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汝刚点名的接班人火了!搭档二十年演活新戏,独脚戏连演百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1 06:57 1

摘要:这段带着浓重上海口音的对话,曾让无数观众在剧场笑出眼泪。这正是王汝刚在独脚戏《电视征婚》里的经典片段——他一人分饰单身青年、丧偶老太和单亲小孩三个角色,仅凭神态和语气的切换就让人物立住,这便是海派滑稽艺术“说学做唱”里“做”的精髓。

“我的婚姻状况是‘重婚’。”

“什么?‘重婚’还来征婚?”

“从没结过婚,所以是‘重婚’呀,阿拉不懂这些男男女女的事体。”

这段带着浓重上海口音的对话,曾让无数观众在剧场笑出眼泪。这正是王汝刚在独脚戏《电视征婚》里的经典片段——他一人分饰单身青年、丧偶老太和单亲小孩三个角色,仅凭神态和语气的切换就让人物立住,这便是海派滑稽艺术“说学做唱”里“做”的精髓。

作为独脚戏国家级传承人、滑稽戏市级传承人,王汝刚的名字早已和海派喜剧牢牢绑定。但最近不少老观众都在问:“王老师年纪渐长,谁能接好这根传承的接力棒?”其实答案,藏在舞台的掌声里。

从“说学逗唱”到“说学做唱”,海派喜剧的独门秘籍

提起北方相声,人人都知“说学逗唱”四字诀,但独脚戏和滑稽戏偏要换个玩法——把“逗”换成“做”。这一字之差,藏着海派喜剧的灵魂。

王汝刚对此有句实在话:“好演员能从十岁演到百岁,个个角色人各有貌。”他在《电视征婚》里的表演就是最好的注解:单身汉的木讷、宁波老太的刁钻发嗲、小伢儿的天真执拗,三个角色无缝衔接,连走路的姿态都截然不同。舞台上的“做”讲究夸张却得体,既要让最后一排观众看清表情,又不能脱离角色本身,这种分寸感,正是滑稽演员的硬功夫。

这份功夫让王汝刚在跨领域表演时游刃有余。1999年他主演的电影《股疯》拿下国家“政府电影奖”,片中他饰演的市井小人物既有烟火气又有戏剧性,连老艺术家都感慨:“这演员演悲剧说不定更出彩。”但王汝刚始终守着初心:“我就想让观众笑口常开。”

方言流失危机下,《石库门的笑声》为何能演100场?

不过,这位老艺术家也有犯愁的时候。“现在老人带孙辈,用上海话问一句,孙辈用普通话回一句,久而久之老人倒被带歪了。”王汝刚的担忧道出了独脚戏传承的最大难题——语言土壤在变化。

但上海观众对滑稽戏的热爱从未褪色。这个周日,独脚戏《石库门的笑声》将在上汽·上海文化广场迎来第100场演出。这部围绕老百姓衣食住行展开的作品,既能让老上海在熟悉的台词里回望城市变迁,又能让年轻人读懂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成为近年独脚戏传承的标杆之作。

这背后离不开王汝刚的奔走。2018年,他推动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与青艺滑稽剧团合并,成立上海独脚戏传承艺术中心,把更多精力放在了人才培养上。他常去校园教孩子们说上海话、演小段子,“先让语言活起来,艺术才能活起来”。

搭档20年默契如夫妻,王汝刚点名的接班人藏不住了

“别愁传承,我们有一大批好苗子!”谈及接班人,王汝刚的语气里满是底气。他随口报出的名字里,钱懿、陈靓、潘前卫等人早已在舞台上崭露头角,其中陈靓和潘前卫这对搭档更是格外亮眼。

从2005年携手至今,两人已经搭档了整整20年。在行业里有句老话“搭档赛夫妻”,他们的默契正是在一次次舞台磨合中炼成的。今年9月上演的上海喜剧《虎口夺金》里,陈靓饰演潜伏的新四军战士洪亮,潘前卫则出演心狠手辣的日伪侦缉科科长乌石宇,一正一邪的对手戏张力拉满,戏迷看完直呼“扎劲额,不愧是老搭档”。

潘前卫曾说:“我们吵过闹过但从没分开过,传承不是守旧,要让非遗活在当下。”这对搭档不仅能演传统独脚戏《唱京戏》,还能驾驭红色题材喜剧,正应了王汝刚“演谁像谁”的要求。除了他们,钱懿的模仿功底、曾懿的细腻表演也圈粉无数,青年演员们正在用新表达吸引年轻观众。

从“临时救场”到人才梯队,传承从来不是孤军奋战

王汝刚总爱提起自己入行时的往事:“文革结束后百废待兴,没什么青年演员,我第一次上台就顶替已故老演员演《七十二家房客》的小皮匠,连龙套都没跑过。”那样艰难的日子里,独脚戏都能挺过来,如今有了成熟的人才梯队,更没理由发愁。

现在的上海独脚戏传承艺术中心里,老艺人带徒传艺,青年演员创新求变,传统段子《十三人搓麻将》常演常新,新作品紧跟时代热点。王汝刚带着年轻人进校园、进社区,甚至把小段子搬到短视频平台,让“说学做唱”的魅力触达更多人。

有人说独脚戏是“上海的文化密码”,这密码藏在方言里,藏在“笑中带泪”的表演里,更藏在一代代演员的坚守里。王汝刚这代人守住了根,陈靓、潘前卫们正在开出新花。当舞台上的灯光再次亮起,那些熟悉的笑声便是最好的答案——海派喜剧的传承,从来都是一片光明。

来源:奇妙圆月x9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