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逃脱东京审判,裕仁天皇如何会见麦克阿瑟?来龙去脉,一文揭晓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1 07:00 1

摘要:是否追究裕仁天皇的战犯责任是全世界瞩目的大事。美国首席检察官和首席法官都先后提审过原宫内府大臣木户幸一和日本投降后的首相、裕仁天皇的姑夫、裕仁天皇良子皇后的叔父、历任军事要职的东久迩宫,让这两个和天皇最接近的人交代裕仁天皇的罪行。两个人都表示一定如实揭发天皇和

是否追究裕仁天皇的战犯责任是全世界瞩目的大事。美国首席检察官和首席法官都先后提审过原宫内府大臣木户幸一和日本投降后的首相、裕仁天皇的姑夫、裕仁天皇良子皇后的叔父、历任军事要职的东久迩宫,让这两个和天皇最接近的人交代裕仁天皇的罪行。两个人都表示一定如实揭发天皇和其他人的战争罪行。

东久迩宫显得很诚恳,说:“关于天皇的战争罪行,多得可以写成厚厚的一本书。”

1946年1月20日,日本各大报纸在头版头条位置上,以《拉开了追究天皇战争责任的序幕》、《天皇两亲信正在口诛笔伐天皇的罪行》、《天皇罪责难逃》为题,详细报道了审问木户和东久的情况,广播电台也大肆进行宣传。

联合国占领军司令官麦克阿瑟出于占领政策的考虑,并得到杜鲁门总统的同意,尽管要求审判裕仁天皇的呼声很高,他仍想竭力保住裕仁,于是开始利用报纸和广播大力宣传,造成治理日本少不了天皇的气氛,为保住天皇造舆论,

从而稳住了日本国内那些对天皇制和天皇持敌对态度的人的情绪,使之不再对其严加追究。

然而,日本的天皇制保留与否以及是否按战犯处罚裕仁天皇,始终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世界各国包括美国的舆论界认为应该按战犯处罚裕仁天皇,美国参众两院认为应该把裕仁送上国际审判法庭,并已通过决议。

美国国务院对于这个问题从一开始便很慎重,一直没有提出明确的方针。他们认为,这个问题非常敏感,一旦把事情搞糟,就要增大日本人民的反感,在执行占领政策上会造成很大困难。

另一方面,日本对这个问题也十分关注。投降以前,他们判断政府、大本营和天皇制都有极大可能被废止,天皇本人也可能当作战犯交国际军事法庭审判,于是,千方百计维护天皇制和保护天皇本人,声嘶力竭叫嚷把战争打到底。还有的人采取秘密的和平工作,各种各样的动向,无非是要维护天皇。

日本政府和大本营在1945年8月10日决定接受波茨坦宣言时是有条件的,就是要求“不变更天皇统治国家的大权”。在和同盟国之间进行秘密和平交涉的过程中,维持天皇制也是一个最大的条件。例如,驻瑞士海军武官藤村义明中佐和美国杜勒斯机关接触的时候,提出的条件主要就是天皇的安泰和不改变宪法两项内容。

日本方面的这些强烈要求,美国不能不慎重对待。为了使日本尽快投降,认为还是以不处罚天皇、不改变天皇制为好。美国陆军部史汀生部长提出了在民主的政府之下,天皇按君主立宪制继续存在的方针,得到国务院的支持。

关于是否处罚天皇的问题,从各种资料综合研究,很可能是有意识地不追究了。

美占领军曾经调查搜集过天皇的战争犯罪证据,1946年1月29日,最后向杜鲁门总统提出书面报告。这个报告明显替天皇解脱罪责。

其中说:

关于天皇的犯罪行为,我们曾秘密进行调查。在过去十年间,在日本政治的意志决定方面,我们没有发现天皇参加的明显证据。

从所能搜集到的完整证据中,得到的印象是:一直到战争终结,天皇的国家行为,大部分是各大臣们、以及枢密院顾问官们的主动行为。如果把天皇按战犯处罚,便一定要大幅度改变占领计划,在实施上也需要有更多的准备。

还有,如果对天皇提起公诉,必将给日本人很大的冲击,它的影响是难以估计的。天皇是团结日本人民的象征,判他有罪,日本国家便崩溃了。

所有的日本人都把天皇尊崇为国家元首,不管这种思想对与不对,他们都在相信波茨坦宣言,宣言中说的是让天皇继续存在的。如果联合国惩办天皇,日本人便要认为这是历史上最大的失信,必然要对联合国继续心怀愤怒和憎恨。其结果,将要引起数个世纪相互复仇的连锁反应。

这个文件,坚定了杜鲁门总统和国务院不按战犯处罚裕仁天皇的决心。

1946年6月17日,即日本投降以后的第十个月,远东国际法庭首席检察官基南宣布了不审判天皇的决定,公开发布了美国不追究天皇战争责任的政策。

日本投降以后,国内最担心的是裕仁天皇的皇位能否保留的问题。关于惩治战犯,日本皇室和新闻界都希望把战争责任推到东条内阁方面,不愿意让天皇负担战争责任。但是,统率权是掌握在天皇手中的,战争是经由统率权才发动的,这是明显的道理,天皇又怎能摆脱罪责呢?

在正式投降那一天,铃木首相辞职,任命东久迩宫为首相,近卫文麿为副首相。近卫文麿主张天皇退位,东久迩宫也是有力的让位论者。他们认为,到了现在再不能犹疑逡巡了,因为很快GHQ(联合国最高司令部)方面对天皇制和天皇就要提出新决定,到那个时候就被动了。关于国体的问题,还是通过国民投票确立要不要天皇制为好。

天皇退位以后,由高松宫摄政比较合适。如果实行国民投票,目前估计都能支持天皇,将来,恐怕时间越长,支持共和制的人便越要增多。

可是,战前原是亲英美的稳健派重臣币原、吉田原外相、牧野原内相等人反对天皇退位,木户内相也主张天皇留任。意思是天皇如果一旦退位,便成为一个普通人,万一到那时GHQ命令他出庭受审,或者是按战犯惩治,就很危险。为了免除战犯责任,还是拿天皇这个无回答责任的“地位”当盾牌比较合适。

麦克阿瑟对天皇是否退位的问题一直没有表明意见,不过GHQ的法务部长卡本他发表声明,说:“如果有确实证据,天皇按战犯审问不是不应该的。”因此,联合国可能对天皇按战犯处理的议论流传甚广。

美国舆论界约有30%的人主张天皇应处死刑。

还有一种议论说的是在开罗会谈中,蒋介石不主张追究裕仁天皇的责任,天皇制应该由日本人民投票表决。这一主张得到罗斯福的赞成。

美国的内心打算是利用天皇的权威执行占领政策,因而在这个问题上一直保持沉默。而美方越不发言,越使日本政府胡猜乱想,恐慌难耐。日本国内外便盛传天皇要退位,要追究战争责任了。

9月10日,东久迩宫首相会见麦克阿瑟,提出麦克阿瑟和天皇见面的计划,麦氏没有拒绝。

过了两天,米内光政原首相、海相去见麦克阿瑟,由于他原是稳健派力主日美和平的人物,所以直截了当问麦克阿瑟:“天皇一定要退位吗?”

麦克阿瑟回答说:“不。天皇在联合国军进驻和解除日本陆海军武装等方面非常协助我们,我们根本没有考虑过让他退位的问题。至于天皇制是继续还是不继续,那完全是日本自己的事。”

虽然如此,裕仁天皇心里仍不踏实,9月27日,亲自极端秘密地来到位于皇宫东南原第一生命保险公司的占领军司令部去访问麦克阿瑟。

一直被日本国民崇拜为神的日本最高统治者的天皇竟亲自出访一位外国军人,这有损于天皇的尊严,所以日本政府禁止媒体发表这个消息。GHQ获悉以后,立刻命令撤消对新闻及通信自由的一切限制,接着美军把麦克阿瑟和裕仁天皇并列的照片交给报社并在29日晨刊上发表,25日还刊登了天皇接受美国新闻记者访问的谈话,于是,政府撤消了管制新闻的禁令。

裕仁天皇和麦克阿瑟共会见十一次,会见的内容没有公开发表过,只能从片断的回忆录中大体知道一些。

据说,1945年9月27日天皇第一次会见麦克阿瑟的时候,麦克阿瑟态度很傲慢,他原以为裕仁来访可能是为了推卸自己的战争责任,希望联合国不要惩治他,是来求饶的。没想到裕仁天皇并没有把发动侵略战争的责任往东条等人身上推,而是主动承认自己的罪过。

当他听到裕仁天皇说:“文武百官都是我任命的,这次战争的全部责任在我身上。”

使麦克阿瑟非常感动,认为他是一个男子汉,于是改变了态度。还有材料讲裕仁天皇说了“给别人带来麻烦实在对不起”之类表示歉疚的话。

在麦克阿瑟的回忆录中曾记载有这样一段:

裕仁天皇说:“我对于我国国民在战争中所实施的政治上军事上的一切决定和行动都负有全部责任。”

对此,麦克阿瑟回答说:

“占领军能够平安进驻,日本军能够顺利复员,这些,都是陛下的支援。今后在执行占领政策方面还有许多事需要您去做,希望陛下给予协助。”

关于十一次会谈的内容,估计一定十分丰富,涉及面一定非常广泛。由于没有正式发表,具体内容无从得知。

裕仁天皇在日本投降后四个月即1946年1月1日,曾发表个年初诏书,通称“人间宣言”,这是一份非常重要的历史性文件,原文的要点如下:

“朕欲与尔等国民同利害共休戚。朕与尔等国民之间的纽带,始终依相互信赖与敬爱而结合,非单纯依神话与传统而生。以天神为现人神,且认为日本民族优越于其他民族,进而支配世界,皆由架空观念引起。”他号召日本国民,“官民都要贯彻和平主义,建设新的日本。”

短短的诏书中,虽然语调婉转,认识到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

(1)宣传天皇是“现人神”,利一般人不同。为天神而死就是死得其所。用神话的、封建的、迷信的、反民主的东西迷惑和束缚人民,教育人民,让他们到战场去替法西斯卖命,让他们忍受文字难以形容的压迫和痛苦。

(2)用架空的,毫无根据的“大东亚共荣圈”、“建设东亚新秩序”、“王道乐土”等口号做借口,以“圣战”为美名,像抓空中的浮云那样,谎言“国际正义”、“道义外交”、“共存共荣”、“八竑一宇”等等,实际上是以日本民族优于其他民族的思想为出发点,侵略、剥削、压迫其他民族,企图征服世界。

裕仁天皇表示自己是一个普通的人,不是神,从1946年2月开始,换上一般人民的服装,离开皇宫,到各地去视察。先后到过三十一个都道府县,共视察一百四十一处,前后有一百五十五天。裕仁天皇所到之处向群众挥动礼帽,频频微笑致意,还在“民家”住宿,吃主妇做的饭,竭力表现“民主天皇”的姿态。

就天皇到地方视察这件事,美国国务院致电联合国占领军总司令部,说:“向民主化迈进,利用天皇最为有效。”麦克阿瑟给美国陆军参谋总长艾森豪威尔回电,说:“天皇可以和百万人的军队相匹敌。”

关于裕仁天皇的战争责任,战后五十多年来一直是有争论的问题。在日本国内,1988年共同通讯社作过一次民意调查,收上来的调查表中,主张天皇负有战争责任的占25%,主张不负责任的占23.6%,没有表示意见的占41.5%,其中,年轻一代和公职人员多数主张天皇负有罪责。

在1946年远东军事法庭开始逮捕战犯以前,组成军事法庭的成员国之中,也有主张判处裕仁天皇绞刑的。结果不但没有判刑反而仍旧留位,这是和麦克阿瑟以及军事法庭总检察官基南的考虑有绝大关系的。

1951年9月8日,在旧金山签订美日和平条约,当时鸠山内阁的外相重光葵访问麦克阿瑟,麦氏这时已经退休,他在寓所中说:

“救了天皇命的人是我。当时的世界舆论,压倒多数认为天皇是日本侵略战争的最高负责人,国际法庭应该判处他绞刑。但是,我认为如果判处绞刑,日本的工人、学生和人民大众一定要乘势要求彻底实现人民主权的民主主义,预计占领军是抑制不住的。与其那样,还不如拯救天皇的生命,让天皇协助占领军落实占领政策为好,基于这个判断,我强烈主张拯救天皇。”

麦克阿瑟的心腹基南检察长也替裕仁天皇说话。

他说:“按美国的定义,天皇不具有所谓的犯罪意图。通过审判中调查事实的结果,与战争有关的十四代内阁,天皇都完全没有关系。”还说:“我和其他检察官在来日本以前,1945年11月下旬,美英中苏四国首脑已经最终决定了对天皇不按战犯起诉。斯大林一开始虽然不同意,但最后还是同意了。”

军事法庭审判长、澳大利亚审判官韦伯爵士坚持天皇有罪论,因此在审讯东条英机之前的最关键时刻曾一度被召唤回国,由美国戈雷曼审判官代理审判长工作。这是出自基南检察长的手腕,以此巧妙地把裕仁天皇遮掩下来。

在1948年11月战犯宣判大会结束以后,韦伯爵士单独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对美国表示不满:

“天皇的大权,在命令终结战争的时候已经有了证明,没有疑问的余地。在开战时也同样,天皇发挥着显著的作用,在检察官一方的证据中也很清楚。但是,检察方面没有对天皇提起公诉。进行战争需要有天皇的批准,如果他不打算战争就应该制止。天皇虽然是根据进言才做出行动,那是因为他认为那样做是适当的。所以,不管怎么说,对于依进言而犯有国际法上的罪行者,纵为立宪君主也不应宽恕。”

韦伯爵士的态度十分坚决。他给《天皇的阴谋》一书写了一个序言,其中写道:“如果不制裁天皇,那么,战犯中任何一个人都不应该判处死刑了。”

英国《泰晤士报》在召开战犯宣判大会那一天的报道中说:“宣判时被告席上显然有一名缺席者,那就是天皇。”

关于天皇的战争责任,战后,1946年天长节(裕仁天皇的生日)那一天,东京大学总长南原繁对学生做了如下讲演:

“这次大战,天皇陛下在政治上法律上不可能没有责任。在这个时代惹起这样的战祸,使国家遭受完全败北的悲惨状态,使国民陷入涂炭的境地,天皇已深刻痛感对祖宗对国民都负有道德的精神的责任。”

同年春,京都帝国大学田边元教授评论:

“担负引起战争责任的人并不只是被告发的战争犯罪者这些政府要人…代表国家统治国民的天皇,应该承担战争责任,至少应承担道德责任。关于这一点,我对天皇的态度感到遗憾。不能不使我因天皇侧近无人劝阻这一不幸而叹息。不,如果允许我毫无忌惮地进言,我觉得不但对外国应该坦率承担责任,对国民,也应该比现在更加深刻地表现出切实的责任感。外国人议论天皇才真正是战争责任的归属中心这一点,绝对是有道理的。”

1949年,东京大学国际法学教授,曾任最高法院长官的横田喜一郎在他的著作《天皇制》中有下列论述:

“战争的准备和开始,天皇都有重大关系,虽然不是自己希望战争,但是他没有反对,接二连三同意军部的政策,最后同意开始战争。由于天皇的同意,战争的开始最终正式确定下来。从这个事实来看,在法律上,应该说天皇是负有第一责任的。考虑到天皇并不是自己希望战争的,但实质上和战争的准备和开始有深刻的关系,结局是同意了的,所以仍不能脱掉责任。即使假定他不负主要责任,也应该承担相当重大的责任。

日本人当中,一说天皇有责任,便有人说因为所有的一切都是日本人协助了战争,所以一切责任应该由日本人承担。

但是,对于是否开战,最后正式决定的人,确切地说,有决定权力的人,只是天皇一个人。有这个权力的人和没有这个权力的人相比较,立场完全不同,责任也完全不同。有大权力的人,当他行使了权力以后,当然要负最大的责任。只有权力而不负责任是违背正义的。在战争已经开始以后协助推行战争的人,虽然有责任,但和准备战争和决定开始战争的人相比较,有主从重轻之分,应该是远远不能比拟的。”

1975年10月31日,裕仁天皇曾在日本记者俱乐部举行一次座谈,电视中播放了实况。

会中,伦敦时报记者中村浩二提问:“陛下,我想请问一下关于所谓的战争责任您怎样想?”

天皇回答说:

“关于那些话的文字修饰,我在文学方面没有什么研究,不太明白,所以对这样的问题不便回答。”

对战争责任采取了回避的态度。

日本国民对天皇这样的回答,心中受的冲击自然很大。《朝日新闻》在1975年11月30日“朝日歌坛”栏目发表了饭岛敏江写的一首和歌,意思是说:“您没有文学方面的研究吗?当年流行的歌词:‘到海上去,用水渍尸;到山上去,用草裹尸,为天皇而死,毫无反顾。’您总该有过研究吧!”

流露出发自内心深处的不满。

《朝日新闻》1975年9月22日刊载发自纽约分社的报道,裕仁对东京分社社长的质问曾回答说:

“战争终结时我自己做了决定。那是因为,首相不能整理好内阁成员的分岐意见,要依靠我提出意见,我说了我的意见,于是按我的意见决定了。战争开始的时候是内阁会议决定的,我不能推翻那个决定。我相信那是和日本宪法的条款相一致的。”

《朝日新闻》在1975年9月23日还登载了路透社通讯,述及裕仁天皇会见在东京的外国记者团时回答说:

“关于军事作战情报,我事前接受过是事实。但是,那只是在军队司令部首脑们在深入研究决定以后我才看到的。关于政治性格的问题或军司令部的责任等问题,我相信我是根据宪法的规定行动的。我是按宪法行事的。”

他把自己描绘成近似傀儡的身份,这种见解,不论在事实上还是在法律上,都不能令人信服。

裕仁天皇在开战前和战争中间都有哪些言论和行动,战后出版的大量书籍杂志中有详细的介绍。

特别是天皇的近臣木户幸一内务大臣的日记,当时的陆军参谋总长杉山元的日记,侍从长藤田尚德的回忆录都有详细记载。

井上清著《天皇的战争责任》一书搜罗了大批史料。事实历历在目,非常清楚,是抵赖不掉的。

日本帝国宪法规定,天皇是帝国的主权者,也就是统治权的总揽者,有发布紧急敕令、制定独立命令、制定行政各部的官制、任免文武官员、统率陆海军、决定陆海军的编制和常备兵额、决定宣战、讲和及缔结条约、宣布戒严等广范围的独裁大权。天皇对战争应负什么责任,是非常明显的。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来源:之华说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