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审批收紧信号!西安四期申报,面临时代大考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30 18:18 1

摘要:地区生产总值3000亿元以上、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00亿元以上、市区常住人口300万人以上、明确的客流强度要求,其门槛本已不低。

NO.1│壹

2025年,一则来自新浪新闻的报道《细节流出!地铁审批政策年底或调整》,在城市规划领域投下了一枚重磅信号弹。

这则与西安未来发展休戚相关的消息,揭示了轨道交通审批即将迎来的深刻变革,主要聚焦于三点核心调整:

一是年底左右将发布新的阶段性审批政策依据;

二是大幅提高项目资本金比例,并强化运营期成本核算;

三是对地铁站点800米可达性覆盖的通勤人口及岗位密度提出更细致、更严格的要求。

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现有政策的针对性修正与强化。

NO.2│贰

回顾《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中明确的地铁申报四大硬性条件:

地区生产总值3000亿元以上、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00亿元以上、市区常住人口300万人以上、明确的客流强度要求,其门槛本已不低。

然而,在实践中,“搭便车”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地区通过“一体化”等方式,使得部分原本未达标的地级市得以获批建设地铁或轻轨。这种“走捷径”的后果,是沉重的财政负担乃至部分线路运营困境。

例如,连接郑州与许昌的“郑许线”,全长约40公里,其定位从“通勤主干线”转向“产业联络线”,意图串联13个产业园,但日均客流量已滑落至2.98万人次,其象征意义显然已远超实际运营效益,成为此类扩张模式风险的一个缩影。

据新浪新闻预测,此次政策调整将更具象化。针对“800米可达性覆盖”,可能提出分城级要求:如1000万以上人口城市需达到65%的覆盖度,500-1000万人口城市需达到50%。同时,对城市的经济指标要求也将大幅提升。

这一风向的转变,使得过去那种粗放式、依赖概念炒作的轨交建设模式难以为继,转而强调线路规划与城市真实通勤需求、人口岗位密度的精准匹配。

在此背景下,成都的TOD模式显得颇具先见之明。成都轨道集团曾发布首张TOD地图,正式曝光首批16个TOD项目,清晰展示了其区域分布与功能特点。尽管此类发布会不免带有土地推介的属性,但成都通过TOD规划,系统性打造“强节点”,围绕轨道交通站点进行高密度、多功能、宜步行的城市开发,恰恰精准呼应了审批新规对覆盖效率和功能融合的内在要求。

这不仅是建设地铁,更是通过地铁重塑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是在打造“强省会”的同时,构建坚实的“强节点”网络。

NO.3│叁

反观西安,其正处于编制与报批关键阶段的地铁四期规划,恰好遇上了这一历史性的转折点。

自2011年二号线开通以来,西安地铁历经十余年发展,目前已拥有11条线路(不含西户线、云巴),运营总里程突破403公里。这张日益加密的网络是城市运转的生命线,其最高单日客流量达553.9万人次,累计客运量超98亿人次,最小行车间隔压缩至2分13秒,运营效率持续提升。

从时间线看,西安地铁四期规划自2021年提上日程,历经2022年至2023年的两轮环评公示,线路方案逐渐清晰,至2024年已完成大量前期工作,进入审批冲刺的紧要关头。

然而,西安面临的现实挑战不容忽视:其公共预算收入刚过千亿,并非特别强势;城市发展中存在西咸一体化、西渭一体化等多种“一体化”架构,统属协调复杂;更为关键的是,在TOD整体规划方面,西安似乎未能像成都那样进行超前且系统的布局,长期处于反复探讨之中。

尽管在目前申报的地铁四期规划线路中,途经的高新区、浐灞国际港、未央区、纺织城、幸福林带、沣西新城、沣东新城等区域确实拥有不少可供开发的存量土地,但这些区域普遍缺乏一个以TOD为骨架进行的整盘布局和功能节点去系统性打造的设计。

土地资源不少,但缺乏一个能将其高效整合、激发片区活力的顶层设计模式。

NO.4│肆

此刻,政策收紧的哨声即将吹响。它向所有寻求轨交发展的城市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

在有限的资源与更高的标准下,未来的城市竞争与发展,究竟应该选择何种路径?是要采用“九子夺嫡”?还是“九龙治水”的运作方式?

更进一步,我们是仅仅为了修建轨道而规划,还是真正以轨道为核心,重塑城市,打造如同成都那样功能复合、职住平衡的“强节点”?对于西安而言,地铁四期规划已不仅仅是一个交通项目的申报,它更是一场关于城市未来发展模式的选择题。

在轨道交通审批即将进入“精细化”、“效益化”的新时代,西安的选择,不仅关乎未来几百公里轨道的命运,更将深刻影响城市竞争力!

来源:刀评楼市

相关推荐