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于是长安城变得热闹起来,在这里唐肃宗集结了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最靠谱、最善战的节度使,还有多达二十万人的兵力,包括朔方军、安西军以及西域各国援军与回纥的三千精锐骑兵。总之,大唐最精锐的军队全都被调来了,诸多将领都意识到一场关乎国运的大决战要到来了。
史思明反叛了但是唐朝认为主要敌人是逃跑到邺城的安庆绪,史思明等消灭了安庆绪再说,事实证明大唐低估了史思明。
唐肃宗得到情报安庆绪内部出现了极大的动荡,加上唐肃宗收复了两京又有回纥兵实力大增,唐肃宗决定集结唐军主力发动一场大战,彻底消灭安庆绪,毕其功于一役。
于是长安城变得热闹起来,在这里唐肃宗集结了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最靠谱、最善战的节度使,还有多达二十万人的兵力,包括朔方军、安西军以及西域各国援军与回纥的三千精锐骑兵。总之,大唐最精锐的军队全都被调来了,诸多将领都意识到一场关乎国运的大决战要到来了。
平心而论安庆绪比他父亲差的太远了,本以为到达邺城的他能振作精神哪成想,当他安全之后又开始花天酒地,不理朝政了,以至于下面的人为权力打得头破血流都不闻不问。
在这期间李光弼的老对手蔡希德被整死了。蔡希德本身治军能力极强,在军中声望极高,所以成了许多人眼红的对象。张通儒是主政人,为了加强权力,趁机除掉了蔡希德。
蔡希德一死燕国麻烦大了,先是蔡希德的旧部兵马在未经批示的情况下突然相继从营地出走,行踪不明,而后是新上任的天下兵马使崔乾祐发现他根本指挥不动蔡希德留下的兵。蔡希德所部是安庆绪麾下军队中最精锐的部队,没有之一,现在一下子跑掉了数千人,剩下没跑的,也不听招呼了,这支部队基本残了。
唐肃宗收到这个情报后,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对的。
乾元元年(758年)九月,唐军大举北上,直趋相州。唐肃宗这次下了血本,二十万大军号称六十万,由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淮西襄阳节度使鲁炅、兴平节度使李奂、滑濮节度使许叔冀、河南节度使崔光远、北庭行营节度使李嗣业、郑蔡节度使季广琛、平卢兵马使董秦、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关内节度使王思礼等组成。
声势十分浩大,但是却出了一个十分奇怪的事,那就是这几路大军没有一个主帅,换句话说就是仗怎么打你们看着办,能打赢就行,这怎么能行,打仗怎能是儿戏。
肃宗也觉得不太合适就设置了一个观军容使的职务,来代替皇帝协调各部,统筹作战。实际上他充当了主帅的作用。
历经战乱的肃宗疑心很重,不信任文官,不信任武将,甚至自己的兄弟子侄也不相信,无数的事实说明他们都会反叛。所以思来想去,肃宗觉得自己身边的官宦更值得信任,于是决定让官宦担任此次观军容使。肃宗选来选去,选中了鱼朝恩,他后来成为开启大唐官宦专权的一代权监。
鱼朝恩此时只是一个无名小辈,不懂军事的他还没有干预军机的能量和胆量,基本上也就起到个观看军容的作用。
军中有郭子仪、李光弼两位德高望重的老将,也能统领这些节度使。在他们的领导下,唐军进展顺利,初战击败了叛军大将安太清部,并获得了斩首四千级、生擒五百人的优异战绩。
随后兵围卫州,唐军的战略意图是围城打援,因为自古以来攻城站都不好打,很容易打成胶着,敌我双方都痛苦。把敌人吸引出来,在城外决战更好打。
安庆绪的智商果然没让唐军失望,他几乎将精锐部队倾巢而出,上军以崔乾祐为主将,安雄俊、王福德为副将;下军由田承嗣统领,荣敬超充任副手;安庆绪本人则自将中军,以孙孝哲、薛嵩为中军副将。7万大军轰轰烈烈的就驰援卫州了。
叛军以骑兵为主,驰援的速度非常快,超出了郭子仪的预料。唐军虽然也有骑兵,但步卒为主。叛军的骑兵专拣唐军阵列的骑步兵衔接处一个劲儿地轮番猛冲。显然,唐军的步骑协同作战能力还有待加强,在叛军骑兵的冲击下,唐军的骑兵和步兵根本无法形成合力,开展有效抵御,只是且战且退。最终唐军抵挡不住,开始全线溃败。
此时战局向安庆绪倾斜,他以为大局已定,马上下令追击唐军。跟随着败军的步伐,叛军很快追到了唐军营垒跟前。就在此时,逆转战局的一幕出现了。
郭子仪事前埋伏的三千神箭手将箭矢一轮又一轮射向叛军,在古代弓弩对骑兵的杀伤力是非常大的,叛军骑兵一下子就被射得人仰马翻,如同陷入了箭矢地狱之中,因为他们大部分都是骑兵,在多设坑堑及阻碍物的营寨附近根本无法展开有效的行动,是打也打不了,跑也跑不掉,只能眼睁睁地成为以营房为据点,不停射击的唐军弓箭手的活靶子。
唐军这时也不跑了,立马展开反击,在唐军前后夹击之下,叛军大败,直接阵亡了四万人,连安庆绪的弟弟安庆和都中箭弃枪,坠马就擒。
随后唐军攻下了卫州接着追击叛军至邺城西南,几乎消灭了安庆绪的所有精兵。这下安庆绪只能退到了邺城固守了。
而在安庆绪退守邺城期间,滑濮节度使许叔冀、平卢兵马使董秦、关内泽潞节度使王思礼、河东兵马使郭兼训均已完成了各自扫清外围之敌的任务,先后率部赶到邺城,加入了围攻的行列。不久,李光弼也领军与大部队会师于城下,二十万大军就此把邺城围得水泄不通。
这时候胜利的天平已经导向大唐了,唐军兵围邺城,郭子仪引漳水灌城。大唐只要死死围住邺城,假以时日邺城自己就会崩溃。
郭子仪的判断完全正确,邺城被围不过一个月的时间,城内的粮食就耗尽了,并开始出现人相食的惨状。
安庆绪坐不住了,他以禅让皇帝位为条件向史思明求援,史思明果然答应了安庆绪的条件,并许诺将在近期统领大军南下,解邺城之围。
但史思明却没有急着召集人马,准备出兵,仅是先派李归仁带一万步卒和三千骑兵到滏阳(今河北省磁县)扎营。
都是千年的狐狸,他看准了安庆绪不被逼到最后,不会履行承诺,更打好了算盘,要等安庆绪和唐军打到两败俱伤之时他在坐收渔利。
史思明的军队在距离邺城仅有60里的地方安营扎寨了,史思明打的什么主意,郭子仪等人非常清楚,为避免唐军腹背受敌,郭子仪决定尽快攻下邺城。郭子仪下令“筑城穿壕各三重”,并在城外动工兴建了木制塔楼,以解决士兵仰攻不方便的问题。其数量之多、动静之大,连《旧唐书》史官们都不禁感慨,称之为“古所未有”。
但郭子仪低估了邺城的抵抗,邺城迟迟没有拿下给后续的战争带来了隐患,不过此时的唐军在外线取得重大突破,,河南节度使崔光远率部攻克了魏州。
这下史思明就必须出手了,因为魏州是范阳通往相州的要地,如果让唐军完全掌握了此地,并在此阻击,后面的战事会变得很麻烦。于是,在观望相州战事近半年后,史思明终于要动真格的了。
史思明动作很快,新任魏州刺史崔光远刚到任史思明兵临城下了。面对来势汹汹的史思明,崔光远最好的应对办法应该是凭城坚守,等待郭子仪或李光弼来援。但是他没有那么做,反而让麾下骁将李处崟率部出城迎战。
不出意外被击溃了,打了败仗加上叛军的离间,崔光远认定李处崟是个叛徒,不由分说便下令将其腰斩了。由此带来的恶果就是守城军民军心动摇,魏州眼看就守不住了,崔光远发现这一点后连夜就跑路了,魏州陷落后三万士兵被叛军全部杀害,围邺城的唐军也因此完全暴露在了史思明的兵锋之下。
出乎意料的是史思明夺取魏州后并未乘胜解邺城之危,精明的李光弼看出了史思明的意图,“史思明夺取魏州,却按兵不动,是想趁我军懈怠,挑选精兵掩袭我军。”
作为史思明唯一的克星,李光弼早已想出了应对的办法。他建议主动求战,以自己的本部人马加上朔方军进逼魏州。但是李光弼同时又认为这仗不一定能打得起来,原因就是—史思明对嘉山之败仍记忆犹新,必然不敢轻易出战。两军相持,邺城一定会被先攻破,这样史思明就无法兼并安庆绪的人马。
可以说这是当时的情况下能想到的最好办法,对此郭子仪没有意见,但最终的结果却是止于讨论,因为一个人的反对——鱼朝恩。在接连的胜利面前这位监军太监底气越来越足,不过他恐怕不明白的是正因为他不干预将军的决策,唐军的进展才会如此顺利。他只知道,在没有统帅的情况下,自己事实上最大,一旦有所差池,这个责任很可能是要由自己来背的。因此,他以分兵行动过于冒险为由,否定了李光弼的妙计,同时开始将唐军逐步带上了败亡的轨道。
所有人都没料到的是邺城之战会打的如此艰难,这种谁也奈何不了谁,死掐偏又掐不死对方的情况恰好是战争中最残酷、最令双方头疼的情况。此时围城的唐军处境不佳,士气低落。被围的叛军更惨,基本上算是山穷水尽,城内一斗米已经卖到了七万余钱,一只老鼠也有了数千钱的市价,而城里没钱的人则把别人直接列入了自己的菜单,靠吃人求活。
史思明知道时机到了,也不在观望,他先开始骚扰唐军,袭扰唐军的后方,起先唐军还不是很在意,但连续的折腾让唐军受不了了,最终决定先消灭史思明再消灭安庆绪。
李光弼、王思礼、许叔冀、鲁炅四位节度使各自率领本部人马在安阳河北摆开阵势与史思明军进行会战。史思明军的彪悍是唐军未能预料到的,混战之中,淮西节度使鲁炅临阵中箭,被迫脱离了指挥位置,其部下士兵当即变得惊慌失措,使得叛军大部队得以乘机攻入阵内。眼看唐军就要大乱,继而一溃千里,李光弼率领所部兵将杀了过来,唐军稳住了阵脚,此时双方势均力敌,伤亡大体相当。
郭子仪在后阵,发现鲁炅的兵逃了,他当机立断率军冲过来补漏。这时,唐军离胜利只差一步,只要郭子仪所部列好阵势,发起进攻,史思明必败无疑。
然而运气没有眷顾大唐,就在这一关键时刻,一场诡异的大风突然而至。据史书记载“大风遽起,吹沙拔木,天地晦暝,跬步不辩物色。”这种条件下仗没法打了,所以两边很有默契地停战了,唐军向南撤离,叛军向北退去。
但是唐军一退就是一溃千里,回纥军不管不顾的一路向后方狂奔,仅仅用了12天就从邺城逃回了长安,他们一逃跑直接就引发了雪崩效应,使得各路唐军均认为大势已去,纷纷溃退。
当然,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也并非完全没救,只要那个实际上的老大观军容使鱼朝恩出面稳定军心,让士兵知道他们并没有被抛弃,局面或许还能控制住。可是鱼太监早已影踪全无,谁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跑的,更不知道他跑到了哪里,而且直到今天这一切也是一个历史未解之谜。
史思明抓住时机追击唐军,此时相州大战失利的局势已然无法挽回,唐军已完全脱离了相州辖境。不过值得表扬的是在一片混乱中李光弼和王思礼整建制的有序撤退,既没有像其他几路一样出现武器、辎重丢失殆尽,士兵掉队乱跑的情况,也没有出现类似的一路败退一路抢掠的恶性事件。
此次会战轰轰烈烈但最终一败涂地,二十万大军毁于一旦,战马从一万余匹锐减至三千,十万武器甲仗丢失殆尽,数万石粮食弃之敌手。
史思明追击了唐军一段后就返回邺城附近了,他逼迫安庆绪出城见他后将安氏家族屠杀殆尽,然后他成了大燕皇帝。
来源:历史有深度也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