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展开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的项元汴《秋江图卷》,30.2厘米的高度与92.7厘米的长度间,明代文人画的清旷意境瞬间铺展——这卷由John M. Crawford Jr.于1988年遗赠的珍品,没有浓墨重彩的喧嚣,却以淡墨轻岚,把秋江的静美刻进了绢素。
展开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的项元汴《秋江图卷》,30.2厘米的高度与92.7厘米的长度间,明代文人画的清旷意境瞬间铺展——这卷由John M. Crawford Jr.于1988年遗赠的珍品,没有浓墨重彩的喧嚣,却以淡墨轻岚,把秋江的静美刻进了绢素。
项元汴身为明代“收藏第一家”,画中自带鉴藏大家的通透眼界。他不用繁复景致堆秋意,仅以披麻皴轻扫远山,淡赭色晕染峰峦,让秋山如蒙薄纱;近景几株枯树更见笔力,枝桠虬曲却不萧瑟,墨色干湿相间,似有风穿林间,又似与江声呼应。江面是全卷的神来之笔:他以极淡的墨色横向扫过,再留大片空白,既显江水的浩渺,又暗合秋日天光的澄澈,寥寥几笔便让“秋江”从纸上“活”了过来——没有渔舟竞渡,或许只有一叶扁舟隐于江雾,恰是文人追求的“大隐于市”的闲淡。
这幅画最动人的,是项元汴把“秋”的意境从“悲秋”中抽离。他不画落叶满阶的凄楚,只以清简笔墨写秋的清、秋的旷,让观者见画如临秋江:风是凉的,水是静的,山是远的,心却跟着开阔起来。如今这卷跨越山海的《秋江图卷》,不仅是明代文人画的缩影,更成了中外艺术交流的纽带——我们透过它,既能读懂项元汴的文人风骨,也能看见东方美学跨越时空的魅力。
壮士留步!编辑不易,恳请点赞、评论、转发,不胜感激!(图片来自网络,只为传播艺术)
来源:牧之堂弘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