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中秋帖》后,明代鉴藏家项元汴的楷书题跋如一位忠实史官,既定格了国宝的流转印记,更彰显着文人藏家的精神坚守。这幅仅三行二十二字的法帖,因项元汴的题跋更添厚重底蕴,成为连接晋唐风骨与后世传承的纽带。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中秋帖》后,明代鉴藏家项元汴的楷书题跋如一位忠实史官,既定格了国宝的流转印记,更彰显着文人藏家的精神坚守。这幅仅三行二十二字的法帖,因项元汴的题跋更添厚重底蕴,成为连接晋唐风骨与后世传承的纽带。
项元汴此跋虽为早年力作(20至30岁间所书),却已尽显大家气象。其字体秀丽工整,结体修长挺拔,笔法稳健中透着闲雅之气,无半分尘俗之感。笔画间可见赵孟頫的圆通规矩,又暗藏李邕书法的遒劲之势,横画多呈仰角,于规整中藏动态之美,完美诠释了"无俗笔"的评断。这份笔墨修养,正是他阅尽天籁阁千卷珍品后的自然流露。
题跋内容更藏着三重深意。其一为考辨源流,既引王羲之掣笔教子的典故,又录梁武帝"绝妙超群"的评赞,更稽考米芾《宝章录》,确认此帖虽经裁切,仍是王献之"得意书"。其二为藏家心声,"重值购藏""威武不可夺"的记述,尽显他为护宝不惜代价的执着,那句"须世守斯可矣"的叮咛,更见对文脉延续的赤诚。其三为价值定调,早于乾隆"至宝"题签,他已断言此帖"天下至宝当有神护"。
从北宋宣和内府到明代天籁阁,从清宫三希堂到新中国重金赎回,《中秋帖》的流转跌宕起伏。而项元汴的题跋,恰似这串传承链条上的关键锁扣,既为后世鉴定提供了重要依据,更以笔墨见证着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的坚韧力量。读此跋文,可观书法之美,更可感藏家风骨。
壮士留步!编辑不易,恳请点赞、评论、转发,不胜感激!(图片来自网络,只为传播艺术)
来源:牧之堂弘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