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肯尼迪"号航母最初计划仅搭载"现有舰载机",它是2011年2月开建的,而F35C是2019年2月服役的,差了8年之久。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美媒USNI近日报道,"肯尼迪"号航母最初计划仅搭载"现有舰载机",它是2011年2月开建的,而F35C是2019年2月服役的,差了8年之久。
显然,这个"现有舰载机"不包括F35C,那更早的"福特"号就更不用说了。这意味着二者从一开始设计就没考虑过F35C上舰。
【相关报道】
由此可见,"福特"号和"肯迪尼"号无法搭载F35C,不是因为计划日程安排,而是因为它们自身就有问题。
新一代航母竟然无法搭载新一代战斗机,这个事实说出来有点不可思议,甚至可以说是"低级错误″,但这种奇葩事却真实发生了。
福特级航母在2009完成详细设计,而在同一年的7月,F35C的第一架原型机才完成首飞,时间节点上完美错过。
【F35C于2009年7月首飞】
也就是说,福特级完成详细设计的时候,F35C才刚刚开始飞行测试,具体指标根本无法确定,福特级无法进行F35C的配套工作,只好为F35C上舰留足了冗余。
比如,将导流板耐受的温度提高几十度,将吸波涂料耐受的湿度降低等等,但这样一来,开发难度就大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福特号的进度出现了严重拖延,F35C的配套设施开发难度过大是原因之一,加上当时中国的舰载五代机和弹射型航母还没影,美国海军高层就做出了砍掉F35C的适配项目,尽快让福特号服役的决定,
至于F35C上舰,将来可以通过改装来搭载,然后就拖到了现在。
【福特号2017年服役】
那福特级无法搭载F35C的具体原因都有哪些呢?
自然是之前被砍掉的那些适配项目了,比如导流板承受不了F35C发动机尾焰的高温,缺乏五代机的专用维护区,没有恒温恒湿机库等。
再就是没有机密数据链舱室,F35C的MADL数据链与F/A-18E/F的16号数据链有很大差异,天线和显示处理设备也不一样。
还有就是缺乏锂电池消防系统,F35C是第一种采用锂电池的舰载机,而锂电池易燃并对温度敏感,存放和充电都需要特别的舱室,消防和通风系统也需要重新设计,所需的改装工作量很大。
事实上锂电池是F35C后来才更换的设计,早期也是计划使用普通的镍镉电池,福特级即使一开始就设计搭载F35C,也少不了配置锂电池消防系统的麻烦。
【"福特"号的电弹重量只能达到26吨】
还有就是电磁弹射器的功率不足,本来,"福特″号电磁弹射器的设计最大弹射重量是45吨的,实际使用中但却只能达到26吨,弹射E-2D和F/A-18E/F这类中型舰载机还勉勉强强,却无法满足F35C的弹射需求,它的最大起飞重量可是有31.8吨。
那"福特"号的弹射重量为什么这么低呢?
首先是飞轮储能系统功率受限。飞轮转速受材料应力限制,超过相应的负荷后,飞轮会出现裂纹乃至解体。
另外,飞轮高速旋转产生的热量必须通过冷却系统及时散除,否则会导致轴承失效或材料性能下降。
受这些因素影响,飞轮的转速通常不能大于每分钟20000 圈,单机功率难以超过 1兆瓦,外在表现就是"福特"号的弹射重量严重不足。
【飞轮储能功率受限】
其次是为了控制故障率。
"福特″号的电磁弹射器一直存在故障率过高的问题,其设计故障周期为每4166次弹射出现1次故障,但实际故障率却高达每272次故障1次(2023年数据),可靠性持续堪忧。
为了压低故障率,"降级使用"电磁弹射器就成了无奈的选择。
正因为"福特"号无法搭载F35C,让美国新一代航母的战力大打折扣,中国歼35又呼之欲出,美国国会这才急了。
在《2020财年国防授权法案》中要求“肯尼迪”号必须在交付前具备搭载F35C的能力。因此,"肯尼迪"号在2020年后进行了设计调整并追加了改装项目,交付时间也从2024年推迟到2027年。
【"肯尼迪"号2027年交付的时间节点很难守住】
不过中途修改设计谈何容易,如果将之前被砍掉的适配项目再加回去,"肯尼迪"号就会重新面对"福特"号当初面对的难题。
飞轮储能的功率限制更是几乎无解,除非更换为超级电容,可这几乎相当于摊倒重来,在这种情况下,"肯尼迪"号2027年交付的时间节点很可能无法守住。
【福建舰的理论动日出动日率可达270-300架次】
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福建舰都将是唯一能全重弹射五代机的作战平台,而这,最具战略意义的外在表现就是,福建舰能以270-300架次的日出动率压制2艘日出动率只有120架次的尼米兹级航母。
截至目前,能搭载F35C的尼米兹级航母也只有5艘。
来源:骝马龙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