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29日,赛力斯集团(601127.SH)一则公告引发中国汽车行业震动:旗下全资子公司赛力斯汽车已向华为支付完毕115亿元对价,正式完成对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引望")10%股权的收购 。这笔堪称"汽车界最贵投资"的交易,不仅标志着赛
2025年9月29日,赛力斯集团(601127.SH)一则公告引发中国汽车行业震动:旗下全资子公司赛力斯汽车已向华为支付完毕115亿元对价,正式完成对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引望")10%股权的收购 。这笔堪称"汽车界最贵投资"的交易,不仅标志着赛力斯与华为的合作从技术授权升级为股权绑定,更折射出中国智能汽车产业"科技+制造"融合的新范式。
百亿交易落地:从协议到交割的完整轨迹
回溯这场百亿合作的脉络,其战略布局早在一年前已现端倪。2024年8月,赛力斯首次披露收购预案,拟以现金方式收购华为持有的引望10%股权,交易定价115亿元。根据双方签署的《股权转让协议》,款项分三期支付:第一笔23亿元、第二笔57.5亿元已先后结清,并于2025年3月31日完成股权过户手续;9月30日,随着第三笔34.5亿元付款的到位,这场备受瞩目的交易正式收官 。
值得关注的是,引望并非普通科技公司,其前身为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车BU),是承载华为"不造车,帮车企造好车"战略的核心载体。交易完成后,华为、阿维塔与赛力斯分别持有引望80%、10%、10%的股权,形成"核心技术方+多元制造方"的股权架构 。这种股权安排打破了传统车企与科技公司的简单供需关系,构建起深度绑定的利益共同体。
财务账本透视:盈利支撑下的战略抉择
115亿元的巨额支出,对任何企业而言都是重大财务决策。从赛力斯的财务数据看,这场投资并非冲动之举,而是基于盈利基本面的理性选择。202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24.02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9.41亿元,同比增幅高达81.03% 。尽管115亿元相当于上半年净利润的近四倍,但持续盈利带来的现金流支撑,使其具备了完成支付的财务基础。
更耐人寻味的是,在大额投资的同时,赛力斯同步推出了2025年半年度利润分配预案:以16.33亿总股本为基数,拟派发现金红利约5.06亿元(含税),占上半年净利润的17.22% 。"一边花钱投资,一边分红回报"的操作,既向市场传递了对未来发展的信心,也彰显了公司财务状况的健康度。资本市场对此给予积极回应,自9月24日起,赛力斯股价连续四个交易日上涨,公告发布后次日盘中触及174.66元/股的历史新高,总市值攀升至2600亿元级别。
价值内核解析:115亿买的不止是股权
在行业观察者看来,赛力斯的115亿元,表面是收购10%股权的对价,实则是购买智能汽车未来的"核心入场券"。这笔投资的价值内核,体现在技术、产能与行业地位三大维度的深度赋能。
技术层面,通过入股引望,赛力斯获得了华为核心技术的优先使用权。双方构建的专利共享池涵盖2.4万项技术交叉授权,其中赛力斯获得的1.8万项华为专利中,包括217项涉及激光雷达点云处理、多传感器融合算法的智能驾驶基础专利——这些正是欧美车企对华技术封锁的重点领域 。这种技术优先权已转化为产品竞争力:问界系列车型搭载的华为乾昆ADS智能驾驶系统实现无高精地图全国覆盖,最新OTA升级的城区NCA功能,便是华为ADS 2.0与赛力斯自研底盘控制系统无缝对接的成果。
产能层面,百亿合作推动智能制造升级成效显著。在重庆两江新区智慧工厂,引入华为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后,焊装车间关键工位实现100%自动化,柔性生产线可兼容5种车型共线生产。通过工厂数据中台与华为云的实时协同,物料配送误差率降至0.3%以下,使问界M7的交付周期从8周压缩至3周,年产能突破30万辆,达到"每90秒下线一辆新车"的行业领先水平 。
行业地位层面,交易让赛力斯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问界系列交付超14.7万辆,其中M9和M8分别拿下50万元级和40万元级市场销量冠军,单车成交均价超40万元,成功打破外资豪车在高端市场的垄断。这种突破背后,正是华为技术背书与赛力斯制造能力深度融合的结果。
模式创新启示:中国智能汽车的"共生样本"
赛力斯与华为的这场百亿合作,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开创了科技公司与车企协同发展的新范式。不同于传统的技术采购模式,双方通过股权纽带形成"华为赋能技术+赛力斯聚焦制造"的共生关系,实现了1+1>2的协同效应。
对华为而言,这种模式既避免了亲自造车的重资产压力,又通过技术输出与股权合作扩大了生态影响力。引望作为独立实体,已吸引赛力斯、阿维塔等合作伙伴,华为则通过80%的控股地位持续主导技术方向,其智能汽车业务来自赛力斯的收入预计2025年将突破400亿元 。对赛力斯而言,借助华为的技术与渠道资源,完成了从传统车企到高端智能电动车制造商的转型,问界系列的成功正是这种转型的最佳佐证。
这种模式已引发行业效仿。摩根士丹利报告指出,赛力斯-华为模式的成功,使"技术联盟"逐渐取代单纯的"股权合作",成为车企与科技公司合作的主流选择,已有3家自主品牌开始复制这种"联合研发成本共担,知识产权交叉授权"的范式 。
未来挑战与展望:机遇背后的风险考量
尽管当前合作成效显著,但赛力斯仍面临多重挑战。核心技术依赖问题始终存在,其支付的115亿元中约28亿元用于采购华为MDC计算平台,引发市场对"技术自主性"的担忧 。尽管公司强调保有车辆数据主权,且电池管理系统等关键模块为自主开发,但在智能驾驶算法等核心领域仍高度依赖华为。
行业竞争压力同样不容忽视。随着华为与多家车企扩大合作,赛力斯的"排他性优势"逐渐减弱,在25-35万元主流市场,还需直面理想、特斯拉等竞品的激烈竞争。此外,引望的估值波动也可能影响这笔投资的长期回报,尽管目前引望估值已超千亿,但智能汽车行业技术迭代快、投入大,未来盈利稳定性仍需观察。
从长期看,这笔115亿元的投资能否持续产生回报,关键在于双方能否维持协同效应,以及赛力斯能否在华为技术基础上构建自主创新能力。若能持续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份额,赛力斯有望在智能汽车赛道占据更重要的地位;反之,若陷入"技术依赖-创新不足"的循环,则可能面临增长瓶颈。
结语:百亿豪赌背后的行业变局
赛力斯115亿元全额支付华为的举动,本质上是一场对智能汽车未来的战略豪赌。这场交易不仅是两家企业合作关系的质变,更是中国汽车产业从"制造驱动"向"技术驱动"转型的缩影。在电动化、智能化的浪潮中,"科技公司+制造企业"的深度绑定可能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流方向。
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当其他企业还在争论"灵魂与躯体"的归属时,赛力斯与华为已用百亿真金白银探索出一条协同发展的新路。这场合作的最终结局尚未定论,但它无疑为中国智能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样本,其影响或将持续改写行业的游戏规则。
来源:菊姐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