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周朝一口刻满铭文的青铜鼎,到清朝全国狂欢的万寿节,中国人早把“家国欢庆”的仪式玩了三千年。
前言
你以为古代没“国庆”?每逢十月一日看阅兵、挂国旗,总觉得这是现代才有的热闹?
其实不然。
从周朝一口刻满铭文的青铜鼎,到清朝全国狂欢的万寿节,中国人早把“家国欢庆”的仪式玩了三千年。
只不过古代的“国庆”,不叫这名儿,却藏着比现代更复杂的讲究——有的是疆土誓言,有的是皇帝生日,有的甚至和“天书”有关。
今天咱就顺着时间线扒一扒:
为啥周朝的盂鼎能当“初代国庆信物”?
唐玄宗咋把生日过成全国假期?
慈禧的万寿节又为啥藏着王朝的坑?
看完你就懂,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从来不是凭空来的。
盂鼎
一、周朝:一口盂鼎,就是最硬核的“国庆”
你可能会问:周朝人没手机没喇叭,咋过“国庆”?
答案藏在一口鼎里——就是现在藏在国家博物馆的“大盂鼎”。
这鼎不算特别大,高约100厘米,重一百多公斤,可上面刻的291个字,比任何国庆标语都有分量。
为啥这鼎能当“国庆信物”?
咱得先搞清楚周朝的“国庆”是啥场景。
不像现在全民放假,周朝的“国庆”更像一场“国家主权发布会”。
周成王时期,有个叫“盂”的贵族,被周天子委以重任——管理土地和百姓。
册封那天,周天子没搞歌舞晚会,而是办了场严肃的祭祀。
杀牛宰羊,祭告天地祖先,然后当着满朝贵族的面,把册封的规矩念给盂听。
最后把这些话刻在鼎上,让盂带回家。
这鼎上的字,可不是普通的记录。
里面写着“受民受疆土”,意思是“我把百姓和土地交给你,你得守好,别给我丢脸”;
还写着“敬德保民”,就是“要好好做事,爱护百姓,不然就收回你的权力”。
你想想,这场景像啥?
就像现代国家发布主权宣言,只不过周朝用鼎当“载体”。
这鼎一旦铸成,就成了“国家信物”——盂家后代不管传多少代,只要鼎在,就知道自己的职责是啥,知道这片土地属于周天子,属于“周”这个国家。
这场册封仪式,就是周朝最正经的“国庆”。
没有百姓围观,没有街头灯笼,但意义重大:它把“家”和“国”绑在了一起。
贵族的“家”要为周天子的“国”负责,“国”的疆土靠无数个“家”来守护。
不过有个冷知识:周朝的“国庆”,普通百姓是没资格参与的。
那会儿等级森严,能去现场看祭祀、听册封的,都是贵族。
但你别觉得这和百姓没关系。
正是这场仪式定下的“家国绑定”规矩,往后三千年,成了中国人骨子里的念想。
泰山
二、汉朝:封禅泰山,只有“千古一帝”能办的“国庆”
周朝之后,汉朝把“国庆”的规格抬到了新高度——不是靠鼎,是靠“封禅泰山”。
啥叫封禅?
简单说,就是皇帝跑到泰山上,先祭天(封),再祭地(禅),告诉天地:“我把天下治理得很好,您看我够格当这个皇帝吧?”
这事儿可不是随便哪个皇帝都能办的。
汉朝四百多年,只有汉武帝、汉光武帝等寥寥几人敢搞封禅。
为啥?
因为封禅有个硬条件:必须天下太平、有大功绩。
比如汉武帝,打跑了匈奴,开通了丝绸之路,国家强盛,才有底气去泰山“汇报工作”。
汉武帝的封禅大典,堪称汉朝最盛大的“国庆”。
那场面有多热闹?
史料里写,汉武帝从长安出发,带了几万兵马。
沿途郡县都要修路、备粮草,百姓夹道围观,能看到皇帝的仪仗,都觉得是天大的荣耀。
到了泰山,先斋戒几天,然后登山祭天。
祭天的玉册要埋在泰山顶上,谁都不能看——那是皇帝和上天的“悄悄话”。
最让百姓开心的是,封禅之后,汉武帝会下旨:全国免税一年,轻刑犯释放。
你想啊,对汉朝百姓来说,不用交税、家里有人坐牢的能出来,这比看歌舞还实在。
所以汉朝人提起封禅,都觉得是“国家的大喜事”,是“国庆”没错了。
不过这“国庆”也有争议。
有人说汉武帝封禅太铺张,花了太多钱;
但也有人说,正是这场大典,让天下人知道汉朝有多强,让“大一统”的念头更深入人心。
你想,不管是长安的百姓,还是边疆的士兵,听到皇帝封禅的消息,都会觉得“我是汉朝人,我骄傲”——这就是“国庆”该有的样子。
西安
三、唐朝:唐玄宗的“千秋节”,首个全民狂欢的“国庆”
如果说周朝的“国庆”是贵族专属,汉朝的是帝王专属,那唐朝的“国庆”,才算真正落到了百姓头上——这就是唐玄宗设立的“千秋节”。
千秋节,说白了就是唐玄宗的生日。
现在人过生日顶多请朋友吃饭,唐玄宗倒好,直接把自己的生日设成全国性节日,放假3天,让全民一起嗨。
这事儿是咋来的?
唐玄宗开元十七年,有大臣上奏:“陛下生日是好日子,应该设个节日,让全国庆祝。”
唐玄宗一听,觉得靠谱,就把八月初五自己的生日定为“千秋节”。
每年千秋节,长安城里比过年还热闹。
宫里会办大型宴会,唐玄宗和杨贵妃坐在台上,看歌舞、听曲子,还会给大臣们赐“千秋镜”。
这镜子是圆形的,背面刻着缠枝莲纹,正中间印着“千秋万岁”四个字,大臣们拿到后,都会挂在家里正堂,当作“国家荣耀”的象征,比升官还开心。
宫外更热闹。
百姓们挂灯笼、搭彩楼,街头巷尾都是卖小吃、玩杂耍的。
长安的酒肆里,老板会挂出“千秋节特饮”的招牌,百姓喝酒聊天,还会唱专门为千秋节写的歌。
连李白在长安时,说不定都跟着百姓凑过热闹,还为这节日写过诗句呢。
甚至偏远的州县,也会办宴会,让百姓一起热闹。
有个叫张说的诗人,还写了首《千秋节宴》,里面有句“海县衔恩久,朝章献舞新”,把千秋节的热闹劲儿写得活灵活现。
你别觉得唐玄宗这是“自嗨”,其实这里面有门道。
唐朝那会儿国力强盛,唐玄宗想通过千秋节,让百姓感受到“皇帝和大家在一起”,让全国拧成一股绳。
事实也确实如此——千秋节办了十几年,百姓提起这个节日,都觉得“这是咱们国家的好日子”,家国认同感一下子就上来了。
可惜的是,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千秋节慢慢就没人提了。
但它开创了一个先例:“国庆”可以是全民狂欢,不用只靠严肃的仪式。
开封
四、宋朝:“天庆节”,靠“天书”凑出来的“国庆”
唐朝之后的宋朝,也想搞自己的“国庆”,但走的路子有点特别——靠“天书”。
宋真宗时期,宋朝和辽国刚打完仗,签了“澶渊之盟”。
虽然不打仗了,但宋真宗总觉得没面子,想找个办法提振民心。
这时有大臣给了个主意:“陛下,咱们可以说上天降下‘天书’,证明宋朝是天命所归,这样百姓就会拥护您了。”
宋真宗一听,觉得这招好使。
于是在大中祥符元年,他假装做梦,说梦见神仙赐“天书”,藏在泰山上。
然后派人去泰山找,还真“找”到了一块写着字的黄绸子,上面写着“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宋真宗的名字)”。
有了“天书”,宋真宗就顺水推舟,把正月初三定为“天庆节”,作为宋朝的“国庆”。
天庆节虽然是“凑”出来的,但热闹程度可不差。
京城开封会举办大型灯会。
街道两旁挂满彩灯,有的灯用竹篾做架、绢布糊面,画着《清明上河图》里的市井场景,蜡烛一点,灯里的人影、船影还会跟着晃;
有的灯做成宫殿形状,层叠好几层,晚上一亮,整个开封城像白天一样。
你要是宋朝开封的百姓,这会儿怕是早挤在街头了——是先去猜灯谜,还是先去寺庙祈福沾喜气?
百姓们会涌上街头,看灯、猜灯谜,还有舞龙舞狮的表演。
朝廷也会搞福利:天庆节当天,全国的寺庙、道观免费开放,百姓可以进去祈福;
还会减免部分赋税,让百姓沾点“国庆”的光。
甚至宋朝的科考,也会在天庆节前结束,让考生们也能参与庆祝。
不过宋朝人也不傻,很多人知道“天书”是假的,但这不影响他们过节。
对百姓来说,不管“天书”是真是假,能放假、能看灯、能少交税,就是好日子。
而对宋真宗来说,天庆节确实起到了作用——百姓对国家的认同感强了,宋朝的统治也更稳了。
从周朝的鼎,到宋朝的灯,“国庆”的形式变了,但核心没变:都是想通过一场仪式,把大家的心聚在一起。
颐和园
五、清朝:万寿节,最盛大也最讽刺的“国庆”
到了清朝,“国庆”变成了皇帝的“万寿节”——说白了,就是皇帝的生日。
但清朝的万寿节,规模比唐朝的千秋节还大,却也藏着最讽刺的一面。
清朝的万寿节,规格有严格规定:皇帝六十、七十、八十岁的万寿节,要办“万寿盛典”,全国联动庆祝。
其中最出名的,要数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
1894年,慈禧六十大寿,万寿节办得那叫一个铺张。
从京城到地方,都要修“万寿牌坊”。
牌坊用木头搭架、彩绸装饰,正中间刻着四个大字——“万寿无疆”,有的还会描金,远远看去金灿灿的。
京城的街道两旁,挂满了灯笼和彩幔,连普通百姓家的门口,都要贴“恭祝万寿”的对联。
宫里的宴会更是奢华。
慈禧坐在颐和园的大戏楼里,看了好几天的戏,唱的都是《昭代箫韶》这类吉利戏码。
吃的是山珍海味,用的是金银餐具,光一道“满汉全席”,就有一百多道菜。
大臣们从全国各地赶来祝寿,还带来各种奇珍异宝——有翡翠做的白菜,菜叶上还趴着只小虫子;
有珍珠串成的屏风,珠子颗颗圆润,串起来能映出人影。
光这些礼物,就装了几十车。
朝廷还搞了福利:万寿节当天,全国减免赋税,释放轻刑犯,甚至给京城的百姓发馒头,让大家都能“沾喜气”。
但这场盛大的“国庆”,背后却藏着大坑。
当时清朝正和日本打仗(甲午战争),海军经费紧张,可慈禧为了办万寿节,竟然挪用了海军的钱——有史料说,挪用的经费高达几百万两白银。
结果可想而知,清朝海军在甲午战争中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这场万寿节,成了最讽刺的“国庆”:表面上是全国狂欢,实际上是王朝的“遮羞布”。
百姓虽然也参与庆祝,但心里清楚,国家正在打仗,这样的“国庆”,热闹得让人心里发慌。
对比周朝的盂鼎仪式,你会发现:三千年过去,“国庆”从“疆土誓言”变成了“皇权狂欢”。
周朝的“国庆”是为了守护国家,清朝的万寿节,却成了皇权的“面子工程”——这大概就是清朝走向灭亡的原因之一吧。
六、结尾:三千年“国庆”变与不变,藏着中国人的家国心
从周朝的盂鼎,到汉朝的封禅,再到唐朝的千秋节、清朝的万寿节,古代的“国庆”换了无数种形式。
有的严肃,有的热闹;
有的为了国家,有的为了皇权。
但不管形式怎么变,有一样东西从来没变——那就是中国人对“家”与“国”的牵挂。
周朝人守护鼎上的疆土,是因为“疆土在,家就在”;
汉朝人庆祝封禅,是因为“国家强,日子才好过”;
唐朝人狂欢千秋节,是因为“皇帝和我们在一起,国家就稳”;
就算是宋朝的天庆节、清朝的万寿节,百姓参与其中,也是希望“国家好,自己的小家才好”。
这就是中国人的家国逻辑: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从鼎上的铭文,到街头的灯笼;
从泰山的封禅台,到颐和园的大戏楼,古代的“国庆”虽然没有现代的阅兵式、升国旗,但那份“希望国家好”的心意,和现在一模一样。
最后想问问你:如果让你穿越回古代,你最想过哪个“国庆”?
是周朝庄重的盂鼎仪式,还是唐朝热闹的千秋节?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
金句:
三千年“国庆”仪式流转,变的是鼎与灯、台与楼,不变的是中国人“家即国、国即家”的赤子心。
这颗心,从来不是刻在鼎上、写在天书上,而是藏在每个普通人“盼国家好”的念想里。
参考文献
1. 马承源. 《两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M].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2. 司马光. 《资治通鉴》(汉纪、唐纪、宋纪)[M]. 中华书局, 1956.
3. 脱脱等. 《宋史·礼志》[M]. 中华书局, 1977.
4. 赵尔巽等. 《清史稿·礼志》[M]. 中华书局, 1977.
来源:三湘过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