词随笔》中写道:“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这首词便是通过描绘梅花在严酷环境中依然顽强不屈的“梅骨”,赞誉中国共产党人的骨气品格与斗争精神。词的上阕从自然环境起笔,以风雨、飞雪、悬崖、寒冰描绘出梅花生存与绽放所面对的恶劣自然环境。首二句节奏明快,旋律欢畅,一连运用“送”与“迎”、“归”与“到”两对反义动词,通过快速流转的时间,突出“风雨”与“飞雪”的接连而至都无法扼杀春天的生机,阻挡春天的脚步,梅花终会恣意绽放。第三句化用唐代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瀚海阑干百丈冰”,用“已是”突出隆冬时节悬崖峭壁上之险峻与严寒。第四句以“犹有”一词转折,在这周天寒彻、漫天皆白的环境中,犹有一株俏美的梅花凌寒独放。正是恶劣环境的衬托,凸显了梅花的铮铮铁骨。词中的自然环境,实际上正暗指当时的社会环境。茫茫风雪中迎浓浓春意,危崖绝壁中俏丽怒放,梅花的铁骨正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对艰难险阻的骨气、志气与底气。
书梅神:俏丽多姿
毛泽东笔下的梅神“俏丽多姿”。
词中的“俏”字,可谓神来之笔,无愧为本词词眼,挈领全篇。一个“俏”字写尽了梅之气韵风神,发古今之新声,开千古之奇响。“俏”是一种自信的神韵,写尽梅花对春天的希望;“俏”是一种刚健的神韵,写尽梅花不畏严寒的生机;“俏”是一种胜利的神韵,写尽梅花战风斗雪的姿态。一个“俏”字,画龙点睛,灵气飞动,让梅花的形象积极、清新、靓丽起来。从此,柔弱的梅花有了力量,她美得传神,美得风流,美得劲拔,美得潇洒,美得让人心驰神往。从此,自然的梅花通了人性,她有了情,有了趣,有了神,有了韵,有了更加鼓舞人心的力量。
写梅魂:笑靥如花
毛泽东笔下的梅魂“笑靥如花”。
“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毛泽东在这首词中用一个“笑”字展现了博大的胸襟,刻画了梅花的人格美,突出了梅花之“魂”,也突出了共产党人之“魂”。下阕的“俏”字用顶针手法,承接上文,突出梅花报春却不争春的高尚品格,而紧接着又以全景式的镜头呈现春光明媚的百花争艳图,最终镜头定格在百花丛中的梅花之上,刻画了梅花在百花丛中与众花共享美好春光的幸福形象,彰显了梅花不争不抢,愿把春天洒满人间的格局与气魄。词作以第三视角梅花之“笑”作结,意蕴悠远,梅花之“魂”便也跃然而出。这一“笑”是战胜困难的淡然之笑,是苦尽甘来的欣慰之笑,是功成身退的会心之笑,是憧憬未来的乐观之笑,这正是梅花之“魂”。清代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有言:“昔人词咏古、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其中有我在也。”实际上,词中描绘的梅花之“魂”,正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之“魂”——不居功、不自傲,心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永远为劳苦大众而奋斗。这是豁达潇洒的襟怀,也是胸怀天下的格局。
实际上,本词中还有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地方,那便是全词无一梅字却无不在写梅,足见作者之功力。
如果说古人的梅花自怜,那么毛泽东的梅花便自信;
如果说古人的梅花脆弱,那么毛泽东的梅花便强劲;
如果说古人的梅花哀怨,那么毛泽东的梅花便乐观;
如果说古人的梅花孤傲,那么毛泽东的梅花便谦恭;
如果说古人的梅花是“小我”,那么毛泽东的梅花便是“大我”。
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言:“在真正的艺术作品里,一切形象都是新鲜的,具有独创性的,其中没有哪一个形象重复着另一个形象,每一个形象都凭它所特有的生命生活着。”毛泽东的咏梅词正具有这样的独创性,它发时代之音,言革命家之志,以全新的世界观赋予梅花新的生命意蕴,指引人们迈向更加光明的未来。正如毛泽东所言:“当天空中出现乌云的时候,我们就指出:这不过是暂时的现象,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就在前头。”
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
维权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
来源:党史博采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