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买葡萄的时候,你真的确定是徐家山的吗?”不少人都习惯在市场上喊着要徐家山的葡萄,熟悉的名字,仿佛天生就代表一种安全感和甜美。但其实,真正来自徐家山的葡萄在兰州市场里,远没有大家以为的那么多。
“买葡萄的时候,你真的确定是徐家山的吗?”不少人都习惯在市场上喊着要徐家山的葡萄,熟悉的名字,仿佛天生就代表一种安全感和甜美。但其实,真正来自徐家山的葡萄在兰州市场里,远没有大家以为的那么多。
别急着相信摊主的话。你问他是不是徐家山的,他往往含糊其辞,表情有点怪,说不是也不是。其实这些年,市场上所谓的“徐家山葡萄”绝大多数并不是在徐家山长出来的,而是在青白石街道的青石湾村种出来的。也就是说,“徐家山”只是葡萄的名片,青白石才是葡萄的家。
青白石的葡萄怎么能有这么大名气呢?旁人第一次去青石湾村可能就会被那片地吸引。黄河边土壤带沙,肥力足又透气,每到夏末晚上,风像从河上吹来一阵甘甜,昼夜温差特别大。老果农在种葡萄时就知道,这种日子甜度高。葡萄吃起来不光汁多,糖分也全在里面,什么巨峰、什么无核白,甜得嘴都合不上。
有时候会想,这种事到底是谁先起的头?青白石的果农实在没什么高深手段,他们就是跟着技术员种地,疏花、施肥、滴灌,用心地管理自己的果园,一亩一亩地种,十几种葡萄。每年就有三百多万斤被送进兰州人的手里。如果他们不把“徐家山”的名字写在筐子上,有人会认青白石吗?果农李大姐自己跟人聊天时都说:“徐家山大家信得过,青白石没人听过。”这样一来,葡萄卖得快,大家吃得高兴,果农也不会赔本。
到底是真的有徐家山葡萄吗?答案是有,但那规模很小,产量根本赶不上市场。其实,这里没有什么谁骗谁,果农只是拿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葡萄是真的甜,田也是真的勤劳,他们没偷工减料,也没冒充其他地方的货色。兰州这片地方的人想吃自家的葡萄,只要甜,产地有时候看得并不太重。你拿本地的名头,卖的是青白石的葡萄,大家买的时候也就是为了嘴里的好味道。
想知道青白石的葡萄是怎么做到有名的?这一两年变得不一样了。青白石果农开始在筐上打上“青白石青石湾”字样,还开了采摘园。很多人开车二十分钟,就能在地里亲手摘到新鲜葡萄,再顺手带上一两斤回家。周末的时候城里人一家大小下田里逛,摘几串葡萄,顺便在地边的钢锅里吃顿菜。这些葡萄,现在不仅在兰州卖得好,还通过冷链送到更远的城市,西安也有人吃,银川朋友也想再买。
“为什么大家一直喊着要徐家山?”其实也挺简单,习惯了。小时候,家里人秋天总会给孩子买葡萄,吃一口就知道是浓浓的家乡味儿,那种藏在嘴里的甜,只有在田里现摘的葡萄才有。这个味道,哪怕是外地葡萄送到门口都没法比。
有些街坊可能觉得,“那不是骗吗?”但果农也没办法,他们认葡萄,不认本地名字。你要不拿徐家山的招牌,顾客问青白石是什么,他就走了。但你跟他说这是徐家山的,他尝一口满意了,回头还会再来。其实大家心里清楚,兰州葡萄好吃,是因为人实在,果实也扎实。挂个名头能多卖些,果农也不容易,生活全靠种地养家。
再说说那些在青白石种葡萄的人,他们现在开始试着自己的名字走出去。青白石葡萄在外面也慢慢有人认,还开了微店、直播带货,果农自己拍视频,路边的葡萄园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地车。葡萄原来只是市场里一筐一筐地卖,现在变成了带动家乡人气的东西。你吃葡萄,想着的是小时候秋天里那第一串甜葡萄,现在还是一样的滋味,只是名字变了。
时间一长,兰州街头的葡萄摊不再只是喊徐家山了。有人开始说:“青白石的葡萄你吃过吗?”那种甜,和本地记忆结合在一起,成了秋天的一部分。不管大人小孩,吃到这口熟悉的味道,他们都愿意掏钱。葡萄真的甜,有些人吃完还要找卖家的微信。
有人问兰州果农,还要不要继续挂“徐家山”的牌子?他们说,现在青白石名气大起来了,“我们会挂自己的名字,让大家知道,青白石也是葡萄的家。”
这事儿听起来和当初市场摊主推销葡萄的样子完全不同。你记得小时候吃葡萄的情景吗?那会儿不管叫啥,只要够甜,就能讨好的回忆。如今,不只是一个名字在市场流通,还有乡下的果园,城里的人在周末守着田地摘葡萄。这种景象,已经变得很自然。
在兰州,人们有时候不会太在意葡萄究竟是哪里种的,重要的是,这串葡萄甜不甜,熟不熟,能不能唤起小时候的味道。青白石的葡萄,逐渐走向了自己的路,每年秋天都成为了不少人的选择。市场上的名字可能还会变,葡萄的味道却是不会变的。
来源:竹风暮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